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民间,一提起朱元璋,人们就会用“放牛仔”、“泥腿子皇帝”等字眼来评论他,却很少有人知道,朱元璋肚子里的“墨水”可不少呢。一次,朱元璋微服私访走累了,与几个随从到一庙宇中歇脚。当朱元璋看着大腹便便、满脸溢笑的弥勒佛塑像时,一时兴起,挥笔题写对联一幅:“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一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对文想象奇  相似文献   

2.
微博互动@海上清风: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见大将徐达功高震主,心怀忌惮。一次徐达身染背疽,忌食蒸鹅。朱元璋见时机已到,就传旨赐蒸鹅给徐达。徐达明白了朱元璋的用意,含泪吃掉蒸鹅,倒在地上哭道:"飞鸟尽,良弓藏。"朱元璋听后嘿嘿一笑,摇头道:"不,这在我老家安徽叫作梯子  相似文献   

3.
朱元璋上当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一天趁四下无人时,在金銮殿上大发感慨:"当初因生活所迫,我只不过想沿江掳些财物而已,谁知今日竟当上了皇帝!"语出之后,抬头却见梁上有一油漆工正在工作。他急命其下来,准备灭口。怎奈油漆工对这一言九鼎的圣谕竟置若罔闻,仍在不紧不慢地干着手中的活,直到朱元璋大声斥责,才慌忙下地。油漆工跪在朱元璋的面前,诚惶诚恐地说:"  相似文献   

4.
正明朝初年,朱元璋在西南地区设屯立堡,屯堡人将先进的中原文化移入安顺,使汉文化在安顺扎根并沿袭传承。屯堡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就出了有名的理学家、教育家——"陈法"。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出生今明光市城北明光街道办事处赵府村(元代泗州盱眙县太平乡赵郢)这一历史事实,是基本可以定论的。但围绕他的出生地问题却争议了600多年,这与朱元璋本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几次不同表述:"濠,吾故乡"、"予生于濠梁"、"钟离之东乡"、"凤阳,朕故乡"及民歌传唱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6.
古人在对对联时,常常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嵌入联中,既显文采,又有智慧,于是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对联故事。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到了一家山村小酒店饮酒。这家酒店的酒虽好,但没有好的下酒菜。朱元璋便随口吟出一联:"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不料酒店的老板娘却是个善于对对联的人,忙接  相似文献   

7.
朱元璋之问     
在中国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他由乞丐登上皇位的传奇,数百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而他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的做法,也被后人广为传诵。然而,在朱元璋时代,贪官污吏却杀了一个站起来一批,可谓前赴后继、延绵不绝。以至于朱元璋在晚年非常懊丧地说:"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朱元璋的这个疑问,在历史上相当有名。在此,姑且将其称为"朱  相似文献   

8.
<正>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亲率二十万人马,增援已被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包围八十五天的洪都守将朱文正。朱、陈双方在鄱阳湖激战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胜利为他一统江南,进而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本文不准备全面探讨鄱阳湖之战胜负的原因,仅就朱、陈政权性质与水战胜负的关系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14,(1):19-19
正元朝禁止普通汉人取正式名字,只能按排行或父母的年龄之和编个号。清朝人俞樾《春在堂随笔》记载:"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如果父亲二十四岁,母亲二十二岁,儿子就得名四六。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原名陈九四,明朝开国皇帝原名朱重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寓意诛元之璋。  相似文献   

10.
解缙,江西吉水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在学术、诗歌、书法、散文等方面都很有成就。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诙谐幽默,留下了很多的诗词趣话。一日,解缙陪朱元璋出游,朱元璋要解缙以《鸡冠花》为题吟诗。于是,解缙出口一句:"鸡冠本是胭脂染。"有人提醒,不是红色的,是白色的。解缙又吟出了第二句:"今日为何浅淡妆?"随后,解缙又自己做出了解答:"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众人听了,连连叫好。  相似文献   

11.
变方为圆     
正行楷中,常用"转"替代"折",因此,方笔也就变成了圆笔,行笔速度快了,也有了一种柔美。请比较:折,显阳刚之美;转,显阴柔之美。数字"2"中既有折笔,也有转笔,我们可以用"刚柔相济"来评点。你能指出"田"和"兄"中的折笔和转笔吗?  相似文献   

12.
<正>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历史上第一副真正的对联是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后,历代皇帝多有喜写春联者,如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传旨不论文武百官、平民百姓,都要张贴春联。一日,他微服私访,忽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春联,原来此人家以阉苗猪为业,家里无人会写字。朱元璋便亲自给他们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此联幽默风趣又切合职业特点。朱  相似文献   

