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背诵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者,背诵也。熟读方成诵。一提起“诵”字,便想到了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对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诵诗三百”。后人大概由此概括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等等至理名言。于是,背诵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一直流传至今。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致以认读,背诵为起点。著名诗人臧克家,八九岁入私熟读书,一上来就“啃”名著典籍《论语》,起点如此之高,现在看来似乎有点荒唐,可臧老先生却深有体会地说,当年读书的时候,尽管“食而不知其味”,但幼学如漆,一经背得,不易忘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2.
一我校过去对背诵的检查,一直是在语文的自习时间(一般在早自习)内由教师抽背,因为时间有限,每次至多抽背十一、二人,背诵后不予评分。这个作法,至今约有十年之久,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不能令人满意。经常听到学生说“背书难”,有的则认为背诵是浪费时间,没有什么好处。因此,读书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一部分学生在写作上长期存在着层次  相似文献   

3.
背诵是学习的强化剂,是巩固记忆、增强记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古人读书十分重视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个读书经验强调的就是背诵的功能。如今,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背诵被不少人所忽视,其中的一个原因恐怕与教材中规定要背的文字太少有关系。最近,笔者对六年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背诵量统计表  相似文献   

4.
张静雯 《学语文》2003,(5):19-19
背诵 ,在学生眼里 ,被看成是“死记硬背” ;在不少的头脑里 ,背诵被认为是一种不科学的学习方法 ,不利于开拓青少年的思维。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却认为 ,背诵其实就是“吟诵法 ,“熟读成诵” ,是学习古诗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一直强调学生的阅读活动 ,鼓励学生通过大量的、长期规范的朗读训练 ,积累读书经验 ,提高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他们的语感就会渐渐形成并有所提高。但这种多读多背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否则只是囫囵吞枣 ,品不出其中滋味。其次 ,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不读书、不屑于读书正在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时尚”或者说“时髦”。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曾指出:“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本文即针对目前学生不重视读和背的现象,谈一谈两者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总书记这样谆谆教导青少年:“不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匪浅。”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的确,让学生多背些好文章,可以丰富词汇,培养语感,陶冶情操,将使他们终生受益。背诵是一种语...  相似文献   

7.
欧惠芳 《零陵学院学报》2004,2(4):236-236,232
不读书、不屑于读书正在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时尚”或者说“时髦”。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曾指出:“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本文即针对目前学生不重视读和背的现象,谈一谈两者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诵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它是熟读的结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古人亦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之说(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道出读书至熟,要下苦功夫,书背得多则书中语言会成为自己的语言。在平日说话、作文中就能运用自如,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背诵要同朗读课文那样,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正确的背诵是最基本的要求,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在这个基础上,要求通顺流畅,背得熟练,不结结巴巴;进而要求学生背诵要有感情,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  相似文献   

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背诵一定数量的篇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还要重视学生的背诵。但是现在的小学生把背诵当成包袱,死记硬背,读而不知其意、背而不知其味,以至无论怎样也记不住。不仅背诵不出来,而且连背诵的本身意义也失去了。还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极少阅读课外书籍,更谈不上背诵课外读物了。语文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引导学生读书。强化课内外阅读,并不断积累,这正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手段。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做法——重视文本、重视诵读、重视语言、重视语境、重视积累,这是语…  相似文献   

10.
时下有教师“下水作文”,即老师与学生写同样命题、同样材料的作文。教师的下水作文写好了,对学生是受益不浅的。然而,这里我要说的是既然有“下水作文”,何不也来个“下水背诵”呢(教师与学生一起背,我们姑且祢之为“下水背诵”)。讲到背诵,在有些老师看来好像是学生的事,与教师无关,老师又不需要考了,背有何用?笔者以为教师背诵课文至少有以下好处:  相似文献   

11.
<正>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要求背诵,有些课文的背诵难度较大,怎么办?经过实践,我探索出了几个帮助学生背诵课文的方法。1.借助视频背诵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但没有具体的要求,背诵课文成了一项空洞的指示,落不到实处。学生回家究竟背不背,是一点点挤牙膏式艰难的背诵,是磕磕绊绊小错频出的背诵,还是流利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背诵,这些也没有时间考证。基于高段学生的“表现欲”,我们班开展了“视频背诵极速赛”:  相似文献   

