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瓜奇遇     
插队学圃鞍山下,小驴提水浇菜瓜。满眼罩缘看不够,晓来畦边数新芽。这是当年我在插队时写的一首小诗。每当我想起它,就不禁想起在某国劳动时的情景和那次看瓜的奇遇。1968年,我和同学们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到内蒙古凉城县鞍子山下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插队务农。大概是由于我老实肯干吧,夏锄之后,大田的农活暂告一段,队里管某国的姚老汉便点名让我去菜园帮忙。我们村的莱地就在鞍子山下,北面种十几亩白菜、萝卜等蔬菜,南面种了几亩西瓜。每天我跟姚老汉松土,整畦,播种,锄草,用一头小毛驴从井中提水浇地—…·虽说辛苦…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生命的阳光,这个思想在我写于21世纪初年的散文《书是生命的阳光》中即已表述过。在我的记忆中,“真正热爱读书是插队农村后。16岁的我真正用心灵去寻找书的世界了。”“书成了我贫乏的知青生活中的唯一的亮色,那时我并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何方,更没有想到有一天我能够成为一所名牌大学的文学教师,我只是想,即使一辈子务农。也要为自己寻觅一块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梦回钱粮湖     
梦里几回回,无数次,回到钱粮湖。钱粮湖是个农场,可它现在成了岳阳市君山区的一个镇。我是1977年12月去的农场,作为长沙知青去那里插队。我一个人去的,还选了毛主席生日那天,26号。我插队在八分场八队。知青点有一栋长排红砖平房,40多位知青,都是长沙的,他们先我而去。我下乡  相似文献   

4.
一九六九年元月,我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满怀革命豪情,从省会长沙下到边远山区芷江县大树坳公社岩嘴大队插队落户。一九七○年开始担任民办教师。几年来,在党和贫下中农的关怀教育下,我逐步坚定了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决心,为发展农村普及教育,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做了我应做的一分工作,得到了党和贫下中农的极大鼓励,四次被评为  相似文献   

5.
伤心的试验     
一个在农村插过队的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   18岁那年,他到农村插队, 4个男生同住在一间屋子里。他们本来就是同学,现在又同吃、同住、同劳动,关系当然很密切。有一天黄昏,下工的时候,我的这位姓郭的朋友突发奇想:我要是突然失踪了,同屋的 3个哥们儿不知会怎么找我 ?……那天,他下工比别人稍微早了一点。进了门,没有像往常一样拿起饭碗去食堂,而是钻到了自己的床底下——失踪了 !  不一会儿,他听见 3个同伴开门,说话,放铁锹,打水洗手……最后拿着饭碗走出房门。居然没有一个人问:“郭某某哪儿去了 ?”就连类似的话…  相似文献   

6.
干菜岁月     
舒婷 《中文自修》2001,(7):83-84
妹夫的朋友也是知青,他乘出差之便,回了一趟插队的地方,妹夫得到朋友送的两扎干菜,邀请我们去“忆苦思甜”。  相似文献   

7.
无帆远行     
17岁那年,我即离开家,未想行不远却折翼。 一般俗语谓折翼而返,我,却折翼而未返。因为我不能返。这叫义无反顾。是为“义”么?我不知道,那年我在上山下乡插队的农村用TNT炸药轰山炸石头,用炸下来的石头筑水库。可我稚嫩的肩膀抗不起200斤,一块石头压下,  相似文献   

8.
每次当我问起学生:等你们长大了想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生活?大部分队员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去城市!”“肯定是去城市生活呀!”他们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城市,只有个别学生选择了农村。  相似文献   

9.
周仕兴 《广西教育》2008,(13):12-13
和当时许多同龄人一样,由于“文革”,17岁的李宁初中还没读完,就下乡插队去了。 这一去,就是8年。 8年很短,也很长。其间,组织上多次要调她回城,她都谢绝了。为什么?李宁自己也说不清,“或许是对那些职业不来电吧!”  相似文献   

10.
我最应该读书的年纪没有书读,我在那个年纪走向了社会。1966年我11岁,文化大革命开始,1978年我23岁,改革开放开始。人生中最应该读书的黄金12年,我不上课,随父母去干校劳动,回家待业,然后又去农村插队,最后回城当工人,我完成了这样的人生奇妙旅程。  相似文献   

11.
<正>我年轻时当过知青,当时没有什么知识,就被当作知识分子送到乡下去插队。插队的生活很艰苦,白天要下地干活,天黑以后,"插友"要玩,打扑克,下象棋。我当然都参加——这些事你若不参加,就会被看作怪人。玩到夜里十一二点,别人都累了,睡了,我还不睡,还要看一会儿书,有时还要做几道几何题。假如同屋的人反对我点灯,我就到外面去看书。我插队的地方地处北  相似文献   

