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德银 《现代语文》2009,(6):99-101
文革结束以后,文学界面临着拨乱反正的历史转型,“伤痕文学”成为文革后文学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宗璞的《三生石》,叶辛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及竹林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是伤痕文学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伤痕文学”在艺术上显得比较单调,但它留下的历史记忆是沉重的,也是抹不掉的。  相似文献   

2.
第三种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是一个小说生产过剩的时代。新世纪以来,小说的生产量持续居高。到2005年,长篇小说出版就接近一千部,以至这一年被称为“长篇小说年”。中短篇在报刊上发表的就数以万计了。这种统计还不包括网络上的小说写作。大概没有人能够否认,中国文学已经进入了一个小说繁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长篇小说《长舌巷》,凸显了程贤章以勾勒现代“文学客家”为己任的使命意识和关注平民百姓的悲悯情怀。作品不仅显示出程贤章创作前进的步履,还孕育、催生了“文学客家”理念的问世,为客家文学的创作、研究提出了一个理论课题,为当代客家地区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个文学建设性构想。  相似文献   

4.
经典的末路     
今年第五期的《文艺争鸣》,发表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先生的文章《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乍一看题目,觉得有点耸人听闻,但仔细阅读了这篇文章,跟着作者纵横捭阖而又富于学理性的分析,我们确然遭遇到了“一个令人悲观又无可回避的问题”——“包括长篇小说在内的叙事文学的辉煌时代就要终结了”。  相似文献   

5.
张翎是北美华文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创作,自1998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至今已有多部优秀作品诞生,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文学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其作品细腻温婉,行文犹如涓涓细流,作品中总是洋溢着希望,不激昂不愤怒,不批判不控诉,总是温情收场,但却在字里行间透出沉重的思考.本文主要综述了张翎文学作品的创作历程,总结了其作品的两大特点,即创作上的“越界”与语言上的“平衡美”.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学类型,在如今的数字时代里迅速发展,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它与传统文学之间存在着距离,又存在着紧密的关系.随着网络文学的优势的不断体现,体系的不断完善,它必将和传统文学一样,成为文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忽略身体、藐视身体的历史,在过去的文学写作中,身体一直处于不在场状态。如今,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使身体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涌现出了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第一代“身体写作”以激进的写作姿态对传统社会的男权中心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反拨。而以卫慧、木子关等为代表的第二、三代“身体写作”由于其低俗的文化品位和商业目的,背离了反抗男权社会,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最终走向文学的堕落。只有坚持身体灵与肉的统一,才能使文学回归其本质。  相似文献   

8.
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忽略身体、藐视身体的历史,在过去的文学写作中,身体一直处于不在场状态。如今,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使身体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涌现出了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第一代"身体写作"以激进的写作姿态对传统社会的男权中心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反拨,而以卫慧、木子美等为代表的第二、三代"身体写作"由于其低俗的文化品位和商业目的,背离了反抗男权社会,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最终走向文学的堕落。只有坚持身体灵与肉的统一,才能使文学回归其本质。  相似文献   

