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到文具店买笔,看到墙上挂着一溜吉他,不禁一怔,想起了自己也有把吉他,只不过不知道这把吉他现在还在不在。十年前我从前妻家搬出来的时候,忙乱中把它遗忘在阁楼上了。  相似文献   

3.
我的栀子花     
所有的话,都要从栀子花说起。今年春天,我的三盆栀子树都开花了。每天的清晨,洁白的花朵,带着点点露水,香扑扑地一朵赶一朵地开放。中年的人,坐在这样的窗口,看书和写作,心平气和,实在是好光景。  相似文献   

4.
我经常想,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偏偏是你做了我的儿子? 想来想去,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相似文献   

5.
我的父亲     
王雁翔 《军事记者》2010,(10):63-65
父亲去了。父亲去的地方是那个人人都不愿去,但人人最终都得去的地方。我没有想到,父亲的离去竟是那么快。就在他患病前的那一段时间里,我在数干公里外的军营里很想念他,焦灼的思念使我坐卧不宁,  相似文献   

6.
记者这个职业最让我迷恋、让我神往、让我一直停不下脚步,因为它让我有机会走进一个又一个温暖、高尚、平凡而杰出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万雁 《湖北档案》2008,(6):35-35
五月将尽六月欲来的静淡天,手拈栀子的俊秀女子从眼前飘香而过,目中不由流露出些许欣喜之色,闻着花香直至芬芳散去才收了视线,心底有个声音拉不住地往外窜:呀,栀子花已经开了!  相似文献   

8.
丰子恺  菁菁 《出版参考》2004,(11):21-22
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悲哀的事啊!  相似文献   

9.
八月的成都,酷热难当。多年来为评书奔波忙碌的我,心情却得到了少有的放松和慰藉。在巴山蜀水,我获得了一份意外的惊喜——从民间对传统曲艺形式的尊重和喜爱,我重新看到了评书艺术的希望。成都之行,虽然短暂,我心头的隽永滋味却格外悠长。  相似文献   

10.
我爱我家     
心笛 《出版参考》2010,(7):35-35
父母又老了些,姐妹又多了些沧桑,短暂的相聚到了尾声。送我离去的亲人面容一如每次挥别,忍着难过,挤出笑容,多不想离她们这么远,可我还是一次次这样被她们幸福地接到,又被她们难过地送走。命运把我独自带到离家万里的地方,安了一个她们不能轻易到达的家,不管我们内心多么希望长相守,岁月和距离却只将离别越拉越长。  相似文献   

11.
我爱我家     
  相似文献   

12.
我拿出许多理由.一心想留母亲在身边多住一段时间.但母亲态度坚决,无论如何要回老家。她说,来我这里一趟很知足,飞机、轮船坐了,海也见了,已经把我的福享到了。  相似文献   

13.
何静 《编辑之友》1998,(6):57-58
《自题小像》是我一直想参与的栏目,题目也是早就想好了的。就叫它《半生缘》。可是,每次追忆往事,被提笔写作,甚是想起我家那成份。说起来.我与文字结下的这半生缘,还真与我家的“地主”成份有关。  相似文献   

14.
吴若权 《出版参考》2010,(11):34-35
常有人问我:“你的愿望是什么?” 我的愿望是活得久一点.不是为了其他.而是为了奉养母亲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15.
你朝我走来     
你约了人在街上等候,当他出现,从远处朝你走来,那一刻,你竟会觉得有点尴尬,眼睛瞥向另一个地方。等他走近了,才回过头来看他。  相似文献   

16.
17.
我忧我思     
我将一缕情思寄与陶潜,那是一叶扁舟,渡我入桃源。撷一片落英,纵它随水漂去。那里有心灵的净土,无世俗之烦忧,如“花落家童未扫”般静谧。我将一缕忧愁寄与明佛,那是一树菩提,明镜照彼心,本来无一物,  相似文献   

18.
船渡,心渡     
韩雪怡 《出版参考》2011,(7):I0001-I0001
我突然明白:渡,不仅是乘船从此岸到彼岸那么简单。时值初冬,天气冷得不像话,我又一次坐上了过江的轮渡。我拒绝了躲在避风的船舱内,倚在了外侧的栏杆上。既然是来吹江风的,就不能怕冷。随着呜呜的声音,渡船驶离了渡口。天气很冷,甚至有些阴森。从渡船上看天是灰蒙蒙的,很阴沉,只有远方大桥上几点灯光明亮。  相似文献   

19.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这分别大概就在于前者全凭感情.而后者却要靠理智。凭感情读书的人.全靠自己的好恶去选择.因此,他所读的书,范围就比较狭小。尽管也许在这狭小的范围之内.他有精与深的可能.但他只能“渊”而不能“博”。  相似文献   

20.
小学低年级时就听说过“沈阳晚报小记者团”。开始对它没有任何的了解,只觉得记者很神秘.小记者团也不例外,里面一定是高手云集。渐渐地通过自己看小记者们的文章,通过妈妈爸爸的鼓励,也通过我的第一次尝试的成功和后来频繁发表的文章,它变得不再那么神秘——我渐渐地走近了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