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时下,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朗读要求是相悖的。我们只有把握朗读的价值取向,立足文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方能走出朗读指导的误区。一、朗读目标明确,使朗读不流于形式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有明确的朗读目标,每读一遍都要有不同的目的。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可发现,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目标不明或迷失现象。或毫无意义的盲读,或是同一层面的简单重复,即使读得再多也未必能读好  相似文献   

2.
朗读是学好语文最重要的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涵泳品味语言,体会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在朗读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审美情趣等都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那么,应该怎样在教学中落实这一要求呢?一、巧用重音在朗读教学中,有时巧用重音,可以培养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如教学《永生的眼睛》一文时,学完课文之后,可通过朗读课题的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主旨。如将重音落在眼睛上,  相似文献   

4.
随着2011《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的颁布实施,“文本细读”这一概念走进我们的课改视野,许多一线的语文老师和教研组都以“文本细读”为主题展开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研究。我校语文科组也以学习新课标修订稿为契机,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开展“开展文本细读,促进课堂精彩生成”的教研活动,并通过开展公开课和示范课,带领大家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读文本,准确把握教材特点,细掘文本有用资源,彰显教学亮点生成。下面,就本学期我校冯倩霞、郭广龙、胡伟胜三位老  相似文献   

5.
正一阙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的《渔歌子》,绘就一幅青山绿水间、斜风细雨中的渔翁垂钓图,让我与孩子们的课堂相遇充满诗情画意。静静回想这堂课,余味绕心间!巧设情境,想象促理解这首词意象灵动,充满画面感。情境的创设,扇动着想象的翅膀,为理解词的内容作铺垫。课堂上,入情入境的语言描述、色彩鲜明的写意国画、轻快悠扬的童声咏唱,将词的内容与所想象的情境联系起来,渐次出现,给学生"需要的动力"。当水墨淡彩画与诗词一同呈现,孩子们想象中的美景更多彩,表达亦精彩,有的说:"青青的西塞山前  相似文献   

6.
何卫君  陈霞 《教育》2012,(27):55-56
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是走进文本、走近教科书、走近编者的重要手段。到底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呢?一读,读出文字所谓"读出文字",就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将课文读通读顺,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根本保证。学生只有读通了才能有感知,读顺了才能有语感。课例:《第一次抱母亲》执教:特级教师于永正生:"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十八课《狮子和鹿》是一篇童话,写了鹿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自己细长的腿,当它狮口逃生之后,才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才学会重新看待自己和他人。这是一篇语言生动、寓意深刻的童话课文,包含有多种情态的语言,情节描写也十分精彩。其中,鹿几次自言自语里隐藏着不同的思想态度,需要以读促思;狮口  相似文献   

8.
<正>在一次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展示活动中,我观摩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哪句话来写;品读句子,体会草地的可爱和有趣;总览课文,找出草地变色的原因。课堂上,执教老师重点教学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读文想像当时的情景。为了让学生能较快进入角色,我接着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阴森可怖的浓雾笼罩着海面(配以音乐),果然学生读得更投入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看出他们真切感受到了发生的一切。然后我又截取《泰坦尼克号》中的沉船画面播给学生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和角色演读,此时学生已经置身这场灾难之中了。这是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正>《历代名画记·张僧繇》中有"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这样的语句,其  相似文献   

11.
<正>学生朗读课文时经常会出错,有字音读得不正确,有语调的错误,有情感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具体地加以指导。我在执教了《林海》一文后,对此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林海》中,有这样一句:"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  相似文献   

12.
<正>一、导入——直奔课题,激发学习兴趣师:(板书课题)我必须去。生: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我想知道"我"指的是谁?生:我想知道"我"到哪儿去?生:我想知道"我"去了没有?生:我想知道"必须"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情感是作家创作和读者阅读的润滑剂、催化剂。体验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真切感受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体验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各种感官,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全身心地走进作品,对作品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小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浓,文言文教学面临着挑战。笔者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利用品读、对话、练笔等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入情入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相似文献   

15.
正《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叙述了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手更羸不用射箭,只需拉弓弦,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在教材多版本的当下,这篇文章被编入不同版本的教材,表明了其固有的文本价值与教学价值。一、《惊弓之鸟》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解读1.《惊弓之鸟》的文本解读(1)文本思想内容的二元。《惊弓之鸟》是根据《战国策·楚策四》中的寓言改编的。文本本身存在二元价值:一是更羸的善于观察与推理能给人以启迪。更  相似文献   

16.
我们经常讨论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但怎样才算"语文味"呢?众说纷纭。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所谓语文味,表现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位"。这无疑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恰逢近期有幸在市实验小学参加徐州、南通、苏州三地教研联合体的活动,观摩了顾善海老师执教的《鞋匠的儿子》一课,深感触动,在他精彩的演绎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读、写、品"三味,感受到课堂飞扬的语言文字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关于科普类文章的教学,许多教师会走进这样两大误区:第一,在课堂中大讲特讲科学发展的知识,不走进课文,不进行语言训练,将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这样的课堂就遮挡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是"读文",而不是"科普"。第二,有的老师认为科普类文章的教学,就得讲说明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文本叙述简洁的语言,就被直接得只剩下"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说课 一、抓住对话,层层推进,感悟闰土形象 围绕着闰土和"我"的对话,设计了几个层次:首先读出对话中介绍的四件事,接着抓住"看瓜刺猹"这件事引学生入境,然后通过课文插图体验对话时的情感,最后在学生的原型示范、教师的情境引读下达成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对闰土的认识也由粗浅过渡到深入.  相似文献   

19.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教科书中的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一个“趣”字,小作者对赶海的饶有兴趣和赶海时的无穷乐趣,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教学时,为了让学生领悟文章的真谛,从内心获得与小作者同样的感受,可安排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感受乐趣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缩短与作者的距离,增强情感体验,这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赶海,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亲身经历的并不多,更多的是从电视中看过或从生活中听过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在他们天真浪漫的幻想中,对赶海尤为憧憬。基于这一点,解题后,可设计这…  相似文献   

20.
《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爱祖国、爱家乡。这篇课文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