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批评,是教师通过语言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有了缺点错误,教师必须进行批评劝告。那么,怎样才能使批评学生的忠言由“逆耳”变为“顺耳”,从而让学生乐于接受并将缺点错误加以改正呢?近读《孙子兵法》,发现其中的许多谋略很适用于教师对学生实施批评。《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伟大的军事作,虽然所讲的是对敌作战的用兵之道,但是也可以将它活用为对学生的批评之术,巧妙地“制服”学生,从而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刘海 《贵州教育》2010,(22):22-23
批评学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之一。当前,受社会上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上不少新问题在不断出现,学生中许多新情况在逐渐发生,素质教育在一些地方仍受到部分教师曲解,不少教师慨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管了!于是,部分教师不敢批评学生了(尤其是“学困生”)。面对当前的教育,教师要不要批评学生?怎样批评学生?  相似文献   

3.
当学生犯错误时,如何运用批评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我认为教师要从四个方面加以注意。做到有情有理。节度适宜,掌握好批评的“火候”,使批评真正达到“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这是发生在某校科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起冲突:两个学生在课堂上互抢帽子。老师点了一个学生的名:“你为啥不听讲还捣乱?”学生:“他抢我的帽子。”“他为什么只抢你的帽子?”学生无话可说,只好反诘:“你为啥只批评我?”批评教育形成僵局,场面尴尬难堪,批评教育失效!  相似文献   

5.
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要坚持以表扬为主。在教育教学的现实中,"批评"也是教师的"常规武器"。但是,如果批评者不讲究批评的艺术,方法不当,就会影响教育效果,甚至会起反作用。那么,在使用这个“武器”时,教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我仅就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方面谈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和处理?这时,批评甚至惩罚,都是回避不了的教育方式,但如何批评、怎样惩罚,却是一门颇费心思、更见功力的艺术,那么,如何更好地应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呢?下面一组文章为教师提供了可资借鉴或必须引以为戒的理念和方法。可资借鉴的有:秦选强老师的“惩罚创新实践”,陈松信老师惩罚违纪学生的“四策略”,齐美利、  相似文献   

7.
“应该多鼓励孩子!”“应该经常表扬学生!”……在我们日常教育话语中,像这样含有“应该”的语句很多。然而,直接和孩子们接触的家长、教师都深知,在和他们的实际交往中,在积极的鼓励行为意识之外,批评甚至惩罚,都是常有的事。那么,批评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他们是如何体验批评的?批评的教育意义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批评伴随着的是一种怕的情绪。  相似文献   

8.
批评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育学生的手段,是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评价,以唤起学生的警觉,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批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常用的一种方法,其根本目的是要引起学生思想的变化。使学生真正提高认识,提高思想素质。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言行。不留情面或婆婆妈妈,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造成师生之间的感情对立。批评要讲究艺术,教师要认真研究,正确指导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批评学生欣然接受,不但引以为鉴还进行深刻反省;有的批评学生难以承受,甚至激化了矛盾,产生对抗情绪或从此一蹶不振。要想使批评既有的放矢又形式多样,既一针见血又留有余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就要求教师像艺术家那样研究和掌握批评这门艺术。而批评的艺术是在理解、信任、尊重和关心的土壤里开出来的灿烂的花朵。作为教师,批评学生时应针对被批评对象的实际情况(包括场合和情节以及学生的性格、心理素质等)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使他们乐于接受,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切忌“一刀切”。一般情况下。批评的方式有下列几种。  相似文献   

9.
马莉莉 《上海教育》2009,(19):53-54
批评本来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常用手段之一,何必由教育主管部门“赋权”?理应包含的权利为何却不被教师使用呢?在我看来,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教育尊严的失落,教师教育权利的削弱,甚至是剥夺。最近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情,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近日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专门在第十六条明确了班主任批评学生的权利:“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显然是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特别作出的规定。作为一名教师,我不禁疑惑,不是班主任,就无权批评学生吗?怎样才算是批评学生的“适当方式”?  相似文献   

11.
赵九青 《陕西教育》2011,(1):156-156
学生有了缺点错误.教.师应当进行批评劝告。然而.尖刻的数落、粗暴的训斥.常常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批评反感.口服心不服.教育效果甚微。那么.教师怎样才能使劝告学生的忠言由“逆耳”变为“顺耳”.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并达到预期教育效果呢?  相似文献   

12.
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听不进自己的批评劝告,甚至采用过激的方法去处罚他也收效甚微,以至最终弃之不顾,放任自流。其实原因并非全在学生身上,有时与教师的批评方式不当,教育缺乏艺术性有很大关系。教师对学生若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就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一堵无形的墙,把教师和学生隔离开来。学生会时时、事事、处处向教师设防,把教师对自己的批评教育当作故意刁难和过不去,并产生一种逃避、不满、厌烦、冷漠的心态。这种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严重阻碍和影响了教育效果,甚至会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13.
现在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认为“惩罚”教育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丧失上进和改正缺点的动力。而且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教师越来越不敢批评学生了。事实上,确有少数学生在受到老师的批评后,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寻短见,这着实让许多老师感到苦恼,致使他们在教育中放弃了使用批评这一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生是不是都要重创?学生受教育之后,是否都要留下被剪裁的伤疤?回答是否定的,教育不都是外科手术,教育中更多的是滋补。一般而言,人们总是不愿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批评。青少年学生更是如此。但若教师能讲究批评的方式,注意批评的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践证明是能收到较好教育效果的。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下在这一问题上的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同表扬一样,批评也是班主任经常使用的一种教育手段。由于人的天性是“趋赏避罚”,很难做到“闻过则喜”,所以,批评总不如表扬那样易见成效惹人喜欢。因此,批评一个人要比表扬一个人困难得多。尽管如此,正确的批评总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能避免错误的做法,讲究批评艺术,就能使批评成为学生乐意接受的教育形式,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批评学生应做到“四舍五入”:  相似文献   

16.
宋炎玲 《河南教育》2005,(11):42-42
教师能不能惩罚学生? 有人认为教师无权惩罚学生。尤其是在推行赏识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学生、赏识学生,这样才能激励他们进步。所以不能批评芎粤生。更不能惩罚学生,因为批评和惩罚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而有人提出,我们每个人走上社会后都会因为做错事而受到相应的批评和惩罚,为什么学生在学校就不能受到批评和惩罚呢?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能不能惩罚学生?如果能,应该注重什么问题?如果不能,怎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请您对此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17.
批评是教育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式,但在很多时候教师费尽口舌,学生仍然无动于衷。于是,我们会问:“我们的学生怎么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批评没有进入学生的心里。那么,如何让批评走进学生的心田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时下,由于教师的批评不当,引发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对抗的事例比比皆是,不仅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引发了师生矛盾,恶化了师生关系,教师到底该怎样批评学生?  相似文献   

19.
当前,许多学校都在提倡赏识教育,一些学校甚至要求教师不准批评学生。同时,社会舆论也在大声疾呼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于是,一些教师在工作中便左右为难,如履薄冰,不敢批评学生,生怕背上“没有职业道德”的罪名。  相似文献   

20.
去年,《家庭教育导报》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坐在学生中间上课有错吗?》讲的是一位青年教师因为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坐在学生中间上课,不但遭到了校长的批评,而且年终考核被定为“不合格”。由此,在读者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不禁要问:坐在学生中间上课究竟有没有错?究竟什么才是创新教育?限制教师的教学方式,甚至教学方法,不是把教师管死了吗?教师的头脑僵化了,学生还能学出新意来吗?那么谈什么“发展个性特长,发扬创新精神”呢?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教人变。教人变活的是活教育,教人变死的是死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