9.
古代旅游文学的创作主体是历朝历代的文人政客,他们充满了忧国忧民的人文关怀,他们在贬谪生涯中创作的"旅游"文学作品,总是充满了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注。现当代旅游文学的创作主体是旅游者,他们在旅行、游览和休闲之中或旅游之后创作的旅游文学作品是审美愉悦体验的记录或情感宣泄。旅游文学各体的共同特质是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注性,万变不离其宗的抒情性,融文史哲与美于一炉的综合性,包罗万象的知识性,旅行生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为人学,总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独领风骚。文学作品总是以它特有的文学形象和文学魅力.展示人性美和人情美,强烈地叩击着读者的心灵,呼唤着时代的强音.读者在阅读中无不受到教育和美的熏陶。阅读的效益是什么?是阅读的收获,是阅读的成就感,是阅读能力的迁移。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整体感知,积累许多感性的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增强理解能力,打开知识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识辨真善美的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文学”这一概念虽然曾引起诸多争论,但最终还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概念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晏杰雄的《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聚焦于新世纪的长篇小说,从文体学的角度在对大量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详细地考察了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叙述学的诸种特征。该书从更具体、更专业的角度对新世纪文学进行了总结性的历史书写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嬗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文学观念的变革不可能是一种单方面的简单的行动,它总是与多方面的复杂的文学实践活动紧密相伴随的。在开放的文学市场中,作家们创作的旗帜林立,经过聚合分离,形成不同的文学概念,它们正好从一个侧面描绘了我国文学的发展轨迹,从本质上体现着当代文学观念的嬗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不同路径和方式继承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其中本雅明技术决定的艺术生产论改变了文学艺术的构成方式及其与大众的关系,为现代艺术发展指明了一个目标,即如何处理文学与图像的关系;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生产论体现出对文化现实和政治处境的关注,预示着有界的文学向无边的文化推进。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到文化的"政治实践"变迁所引起的文学媒介化与文学边界的移动反映了传统文学的惯例、规则遭遇的解构。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一直是人类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被喻为人类最美好的创造。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凝聚着深沉的生命意识和人类精神。它总是在字里行间呼唤着人的思想情感,直指人性本身,以其丰富的诗意、情意对人的心灵进行潜移默化的陶冶,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净化、深化和拓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如果我们把"五四"时代称为思想启蒙时代,把30年代到80年代末称为革命时代,而90年代以后称为后革命时代,那么在20世纪的文学版图上,"五四"文学是在西方启蒙文化的视阈中实践着教育国民与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目标,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各类政治文化对文学起着规范与制约的作用,这一时代尽管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社会治理意识而言却是在革命理念覆盖之下,文学也就顺应着这一政治文化形态发生着各种形态的叙事变化。而90年代以后,则是商业文化对于文学发挥着主导作用,文学叙事形态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异,随着商业文化的旋律扭动着自己的腰肢。总体而言,20世纪文学叙事形态与文化的关系密切而重要。从启蒙时代到革命时代的转变带有某种急迫或不得已的特征,文学叙事形态也在这种急迫与无奈中发生转型。而从革命时代到后革命时代则是主流政治顶层控制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与文学发展到一个特定的时刻所发生的政治文化对于商业文化的主动让渡,而此时的商业文化也正好适应了政治文化的变化需求,因而这种让渡又带有某种共谋色彩。  相似文献   

16.
就当前众多的文学选本而言,突出地存在着各说各话的问题,十数本同一类型的文学选本所选文章各异,表明编选者在编选时受主观因素左右太多,缺少全面的眼光和对文学史意识的追求。好的年选选本应该具有史学视野,能够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做记录,进而为后人写史提供参考。当前文学年选的编选要关注选学背后的史学诉求,改变各自为政的倾向,促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李劼人的长篇小说,以其"编年本"的形式,揭示时代发展的全景式笔法和对社会生活、地方风俗的精细观察与描摹,体现着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传统,正是在这里使李劼人与法国先驱者的名字发生了本质意义上的联系,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称誉他是"东方福楼拜"、"中国的左拉"。  相似文献   

18.
文学等级秩序的崩溃是文学边缘化的必然产物,是数字新媒介的发展对文学的传播与阅读提出挑战的结果,也是"后文学"生活的必然要求。这个过程是伴随着文学的文化稀缺性状态的消除而得以发生的。在一个文学资源丰裕的社会,文学不再需要经典化。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文学开始丧失经典文学时代所拥有的经典性,成为普通信息文本,经典文学时代形成的经典观逐渐瓦解。现代新媒介的应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精神产品的商品化等因素共同促成了文学等级秩序的崩溃与文学经典主义的消退,并最终模糊了文学的边界。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为人学,总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独领风骚。文学作品总是以它特有的艺术形象和文学魅力,来强烈叩击读者的心扉,呼唤着时代的强音。阅读对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从书籍中吸取精髓,来充实自己,涤荡精神,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20.
台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生和发展具有其独特性。台湾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具有不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 ,各自关注着不同的生活领域。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和文学交流的扩大 ,台湾文学最终必将融入一个更大的中国文学的多元格局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