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理的本质属性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其理由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另一种认为主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其理由为: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的内容是主观的;真理的内容的获得过程具有主观性,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真理的本质属性应是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的相符性。  相似文献   

2.
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这是一个涉及如何把握真理这个哲学范畴的科学含义的重要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探索真理,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并用真理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什么是真理呢?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真理的这一规定,是符合马列主义真理观的.真理是认识论的范畴,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21页).真理的本质属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  相似文献   

3.
主观真理与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真理是否客观的问题上 ,应该从不同的角度 ,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角度看 ,真理作为意识的组成部分 ,是主观形态 ,即真理是主观的 ;从真理与谬误的角度看 ,二者的内容都是客观的 ,形式都是主观的 ,二者的惟一区别是正确性问题 ;从真理本身中所包含的内容和形式看 ,真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但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不等于客观真理。  相似文献   

4.
真理的内容(应该是真理的对象)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是客观的这样两个论据,无法支撑起真理是客观的结论。真理是主观的,首先表现在真理的内容(不是真理的对象)即反映在人们头脑中作为观念形态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主观的,其次表现在真理的形式也是主观的。坚持真理是主观的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同时也不会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结果。恰恰相反,坚持真理是主观的不仅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真理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真理具有来自于外部世界、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物质内容。承认并坚持主观真理论,就是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真理观  相似文献   

6.
真理的主观性问题是真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一向不够重视,只是空泛地承认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没有给予认真的研究,以致实际地否认了真理的主观性。本文的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真理主观性问题的足够重视。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规律相一致的正确的主观认识。 主观,相对客观而言,指在性质上与物质相反的人的意识、精神。意识的内容虽然跟物质对象不可分割,但却不归结为物质对象,而表现出主观性。因为它是物质对象的  相似文献   

7.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对我们的进修和教学帮助很大。但在“真理”一章中,我们对“客观真理”、“相对真理”、“绝对真理”等概念有一点看法,提出来和同志们一起讨论。一、不必用“客观真理”这个概念。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产物,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如果没有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就没有认识,也就没有真理。  相似文献   

8.
真理属于认识论范畴,真理的客观性不是对象的客观性.从真理内容与对象的关系看,真理的本质在于符合;从真理内容的客观依据以及对主观思想的超越看,真理的本质在于发现;从真理内容的主观形成过程看,真理的本质在于假说;从真理内容形成的主观根据看,真理的本质在于创造.真理不需要检验,需要检验的是人的认识.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不是实践,而是认识所反映的客观对象.  相似文献   

9.
客观真理即真理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其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从静态看,客观真理即相对真理,从动态看,客观真理即绝对真理,客观真理不是客观存在,列宁关于客观真理的观点是一元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哲学界,有关真理本质问题历来存在两种相悖的观点:(一)真理是客观的,而且必 须是客观的;(二)真理是主观的,它只能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和意识现象。本文通过对这些不同观 点的深入分析,提出质疑,指出其疏漏之处,论证和肯定真理必然是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相统 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从真理的性质及真理内容与对象的关系看,真理的本质在于符合;从真理内容的客观依据以及对主观思想的超越看,真理的本质在于发现;从真理内容的主观形成过程看,真理的本质在于假说;从真理内容形成的主观根据看,真理的本质在于创造。真理的创造性本质意味着,意识创造是一切创造之源,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真理生产是先进精神生产力之本,亦是先进物质生产力之源。  相似文献   

12.
实践是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桥梁说”质疑鲁品越一、“实践桥梁说”及其缺点实践为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众所周知的回答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人们在主观范围内兜圈子无法判定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程度,所以一切主观的东西不能充任真理的标准。客...  相似文献   

13.
关于真理范畴的归属问题,哲学界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主观范畴论”认为真理作为“正确”的意识,依然属于主观范畴;“客观范畴论”则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本性也是客观的,所以真理属于客观范畴.上述观点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下述问题:第一,“主观范畴论”是在“本体论”范畴的意义上考察真理归属问题的,是在主观与客观绝对不相容的对立的思维中获得的结论,那么真理在哲学整体系统中究竟是属于本体论范畴,还是应该属于认识论范畴?第二,“客观范畴论”在考察真理范畴归属问题的时候,是以“真理的本性是客观性”这一命题作为理论前提的,那么,客观性真的是真理的本性吗?第三,“主观范畴论”和“客观范畴论”在考察真理范畴归属问题的过程中,都把真理当作一个“固定范畴”,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以对真理范畴的静态理解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那么真理究竟是一个抽象的固定范畴,还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对于这些问题,笔者的基本看法是:在哲学整体系统中,真理不属于本体论范畴,而属于认识论范畴,对于真理范畴自身性质的考察应在认识论中展开,而不应在本体论中进行;在认识论中考察,真理的本性不是客观性,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性、一致性,真理的实现实质上是“主体和客体的一致”、“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真理的形式问题一直受到冷落,但实际上,对真理形式的理解涉及到真理论的深层次问题。真理的形式并非是纯粹主观的,被公认为真理形式的语言、概念、判断、推理是客观的或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存在形式是科学理论,情感、意志、感性认识、孤立的概念、判断、推理都不是真理的形式。真理的形式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讨论真理形式的属性必须根据实践的需要来确定  相似文献   

15.
真理的形式问题一直受到冷落,但实际上,对真理形式的理解涉及到真理论的深层次问题。真理的形式并非是纯粹主观的,被公认为真理形式的语言、概念,判断、推理是客观的或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存在形式是科学理论,情感、意志、感性认识、孤立的概念、判断、推理都不是真理的形式。真理的形式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讨论真理形式的属性必须根据实践的需要来确定。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具体真理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任何真理都是全面的.是对客观事物全面的系统的反映;真理是一个过程.是知和行、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历史统一;真理都是历史地、有条件地存在着,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真理的主观性是指真理与主体的相关性,它不仅表现在真理的形式上,还表现在真理的内容、载体、检验标准和价值属性上,从这五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真理的主观性,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清除在真理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被我国哲学工具书及教科书普遍采用的“真理客观性”观点均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所以真理也是客观的,真理与客观真理是等价的范畴,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笔者以为,这些几乎是常识性的观点,它的基本论据、推理过程及其结果都存在严重的逻辑错误和内在矛盾,因而从根本上说是站不住脚的。现就笔者对其存在的疑义举要如下:一疑──“真理客观性”观点与实践标准相矛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  相似文献   

19.
一、什么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是二者的符合和一致.一切具有客观最理性的人的认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内容.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认识并不能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而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人的认识要达到和它所反映的外部客体的绝对的符合和一致,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发展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相对”和“绝对”是就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的符合和一致而言的。  相似文献   

20.
论真理的主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主观性是指在被认定为真理的理论体系中包含着与它所指称的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属于主观臆想的内容。真理主观性以真理量的存在为前提。真理主观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根源。承认真理在内容上具有主观性,既不违背真理唯物论的原则,又可以加深对真理辩证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