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俊丽 《成才之路》2009,(32):83-83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众多精彩故事中的一个,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描写精湛,人物传神。课文节选部分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有诸葛亮、马谡、司马懿,事实上,马谡和司马懿都是作为陪衬来烘托诸葛亮的。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课文截去了司马懿调兵遣将进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领列柳城一段,这两段写司马懿善于用兵,而本文的重点人物是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的内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后半部分内容写孙吴与曹魏的明争暗斗,故截去。节选部分集中表现诸葛亮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严明。在其形象的刻画上,生动、传神、逼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2.
失街亭     
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忽报薪城探细人来到。孔明急唤入问之。细作告曰:“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盂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邰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隐括不烦。孔明大惊曰:“孟达作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相似文献   

3.
《失街亭》一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这突出表现为马谡的“三笑”和孔明的“三哭”“。三笑”的原因很明显,不管笑谁,都是马谡自视甚高的表现“。三哭”则不同,分别反映了孔明不同的心理。而这方面《教师教学用书》上  相似文献   

4.
5.
师:刚才大家着重从人物的语言、人物的表情等方面分析了马谡失街亭的原因,得出了马谡狂妄自负失街亭、纸上谈兵失街亭的结论。这些结论当然都是有理有据的。不过,文中还有一个小细节,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下文章开头一段“诸葛亮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马谡曰:某愿往”这一句话。如果让你朗读“谁敢引兵去守街亭”一句,应如何读?应突出哪个字?  相似文献   

6.
程丽华 《学语文》2006,(4):51-51
教《失街亭》前,我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与《失街亭》相关的两集内容。同学们对之热情很高,特别是男同学,边看边议论。我突然想起前一阶段练笔中有几个学生围绕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言论虽有偏激之处,但的确也引发了我们的几番思考。想到这里,一个灵感在脑海中闪现:能不能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教自学呢?令我没想到的是,我刚把我的想法说出来,一个叫许信的男生立刻站起来说:“老师,我想教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7.
历史小说的创作离不开历史真实。《三国演义》作据以创作《失街亭》的主要史料,散见于《三国志》中的《明帝纪》《张邰传》《郭淮传》和《诸葛亮传》《马谡传》《赵云传》《王平传》及裴松之注(注)对读小说和史料,可以明显看出,蜀魏矛盾的基本线索、双方势力的此消彼长、主要人物的活动轨迹,是忠于史实的。具体表现于下列三个方面:故事基本框架——失街亭、弃三郡、斩马谡——是真实的.人物主要性格——马谡言过其实,孔明执法严明——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多媒体课件鉴赏文章,理清思路,体味文章的结构美。  相似文献   

9.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中间删除了《空城计》一节。 公元222年,蜀国彝陵之战败于吴国,元气大伤,加之“南夷”力量日增,形势危急。诸葛亮注意休养生息,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夷”,解决了出兵伐魏的后顾之忧。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开始了“以攻为守”的北伐战争,连续六次出兵伐魏,即“六出祁山”。  相似文献   

10.
《失街亭》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物塑造上,以言传神,以行绘人,相互对比,多方映衬,典型环境,适时夸张,情节结构上,自我首尾,相对独立,起落有致,扣人心弦,矛盾纵横,多姿多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街亭失守,常见的原因分析有二: 一、罪在马谡。他仗着“凭高视下,势如劈竹”、“置之死地而后生”等几条空洞的兵法,公然违背孔明“下寨必当要道之处”的命令,遭致惨败。  相似文献   

12.
失街亭究竟谁之过,历来就争论不休。本文从争论的疑问入手细加梳理、分析,认为马谡失街亭并非谁之过错,只是诸葛亮面对现实所采取的迫不得已的一个策略。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 一、品味艺术技巧:分析、理解小说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失街亭》中,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刻绘,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都匠心独运地安排了许多个三,或言语,或表情,或行为,或波折。在教学中如果能敏锐地抓住这些三,可以高屋建瓴,纲举目张,迅速而全面地把握主旨,了解人物,并加深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16.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极为重要的章节,也是小说单元中很重要的一课。它有力地塑造了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三国演义》常用的对比烘托的创作手法特点。在授课中,如能将这种手法细作分析,与学生一块儿探讨,将会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笔者通过授课,与学生交流,认为《失街亭》的对比烘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每届学习《失街亭》,每次组织讨论课本设计的“失街亭,谁之过?”的问题,都让人深感纷扰迷惘。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11课《失街亭》是《三国演义》里写得很出彩的一个故事,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课文鉴赏说明”认为孔明能做到“知己知彼”,“解题指导”第三题又认为“失街亭主要是马谡之过,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笔者以为如上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要在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基于创新教学理念,设计《失街亭》一课时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把枯燥无味的历史写成了民众津津乐道的精彩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四册课本所选的《失街亭》便是其典范之一。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但随着对《失街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