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比较注重教师进行实验演示,或者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学生进行操作实验,以此说明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本不是主动的探究发现者,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圆锥的体积”一课设计就是基于以上的教学理念,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学习。具体体现了…  相似文献   

2.
“圆锥的体积”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2-45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和圆锥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两个圆锥(其中一个底面积是另一个圆锥的2倍,而另一个圆锥的高是前一个圆锥的2倍),让学生猜测:哪一个圆锥的体积大?  相似文献   

4.
【案例】课题:“圆锥的体积计算”。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两个圆锥(其中一个底面积是另一个圆锥的2倍,而另一个圆锥的高是前一个圆锥的2倍),让学生猜测:哪一个圆锥的体积大?学生有多种猜测,教师请两个学生上台做“倒沙”实验,验证的结果学生发现它们的体积一样大,不禁产生了困惑:为什么底面积不同、高也不相同的两个圆锥体积会一样?圆锥的体积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让学生按学习小组做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底面积相等、高不等的两个圆锥,高相等、底面积不等的两个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底面积相等的两个圆锥,高大的体积大;高相等的两个…  相似文献   

5.
蔡燕燕 《河北教育》2005,(11):28-29
去年教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我尝试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先猜想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自由探索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关系。由于只提供了一个圆锥与一个与之等底等高的圆柱,探索的途径只有一条,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教师花时不多,同时学生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但学生在圆柱圆锥体积混合运算时,总有学生把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中的1/3忘记。  相似文献   

6.
洪发林 《辽宁教育》2004,(1):126-127,121
“圆锥的体积”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2——45页的内容。它作为立体图形的一节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有关知识以后教学的。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认识立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基于此,我们以实物为研究素材,试图通过“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7.
一、说教材圆锥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内容。这是学生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和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倒沙土的实验 ,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 ,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题 ,通过这个例子的教学 ,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 ,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圆锥的体…  相似文献   

8.
正一、课前分析与思考"圆锥的体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直观估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猜测,探索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最后用数学式子表示实验结论,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的编排,意在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从而在学到知识的同时,积累探索的经验,培养学习的能力。但在  相似文献   

9.
<正>课前思考教过高年级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分别学习圆柱、圆锥的体积时,关于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和公式的运用,学生“清清爽爽”,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旦将圆柱、圆锥体积的有关内容交织在一起,学生就会“混沌一片”,错误  相似文献   

10.
<正>"圆锥的体积"一课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形体的体积。由于刚学习过"圆柱的体积",因此不少教师在教学时把"会求圆锥的体积"作为最终的学习目标,课堂上除了教师的讲就是学生的练,"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发展"的目标没有落到实处。基于此,在教学本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并根据前测信息设计了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节课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 ,学习了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包括了以下教学内容 :1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2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应用。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圆柱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是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到圆锥的教学 ,因此这节课又是第三单元教学的重点。通过本节课要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认识数学的严密性。就本节课来说 ,圆柱体的体积是推导出来的 ,是…  相似文献   

12.
1 在操作中获知 传统教学是重结论而轻过程.在教学中加强操作,就能促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最终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把课前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拿出来,然后把准备的沙土、大米、水等装入圆锥中,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并把每次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小组讨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谁的体积大?大多少?能否根据已学的圆柱的体积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学生通过反复操作,归纳出公式,自己获得了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在学生学习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后.笔者对本校160名学生进行了关于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掌握情况的测试。在这次测试中,有这样一道连线题:  相似文献   

14.
一、两次教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去年教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我尝试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先猜想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自由探索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关系.由于只提供了一个圆锥与一个与之等底等高的圆柱,探索的途径只有一条,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教师花时不多,同时学生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但学生在圆柱圆锥体积混合运算时,总有学生把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中的1/3忘记.  相似文献   

15.
1 在操作中获知  传统教学是重结论而轻过程。在教学中加强操作 ,就能促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终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把课前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拿出来 ,然后把准备的沙土、大米、水等装入圆锥中 ,进行实验 ,认真观察 ,并把每次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小组讨论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谁的体积大 ?大多少 ?能否根据已学的圆柱的体积推导出圆锥的体积 ?学生通过反复操作 ,归纳出公式 ,自己获得了新的知识。2 在操作中明理  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生“怎样做” ,而…  相似文献   

16.
<正>PBL教学(项目化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人教版教材中"图形与几何"领域,关于圆锥仅学习了体积,没有学习表面积。笔者认为现阶段的学生具备探究圆锥表面积的能力,也有学习的价值。基于此,笔者将这节课定位为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以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探究圆锥内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四省市编数学第十二册第10~11页例1。教学目标:①能说出圆锥的特征,识别圆锥形的物体;②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能指出圆锥的底面、顶点和高;③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圆锥的体积。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教师先出示圆柱教具提问:圆柱体有哪些特征?再出示圆锥教具让学生判断:这是圆柱体吗?然后告诉学生:它就是这节课上我们要学习的“圆锥体”。(板书课题) [评析:复习圆柱的特征,让学生根据圆柱的特征对圆锥作出判断,在学生渴望知道圆锥这一名称时,教师揭示课题,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另外,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注重引导学生探索,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已成为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然而,日常的数学课中,无视学生的学习实际,流于形式的“假探索”在课堂中也很常见。在一节《圆锥的体积计算》课上,笔者就看到了这样一幕:  相似文献   

19.
一、说教材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十二册第三单元“圆锥的体积” ,它是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部分。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和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个内容 ,可以为学生升入初高中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通过实验的方法 ,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例2是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题 ,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层次不同的应用题及操作题。教学大纲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求是 :“会计算圆锥的体积”。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  相似文献   

20.
庄正宏  陆美玲 《教师》2011,(16):18-18
《圆锥体体积》这一章节,教材是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里倒沙土的实验,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sh。显然,仅照本宣科地按此法进行教学是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最近,在一次课题研究汇报课上,一次成功的尝试使我认识到: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潜能,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