12.
孙志毅 《师道》2009,(7):9-10
“生而不幸,我怎么没出生在书香门第呢?”这是我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一个挥之不去的遗憾,包括插队下乡时乃至“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日子都这么想。不是我有先见之明,那时候就知道“知识改变命运,教育重塑人生”,而是天生对知识的饥渴感和亲近感。  相似文献   

13.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引发的思考情景一:排队喝水的时候,滔滔插队了,勤勤拉了一下他的衣服,表示让他站到自己的位置,滔滔不理睬.于是勤勤用力地捏了一下滔滔的脸蛋,白净的脸蛋马上就有了一个红印子。老师看到后质问勤勤为什么要把别人的脸捏伤了,勤勤满腹委屈:“他插队.他是坏人!”“他是坏人,你就应该去打他了吗?”“电视上都是这么做的!”勤勤一直不觉得自己有错。  相似文献   

14.
娱乐逗秀场     
轻轻地我饱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抹嘴,不残留一丝饭菜。那值日的干部,是狠毒的“羔羊”;插队的欲望,在我心头荡漾。锅中的肉菜,油油地在我眼前招摇;在这诱人的食堂,我们退化成一群饿狼。那口里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唾液;揉碎在齿缝间,沉淀着嚼碎的肉屑。陶醉,执一张空卡,向人杂的窗口漫溯;满载一腔邪恶,在学生会眼下插队。但我不能插队,悄悄是解决的妙计;卖主也为我沉默,沉默是在那买菜的关系。悄悄地我跑了(因无钱打卡),正如我悄悄地来;我加一加速度,别让人逮个正着。老师:你这篇作文开头太直。学生:开门…  相似文献   

15.
看星星     
今天,我在电视中听到一首关于草原的歌,看着蔚蓝的天空,纯白的云,投一粒石子就仿佛会激起波纹的天空,再看那雪白的羊羔,驰骋的骏马,一望无际的草原,真让我羡慕呀!我问妈妈:“妈,暑假让爸爸带我去草原,行吗?”妈妈不解地看着我,说:“为什么去那儿呢?”“看星星。”我说。我有好几个年头没看过星星了。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高浓度的工业烟雾像乌云一样,遍布夜空。我记得小时候,我曾和妈妈有过这样的对话:“妈妈,农村老家的天上有星星,咱们这儿怎么没有呢?”“现在天都黑了,星星都睡觉去了,你也该睡觉去了。”看不到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教育问题很少有量化的研究,许多事情只能凭直觉判断。比如,根据我们的经验,现在的大学的成就比起30年前那一代大学生简直差得太多。30年前大学刚刚恢复招生,许多考生在农村插队,荒废多年学业,只能临时抱佛脚应试,更多的考生则是根本没有学业可荒废,因为从小学起就赶上“文革”。记得我读初一时,看连环画都不看字,几乎和文盲差不多。后来知道高考恢复,突击两年复习资料完事。这哪里算教育?  相似文献   

17.
我们庞各庄二小位于美丽的永定河畔,闻名的中国西瓜之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中,作为一所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小学,面对农村教育出现的明显“城市取向”,我常常想:我们是不是也要随波逐流.想尽办法去朝着城市方向跑呢?偶然间我看了《光明日报》“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一文,“蜜蜂与苍蝇”的启示。使我眼前一亮:苍蝇之所以找到出口  相似文献   

18.
我们常说,上好一堂课,必须抓好教材、学生这两头。我的体会是,除此而外,还得抓好“自己”这一头,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1979年恢复高考,我考进师范专科学校,经过短期学习,就被分配到江苏省扬州中学实习——其实就是顶班上岗。在农村插队十多年,一直想当教师而不可得。如今学历不高,经验没有,口才不行,在海内外闻名的百年老校忝居教席,真所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后来想,人各有长,插队多年,我喜爱看书也逐渐学会看书,把教材这头抓抓实在没有问题;没有经验多请教前辈;口才不行多花工夫背教案:每篇课文备课,就像做文章一样,每句话都写上,教案往往写上十几页几十页。大概就凭这点,尽管经常性的听课、公开教学中,我不算出众,但是学校、学生的总体印象都算可以。不久学校让我担任章熊教授主编的《全国重点中学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试教工作,三年下来,我初步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自己自学的经历、体会,我认识到,语文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作为重要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模式,制订长期的合理的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19.
每天早操和户外活动前的排队都让人头疼。一旦我发出“站队”的口令,孩子们就疯狂地向站队的地方冲去。有的孩子连小椅子都顾不上放好,就迅速跑过去,你推我,我挤你。经常会听到“老师,他插队”“我站在这儿”这样的话语。站在前面的几个孩子,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去一所农村中学,见到初一学生写了这样一篇作文,题目是“妈吗,她是我最好的同学”。从语法角度而言,此文题中的“她”是复指“妈妈”,但看学生作文内容,而是写子女告诉妈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