13.
时间:民国十三年十月二十日上午9:00地点:江南法庭审判长:朱元璋(封建皇权代表人物,开创大明江山)审判员1:董仲舒(儒学大师,"三纲五常"的提出者)审判员2:朱熹(理学大师,提倡"存天理,灭人欲")陪审团:周敦颐、程颢、张载书记员:宋勇鑫旁听席:孟姜女、花木兰、鲁四老爷……朱元璋:(拍惊堂木)升堂!带祥林嫂。张汤等:(齐呼)威……武……朱元璋:祥林嫂,寡人见你年纪未逾半百而鬓发皆白,必有一番苦难,但说于寡人听听,寡人自会给你一个公道。董仲舒:善哉,果为明君。  相似文献   

14.
<正>简洁,是古往今来的文人衡量文章优劣的基本标准之一。什么是简洁?简而言之,就是言简意丰,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十分务实、不尚空谈的人。有一天,茹太素给他呈上一份17 000多字的意见书。朱元璋叫军师刘基读给他听。刘基念了6 370字,朱元璋还没有听出意思来。于是朱元璋命人把茹太素叫来,厉声呵斥道:"你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在两军阵上,岂不误了战机?"说罢命令左右将茹太素重打40大板。晚上朱元璋叫人继续读下去,一直读到16 500字时才涉及议题。朱元璋生气地说:"茹太素这份意见书,如果开门见山地写,只要500字就可以了,他  相似文献   

15.
史学界在评价朱元璋时,有过这样一种看法:朱元璋自投奔起义之日起,“便是代表地主反元以重建汉族地主为主的封建政权”。如果实事求是地研究朱元璋的起义动机和他渡江前在濠州红巾军中的作用,就可以说明对朱元璋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不妥当的。一朱元璋的起义动机,往往是某些同志否定朱元璋的先声。他们认为朱元璋并非完全出身于能吃苦耐劳的职业农民,十七岁以后主要过的半劳动、半闲散的游民生活,沾染了浓厚的投机、狡诈等劣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作者刘基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人。元朝末年进士,曾任高安丞,为官廉洁、正直。弃官归里后,受明太祖朱元璋聘召至金陵,他“陈时务十八条策”,朱元璋把他安置在建礼贤馆。后来,他辅佐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召降了方国珍,北伐中原,统一了中国。授太史令之职,以后累次升迁,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当时,明朝的许多典章制度都由刘伯温与李善长、宋  相似文献   

17.
正史之中的朱元璋形象写作存在涂脂抹粉现象,对朱元璋形象建构亦不例外。而在民间话语的构建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形象的民众记忆,少年时代的朱元璋是一个令人喜爱、聪明勇敢少年英雄形象;而这些少年英雄形象的塑造中无一例外地将朱元璋记忆成"真命天子",朱元璋的"文化造型"说明除文人与正典之外,老百姓同样参与了历史制作。  相似文献   

18.
课本第 117页 :“元朝的……建康、杭州、成都的丝织业很发达。”此处的“建康”应为“应天即江苏南京”。课本第 15 1页《元末红巾军起义和朱元璋势力的发展》图右侧 :“应天 :今江苏南京。”课本第 15 2页 :“13 68年初 ,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课本这两处都对 ,并没有出现“建康”字样。人教社 1990年版《中国历史》第二册第 3 6页 :“13 5 6年 ,朱元璋攻占集庆(注 :集庆 :今江苏南京 ) ,改名为应天府。”《辞海》1979年缩印本第 499页 :建康 :①晋建兴元年 (公元 3 13年 )因避愍帝司马邺讳 ,改建邺为建康。即今南京市。……隋灭陈 ,…  相似文献   

19.
明太祖不仅上得朝堂,而且还下得厨房。如今,我们身边的许多饮食都与这位皇帝有关。朱元璋还曾亲自发明了一种汤,就是我们在夏天喜欢喝也经常喝的"酸梅汤"。提起朱元璋,人们肯定首先会想到他是大明王朝的缔造者。其实,这位明太祖不仅上得朝堂,而且还下得厨房。如今,我们身边的许多饮食都与这位皇帝有关。朱元璋出身布衣,小时候生活非常贫苦,被迫出家当了和尚。有一次,他  相似文献   

20.
折是由不同的笔画复合而成的,主要的复合形式有横与竖的连接、横与长撇的连接、撇与横的连接、竖与提的连接等,形式复杂多变而且非常难写,尤其是圆转的折画更容易写不好。折画简单的有横折、竖折、撇折,复杂的有横折钩、竖折折钩、横折弯钩、横折斜钩、横折折折钩、横撇、横折折撇等。一、折画的写法(一)横折的写法:横与竖画的连接叫横折竖,简称横折,其连接处称"折"。折有方折、圆折之分,在"口"字中用方折,在口字框中用圆折,圆折写法与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