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是什么让中国家长送孩子到国外读书?那么国外的教育水平情况及优势体现在哪儿?留学后是否好找工作?外国留学生政策的调整有何动向?如何促进中外教育交流的健康发展?这些  相似文献   

2.
高校国际化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提升中国国际化教育在世界的竞争力,要突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思维习惯,留学生教材无疑是重要载体。本文以《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课程为例,讨论了留学生教材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在教材编写和使用两方面,建立和发扬我国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之长,兼顾留学生具象思维习惯,进而建设有中国内核的留学生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3.
蒙梓 《神州学人》2017,(11):42-51
只要有你,就没有他乡,因为我们同在一个家园,同在一条路上。来华留学生是中外交流史上重要的传播力量。自从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越来越多沿线国家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书写了一个个精彩的留学梦。来华留学生群体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见证者,更是直接的参与者。通过来华留学教育和来华留学生向沿线国家及世界人民准确地讲述中国故事,将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极大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加速,成为全球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国,但与此同时却面临着严峻的来华留学生质量问题,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低潮期,来华留学生教育面临着留学生规模下降、留学生质量问题突出、规模与质量矛盾凸显等多重挑战,但也为中国迎来留学生教育从规模扩大到质量调整的关键窗口期。“十四五”时期,在中国教育财政“过苦日子、紧日子”的总体预期下,来华留学生教育最重要的方向是“保规模”和“提质量”。“保规模”的核心在于稳定留学生规模,优化留学生结构;“提质量”的关键在于全方位提高招生质量、全过程提高培养质量。文章结合深度访谈研究成果,围绕留学生招生质量、培养质量问题本身提出了系统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课题的提出“要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是 ,在我们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下列三个急需解决的矛盾 :困惑之一 :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中外留学生时指出 ,中国的学生学习成绩大都非常出色 ,特别是数字计算和逻辑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的优势 ,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是不善于提出问题 ,缺乏创新精神。究其缘由 ,中国的教学是老师不断地提出问题 ,学生按老师设计的“框框”在“探求”问题 ,得到“范式”便是大量的模仿性练习 ,学生被动操练 ,教师忙于批阅 ,师生苦不堪言。困惑之二 :小学生升入初中不…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在汉语国际教育与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有所谓"敏感话题"的困扰。在敏感话题的应对中,存在着不置可否、被动回避、强势应对、火上浇油、否定一切五种情形,这些都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障碍。对于常见"敏感话题",回应与处理的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传播沟通能力,以平等谦和的态度,针对留学生的国家背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多元文化的意识中引导学生做换位思考。根本目的是利用"敏感话题",引导和激发留学生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从而有效进行跨文化的理解与沟通。  相似文献   

7.
来华留学生语言课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模式的新探索。语言课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应考虑学生听得懂、用得上。留学生课程思政应遵循的教学理念是运用多元文化共享理念帮助留学生在中外文化认同中理解和认同中国,通过国际理解教育引导留学生愿意以包容的心态理解中国,采用分层和适度递进的教学更加符合留学生认知及学习语言的规律等。不同阶段留学生的分级教学要把握“知”“情”“思辨”的要求。来华留学生语言课课程思政的措施包括:语言课课堂利用现有教材中蕴含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拓展语言课教学内容的同时挖掘其育人功能;加快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材、微课堂及课外读物等融入思政目标的教学资源建设;课上练习活动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使教学丰富多元,让留学生亲身体验当代中国的发展,促进对中国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留学生》2007,(6)
从2007年6月开始,我们的杂志正式推出了"学习"栏目,并把"名师名校"子栏目也纳入其中,意在加大刊物对留学中"学"的关注。去哪儿学习,向谁学习,怎样学习?我们的先贤说"学以致知",西人说"认识你自己",我们不妨借助海外留学生去实地考察一下我们将要就读的学校,认识一下我们未来的校长、老师。远在杜克大学的本刊特约记者宗兴及时地为我们寄来了他对杜克大学校长和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学者彼得·阿格雷的采访手记,堪称栏目范文。在这里,我们正式向全球的中国留学生发出约稿:为了加强中外教育的交流,为了让更多中国学生真真切切地了解海外教育的真实状况,请大胆地打开相机的镜头盖,按下采访机的录音键,亲手开启中外教育的直接通道。文章可以是人物专访,也可以是信息综合整理。而国内的读者如果想了解哪所大学或者哪个专业的导师情况,也请直接来信来电联系。我们必将以最快的速度为您带来最身临其境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高校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是高校国际化办学提质增效、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响应国家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和深入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高校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呈现趋同理念陈旧、生源质量较低、部门协同不足、工作队伍乏力、思想教育薄弱等困境。以"双向趋同,整体提升"理念为指引;通过改革顶层设计,强化协同机制;提高招生门槛,确保生源质量;配强教工队伍,优化教育管理;加强思想教育,彰显中国特色等路径,深入推动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实现中外学生融合发展,助力一流高校建设。  相似文献   