12.
《只拣儿童多处行》(苏教版教材)第五到第九小节要求学生背诵,背诵内容相对比较多,让学生尽快达到“正确背诵”的目的,我专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了抽查。凡是被叫到名字的学生就起来背,背好一节后,由另外一名学生接着背,没被点到名字的学生在下面听人家背。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开始背诵起来——“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前突然一亮……”“不对,应该是‘眼睛突然一亮’。”学生大声纠正道。“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色的花……”“不对,应该是‘淡红的花’”学生又齐声纠正。“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儿空隙,”“没有‘…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到了八年级,要求背诵默写的文言篇目增多了,文言文及古诗词代表着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八年级的语文加大了对这部分的学习,也可以说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的举措。文言文的学习关键也在“读”和“背”上,犹如外语学习有“语感”问题,文言文学习同样也存在“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多了,背诵的篇目多了,其中的精髓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  相似文献   

14.
正日前,湖北省丹江口市教育工会、教育局开展丰富多彩的"书香水都·全民阅读"活动,积极营造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和师生文化修养。一是举行"书香水都"青少年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充分挖掘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通过开展背诵、表演、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经典的魅力。二是开展第十四届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利用德育课程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学习阅读《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  相似文献   

15.
背诵、背诵,既要背,也要诵。背诵应该是朗读的延伸与再深入,是朗读成绩的展示。而学生在练习背诵过程中关注的是记忆,不是朗读,背诵变成了“念经”。因而,教师要提倡用正常朗读的形式进行背诵,这样,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又能使学生不但背下语言,还能“背”下丰富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6.
提倡教师“下水背诵”○王家永时下有教师“下水作文”,即老师与学生写同样命题、同样材料的作文。教师的下水作文写好了,对学生是受益不浅的。然而,这里我要说的是既然有“下水作文”,何不也来个“下水背诵”呢(教师与学生一起背,我们姑且称之为“下水背诵”)。讲...  相似文献   

17.
背诵是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形成语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一个人脑子里如果储存了一定量的语言材料,说起话来就会出口成章,写起文章来就能笔底生花。因此,“九义”教材中年级段十分重视背诵,较之普通教材增加了7次背诵内容,达24次之多;针对背诵枯燥乏味的特点,编者安排了两次选背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其中一次是《美丽的小兴安岭》2至5节任背一节,一次是第六册的《寓言二则》任背一则,选背的内容分量差不多,避免了学生拣短的背,偷懒。 背诵是一种语言训练,除了必要的“练”以外,还需巧妙地“训”,即教师根据背诵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身心情况加强背诵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兴趣浓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指导背诵总的原则是大纲里所说的“讲究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具体落实到每课,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五年制五、六册指定背诵内容具体谈谈:  相似文献   

18.
一、主动探究用真情,提高兴趣巧成文1.多读多背。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本上推荐的名著一定要读,要求背诵的诗文一定要背;其次老师要把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读什么书,怎样读,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主要在"导"上做文章,坚决杜绝阅读黄色、暴力、反动的书籍。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从,不择而食。每堂语文课前三分钟,是学生诗词背  相似文献   

19.
谈范文背诵     
一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旧书常诵出新意”,“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等,都反映了从前读书的人对于熟读——背诵的重视。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来说,这种重视是有它一定的道理的。首先,学习语文,要掌握大量的词汇和句型,熟悉许多表现力很强的语句,融会许多极动人、极发人深省的思想内容,通过背诵,就可以把这些东西逐步积累起来。背诵的诗文愈多,写起文章来,就可能有更多  相似文献   

20.
背诵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小学课文中就有不少要求背诵的篇章和段落。但是,背诵也是教师的难题,难就难在时间不够。于是,有的在课后大面积地留下学生背;有的在课余一个个地背,身边排列着长长的过关队伍;有的要求在家背,然后家长签字……如此等等。这样,教师的难题又转化为学生的难题,乃至家长的难题。背书成了地地道道的苦事,教师空叹奈何,学生叫苦不迭,家长意见纷纷。就是象这样大量地花时间背诵,收效也不见得好。当时“过了关”的课文,等不到一段时间又忘却了,要背又只得重新“过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