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亮  许士荣 《教育学报》2002,(12):26-29
语感之谜 ,犹如语文教育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使人总觉得“心底有”,却又“口中无”,谜底至今尚未完全揭开。人们的理解往往受制于语文教育本身 ,停留在狭隘的字面意义上——一般感受的表层描述 ,这样的描述使得语感的生成更加扑朔迷离 ,难于操作。本文将借鉴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图式理论 ,对语感生成的奥妙进行心理学层面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语感培养——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界对于“语感”曾经有过一段沸沸扬扬的大讨论。但是,当时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并没有能够得出比较全面和一致的看法,这给人们留下了不少遗憾,也给我们开辟出继续研究和实践的广阔空间。近年来,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语文课要加强语感教育的呼吁。在许多语文报刊论文中,几乎言必称“语感”,大有“语感至上”“语感万能”的趋势。“语感”成为语文教育新观念的标志性概念,成为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又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目前仍然存在于语感教学中的“玄虚论”,试图从语感现象的发现、认知心理学对语感生成机制的诠释及我国古代传统教学观念的理论反思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语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4.
一说到“语感”,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它和英语学习联系起来,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它同等重要。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语文能力的心理学表达就是语感。因此,语感教学也就成为语文教学的轴心。  相似文献   

5.
“语感”问题是近十几年来语文教育界讨论很多,但又始终存在异议的一个问题,人们从语言学、教育学等不同的角度对语感的内涵、生成、本质、特征、培养等问题作了不少研究。本文则尝试从语感的心理机制出发对语感的生成、语感的本质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手段,是文学研究的对象,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它是对言语的直觉的、整体的领悟与感受.而“语感”则是人们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它关注人们对语言的感知、领悟、把握,探讨语言的发展和言语的生成与理解,“语感”的形成是先前的感知不断被后天学习中的词同化或顺化,从而养成的一种经验性的、直接的、敏锐的感悟能力.我们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来培养“语感”,发展“语感”,促进“语感”层次的提升,形成良好的“语感”,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目前仍然存在于语感教学中的“玄虚论”,试图从语感现象的发现、认知心理学对语感生成机制的诠释及我国古代传统教学观念的理论反思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语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8.
语感是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慨念。我国最早提出语感的是夏丐尊先生,其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创导语感教学,随之,语感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同。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的重新审视中。越来越关注“语感教学”  相似文献   

9.
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谢生辉(赣县城关小学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淑湘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主体对言语的感受。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感是一种智...  相似文献   

10.
刘亭玉 《现代语文》2011,(10):22-24
自20世纪20年代夏丐尊等人提出“语感”这个概念以来,语感教学就在语文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但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长期的教学实践反馈,我们却发现语感很难介入教学中,也就是说语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非可操作性。由此看来,语感教学并不能解决语文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语文教育研究者在对语感以及语文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文感”这个概念,并认为语文教学不是只有语感这一个核心,而是由文感与语感共同构成语文教学的“双核”。  相似文献   

11.
钱勇 《语文天地》2010,(11):97-98
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多次提到“语感”、“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新课程对语感的强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同时也反映出语文教育界的某种共识,即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培养,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对提升语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读的用处最广大 ,语文教学上应该特别注重它。”朱自清在《论朗读》一文所强调指出的这句话点出了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看 ,熟读成诵 ,可以训练、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知识 ,进而成为一种语文能力 ,即语感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审美感受能力 ,其中首要的是语感能力。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叶圣陶也说 :“文字语言的训练 ,主要是训练语感 ,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  白家熹先生曾用心理学的观点揭示语感产生的心理机制 :在言语活动的反复练习或实…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无论是理解还是使用,都和语感素质紧密相关。叶圣陶先生曾说:“一个人即使不准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都有好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可见,语感素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学》2006,(12):63-63
王荣生老师在《“语文知识”是个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讨论?》一文中指出:我们尝试对“语文知识”做一个概括的描述。宽式:……窄式:语文知识是(1)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2)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虎(3)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与语感对举的语识:尽管从学习的结果,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既可以是语识的状态,也可能是语感的状态。通常情况下,我们采用的是语文知识的窄式描述,称之为:“学校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多处提及“语感”,可见新课标对语感培养的重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语文界的某种“共识”——“语感”成为语文教学新观念的标志性的概念,培养“语感”成为新鲜、时髦的话题,语感甚至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和目的。应该说,强调“语感”的培养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语感中心说”所强调和突出的则是属于感性直觉层面上的语感能力,其言语认知功能是很有限的。语文课程目的、人的言语素养和言语能力,不是语感所能涵盖的。以语感为“中心”,势必削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情意性、学养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突出“人文性”为语文课程基本特征的语文教改第三浪潮的掀起,我国语文教育家日益认识到了语文的人文价值,并对此作了不少探究与研究,随之“语感中心说”也就逐渐替代“知识中心说”而成为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主导思想。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17.
对“语感”的点滴体会肥西师范汪帮春叶圣陶、吕叔湘两位老先生早就指出,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其实,语感也并非什么神秘的东西,语感的建立和培养仍需依赖长期的语文实践活动。我认为,语感也是语文方面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反映,它与文章...  相似文献   

18.
徐兰英 《考试周刊》2009,(40):62-63
“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至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什么是语感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9.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早在30年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夏丐尊先生就提出了“语感”问题,认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学的基础。继后,不少语文教育家都对此有所阐述,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五六十年代提出的转换生成理论也强调人类自身的语言感受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读写听浇的语言能力,而其核心是学生心理语感的能力。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语感训练的过程,就是学生心理对客观具体的语境的敏锐感知、领悟、把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感“反映”的质量、速度和方向要受到语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语言修养不同的学生,对同一语境,语感“反映”的角度、广度和深度不同。而语感训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境的解读,增强语感意识,提高心理感知和思维品质的水平即心理反映的质量。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