10.
接收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是新中国留学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深中国和外部世界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具有重要的意义。建国初期,新中国政府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战略,使得中国的对外交往局限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对于中国和苏联之间的教育交流活动而言,中国和东欧国家教育文化交流动议更早,双边教育文化交流制度和配套措施的制定也在1950年底前相继完成,这些都为东欧留学生来华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和对留学的理解不尽一致,这些外国留学生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来华时间不统一导致教学缺乏计划性,留学生学习过程中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对中国政府安排的政治思想课程抵触情绪较大,中外双方对留学经历缺乏共识等,经过中外双方的沟通这些问题最终得以解决。通过对外国留学生的多渠道、多角度的施教,特别是通过导师一对一指导,助教一对一辅导,同学一对一帮助等方式,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攻克了语言难关,得以进入高等院校选学课程。与此同时,接受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对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和开创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艳妮  张晓冉 《文教资料》2014,(28):115-117
高校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籍的多元化。让高校跨文化交流研究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学生工作是高校中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工作内容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从学生工作的角度探讨如何避免跨文化冲突,建立符合国情的科学的中外学生融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外学生融合是共处于高校校园中的中外学生能彼此适应并建立有效的社会交际关系的过程。高校应从学校政策层面整合校园学生活动资源,为中外学生的交流与融合创造更多的机会,合理优化学校学生活动资源的配置,重视中外学生互动平台的搭建,允许并鼓励成立留学生社团组织或者允许留学生加入中国学生社团组织。  相似文献   

12.
郭璇 《文教资料》2021,(4):237-238
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日渐增长,引导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成为高校国际化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本文以音乐类来华留学生为例,从扩大素材发掘面、拓展内容体系、拓宽发声渠道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积极探索高校如何立足音乐类艺术学科的特色引导音乐类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3.
苑兆腾  石超 《文教资料》2020,(9):117-118
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人数,每年呈递增趋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靓丽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留学生辅导员作为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的服务者和管理者,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爱华友华人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医药学科为背景,分析留学生辅导员工作的现实意义、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提高留学生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重要的公共必修科目,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或缺;但其对于在华留学生来说,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外国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十分必要。针对目前外国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随意化、形式化和碎片化等问题,主张外国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战略性、讲求实效性、形成体系性,切实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和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相似文献   

15.
有校长说:校长是弱势群体!不是吗?学校出事故,肯定校长没管好;教师起争执,肯定校长没水平;考试成绩低,肯定校长没用心……如何让学校管理更给力?如何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笔者认为,不妨学会借力,让教育之力循环起来,用好内力,从做强自己开始,还要关注合力和转化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高校注重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面向留学生积极开展文化教学。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融自然、社会、哲学、文学、艺术、美学、风俗于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念,反映了中国当代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中国茶文化的这些特点,从茶切入,以茶为媒,将茶文化与其他文化元素结合在一起,进行中华文化教学组织,能让留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进而成为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彭学  彭欢 《考试周刊》2014,(96):150-151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并面临更多挑战。其中,怎样让来华留学生快速适应中国文化与生活,是教育与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了应对策略,以增强留学生应对能力,更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度过留学生活,有效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注重书本教育,其优点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检验一种教育的优劣,还在教育的后果,在于毕业生迎接生存挑战的能力。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数十个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进行考察后郑重提出“生存教育”这一概念。 在形式上,“书本教育”只管“灌输知识”;而“生存教育”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让学  相似文献   

19.
中外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就如中国学生赴国外留学要经受痛苦的文化冲击(CultureShock)一样,外国专家、留学生来中国工作、学习,也同样经受着文化冲击。如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好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矛盾,不但会影响专家、留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到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甚至危害社会安定。所以中外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问题值得我们外事工作者加以认真研究和探讨。一、中外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剖析中外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问题涉及面很广,几乎随处可见,但表现最为突出的有如下几个方面。1-交友…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教育中如何让中华文化充分发挥作用,是国际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课程在国际教育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留学生对中国及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提升留学生对中国及中华文化的好感和认同,留学生学习汉语及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生活。以北京印刷学院为例,指出了“中国文化”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希望能够对“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