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颖 《教学随笔》2007,(11):28-29
作文教学要善于开拓作文洲练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但我认为作文训练仍应立足于课堂。我们的阅读教学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思考文本、感悟文本,最终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课堂作文教学也正是要求教师创设旨境,唤起学生已经过去的热情和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且“想说”、“要说”。当学生在语言文字中驰骋、体验真情、品味人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时,抓住生活契机,抓住学生情感敏感点,作文于学生想写作文时,作文于生活需要作文时,这样的课堂作文教学就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儿童生活作文”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自始至终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情感,使作文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习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作文教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尊重和弘扬学生个性的作文教学;二是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为了学生未来生活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3.
冉云娥 《湖南教育》2001,(14):27-27
让学生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从“无话可说”变成“有话想说”,是作文教学的教学追求。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作文灵动起来。  相似文献   

4.
马明霞 《辅导员》2009,(12):39-39
鲁迅先生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为了增加学生的生活和语言上的积累,我创设了“小练笔”形式,作为作文教学的补充,让学生通过平时的练笔去捕捉生活中的作文素材,呈现出个性的魅力,切实地提高了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当今语文作文教学正处于从“教化取向作文向能力取向作文”转型过程中,它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把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作为作文教学的中心,使得写作教学生活化、能力化、个性化.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导“活”话题,利用“师生”对话互动,灵活地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感受生活,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素材.激“活”作文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自主地学写、能写、爱写.培养学生语言的个性化、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写法指导的“能力取向”.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采用开放的形式,让学生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相似文献   

6.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作文的基础。叶圣陶说:“生活如同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学生的视野带出课堂,带进广阔的田野,带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让学生亲自感受生活中的各种气息、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小学作文教学应侧重于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  相似文献   

8.
欧阳伯荣 《文教资料》2007,(17):147-148
我们遵循“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开展了生活作文教学研究,提出了“开源激流”的口号,“源”是指生活之源,“流”是指表达之流。生活作文是联系生活和作文的纽带,我们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了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生活作文教学研究,它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的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为了让生活真正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与身心特点,遵循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入手,让学生觉得作文是一件乐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授集语言信息和写作素材的能力,提高他们描写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习惯。经过5年多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步走出了一条作文教学高效之路。  相似文献   

9.
自主作文的策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难,一难在不知从何出下手,二难在无话可说,三难在词不达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正因为有着这“三难”,诸多学生往往谈作文色变,为完成作文任务而作文,因而作出来的文难免存在主题不突出,思路不清,语言平淡无味,毫无独特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特点,缺少文章应有的灵性和活力。但同时,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常常有表达的欲望和冲动,不少同学能做到持之以恒地写日记。如何解决学生作文难的状况,怎样让学生保持写作的热情,把写作当作一种需求,一种心灵的释放,一种轻松的述说,便是我们作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施红晖 《时代教育》2007,(9Z):119-119
“儿童生活作文”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自始至终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情感,使作文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习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作文教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尊重和弘扬学生个性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1.
学生写作是与生活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活,更是与老师对话。老师是学生作文最重要的第一位读者,这位“读者”反应如何.直接影响着“作者”的写作兴趣和动力。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围绕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在运转.作文评价一直过于关注结果,关注高分作文、满分作文,注重作文评价的导向功能与甄别功能,老师更多地扮演着裁判员和审判宫的角色,很少以一名热心读者和欣赏者的角色与学生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2.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研究的热点。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写不出好的作文。以往人们有种观点,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写不出好作文是由于缺少“生活”。为了解决这汪“源头活水”,很多老师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为学生创造“生活”。比如在春天或秋天让学生春游或秋游,叮嘱学生要认真观察.回来之后写游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梁英 《广西教育》2007,(7B):64-64,6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而要让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说真话,讲真事,抒真情”,教师们就必须关注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教学评价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一句话,就是在作文教学中运用“绿色评价”。  相似文献   

14.
小学作文向来都是“学生写,教师改”。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处于被动地位,老师批改的工作量也很大。语文新课标准关于作文部分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教学力求实用,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一系列环节,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写作,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活动作文”是以活动为题材的作文,它是小学阶段常用的作文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作文教学须从内容入手,要让学生在与自然、社会、生活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材料和真切的体验。而“活动作文”正是促使学生获取丰富材料和真切情感的有效途径。一、随心而为,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在作文教学中,品德提升、个性张扬等目标的实现,是以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为重要前提的。而活动类作文中,不少教…  相似文献   

16.
在作文教学中,和许多教师一样,我常常会遇到教学上的尴尬:一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厌写、怕写文章;二是有不少学生作文说的不是心里话,是空话、套话、大话。是自己教学无方,还是现在的学生情感本来就贫乏?带着这个疑惑,我请教了一位在作文指导方面有专长的同事。他诚恳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砥砺的过程,不能指望在一篇作文练笔中完成自己教学的所有设想,因此有时不妨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片段式的随感,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先敲开学生的“金口”,让学生有话要说,有事可写。一番话如春风化雨,让我眼睛为之一亮。  相似文献   

17.
李丽坤 《云南教育》2005,(11):25-25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在“拟题——指导——作文——讲评”的模式里打转,作文教学目标不切实际,学生所写并非所愿。只要看看学生作文时的痛苦状,便知道被动学习的效果低下。在课程改革精神的引导下,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改革尝试,力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轻松的、富有创造性的自由习作氛围,让学生愉悦地用手中的笔来描绘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奇思妙想。  相似文献   

18.
如何使作文教学突破传统的束缚,激荡起学生写作的创新火花呢?笔者以为,作文教学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多方面的“自主选择”的权利。一、时空的选择作文教学应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宽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激发作文创新潜能,形成良性循环。1.突破时间的限制学生作文不一定要限制时间,当堂完成。因为习作本身就是学生不断感受事物、不断积累知识、不断发展思维的过程,就是“看看、想想、找找、写写、读读、改改”的过程。为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作文水平让他们自主选择写作的周期,一天、一周、一…  相似文献   

19.
陈辉 《青海教育》2006,(5):23-2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事情。”诚然,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学生也是这样。但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却是千篇一律的套作。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的童心是否被淹没在我们设定的作文的套路上了呢?为此,我认为应该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作文,把日常生活和作文练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创新为核心、贴近生活、凸显个性、充满生命活力”的开…  相似文献   

20.
人们写文章,都是一个由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再由信息加工到信息输出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无语可说、空话连篇、假腔假调、八股气息浓、缺乏想象力、创造力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多年来“应试”教育使学生脱离生活、脱离阅读、为作文而作文形成的。要想让学生写出合格优秀的文章必须注重以下三方面: 一、多实践,让学生获得直接的生活体验 人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是生活磨炼所赋予的。生活每天给人以启迪,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注意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有了生活体验,有了素材,才可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