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郁勤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20(1):18-21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吴组缃以其融合北平作家和左翼学艺术风格的小说创作引起了坛的关注。吴组缃早期的小说创作对妇女的悲剧命运寄予深厚的同情,同时他以深刻的社会剖析意识,将时代社会变迁与人的生活处境的变动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吴组缃的现实主义创作为现代学史贡献了“量”少而“质”佳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2.
鲁迅和吴组缃在创作时都把笔触伸向了普通民众可怜而可哀的生活,重点描绘了下层劳动群众和女性的悲惨处境,在他们身上投下了历史和现实的浓重阴影。他们不仅表达了反封建的思想主题,还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有性格深度的人物形象,创造了一个阴暗而又敞亮的文学世界。而在艺术层面上,鲁迅和吴组缃的创作共同体现出悲悯的美学风格,打破了古代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普遍流行的大团圆结局;两人深厚的国学根底和对西方文学的熟谙,又使他们的创作体现出融会中西的广阔视野。 相似文献
3.
蒋明玳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26-33
吴组缃的小说以忠实严肃的创作态度,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动乱和农民的贫困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吴组缃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罪人”形象,但作者以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对这些“罪人”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的罪恶与黑暗;吴组缃的小说创作在艺术上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美丑必露”而“心存泾渭”,同时也大胆灵活地运用了象征主义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4.
吴正一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31(5)
吴组缃小说中“人的异化”主题呈现出多层次性:其对“人异化为鬼”的描绘,达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对“人异化为兽”的描绘,达到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批判;对“人异化为物”的描绘,达到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三者共铸,从而彰显出对“五四”新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秉承和“人的文学”的书写. 相似文献
5.
深厚的中西文学素养及儿时乡村生活经历使吴组缃的创作在充分吸收以往小说优秀技巧的同时散发出浓烈的乡土气息.但因自身文化底蕴的缺乏,作者无法站在人类、人性高度俯视芸芸众生.这极大制约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深度. 相似文献
6.
关于吴组缃的散文,评论界一直以来只关注其30年代的创作而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吴组缃30年代的散文主要是反映皖南农村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惨状和社会的黑暗,内容深刻,写作也老道成熟。观其一生的散文创作,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一生不同阶段的人生足迹和社会动荡的印迹,文章的字里行间更能体现吴组缃一生的为人为文,其中“真淳不伪”是其散文的重要特点。实录真实的生活、写真情实感、说真话,是他各类散文的共同追求,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和精神操守,作者的人格魅力与艺术风格尽显其中。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吴组缃唯一的长篇小说《山洪》进行评述,认为《山洪》从农民的视角写抗战,写他们如何克服自身保守自私的传统思维,由观望等待到主动投入,由消极逃避到积极参战,在抗战初期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该小说上半篇以农村生活为主,依然保留着作者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而小说的下半篇主要写游击队政工干部进村,由于作者没有这方面的生活,概念化痕迹严重,在结构布局,人物形象以及语言对话等方面都存在缺陷,导致整部小说的不成功。 相似文献
8.
缪颖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66-66
曹禺,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他在作品中刻画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的女性。回顾这些女性人物,我们不难发现,曹禺描写了大量的女性悲剧命运。本文从曹禺早期的"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进行解读,来分析曹禺是如何通过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描述,来深度探究悲剧形成的根源,对封建社会中遗留下来的愚昧落后思想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9.
李华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1):79-82
鲁迅以其小说创作关注着乡土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吴组缃的创作有着对鲁迅创作的精神血脉的继承。这里试图通过对鲁迅和吴组缃的小说加以比较,对其在主题表达上的异同进行观照,挖掘其精神层面的相承。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位秉承现实主义的皖籍作家,吴组缃以一位"乡下人"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破败的皖南乡村经济崩溃、道德沦丧的社会图景,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和抗争的旧中国皖南乡村破产农民形象,对他们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时也透露出那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福克纳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女主角爱米丽,通过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分析探究了导致爱米丽悲剧命运的影响因素。爱米丽的人生是悲苦而凄凉的,其中三个因素影响导致了她的悲剧人生,一是爱米丽所处的家族父权和家长制对她的性格的影响,二是爱米丽所处时代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对她的思想的禁锢,三是爱米丽自身畸形的爱情观促使她最终会有这样的一种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2.
邹雯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10-12
作为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真实地描述了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扭曲变态的心理。本文试从社会环境、传统父权制以及个人心理等三个方面探讨艾米丽小姐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3.
吴晓蓉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8,24(6)
张洁的《无字》是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堪称一部世纪性的生命史诗,成功地塑造了"沉重的一代"(即"她"之一族)。吴为是作家笔下的重要人物,她的"沉重"性最高。成长环境毁坏了她正常的尊严、自信、追求和平实心态,误读爱情、执著遇随意而演绎时代悲剧,所爱对象的工于心计致其爱情婚姻理想破灭。由此,吴为的人生跋涉与情感履历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4.
王玉华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1,(4):32-35
尤金·奥尼尔的悲剧表达了他对现代人内在世界、复杂心理和悲剧命运的探索.奥尼尔认为命运的神秘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属性,莱维尼亚可以说是现代人悲剧命运的抽象化身.其悲剧源于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表现为两种纯粹价值的矛盾,这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15.
As two representatives of women liv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feudalism, Pan Jinlian and Mrs. Bertilak come from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and they have different personal experiences. However, the two of them share the same pursuit of free love and both of them take active actions, trying to change their lives. But their efforts end up with tragedy under the fetter of feudal system. The tragic fates of Pan Jinlian and Mrs. Bertilak under the fetter of feudal system reflect vividly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feudal system on the fates of women. 相似文献
16.
罗春梅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3):51-54
吴尚贤是清代乾隆年间石屏州人,著名茂隆银厂的厂主,曾说服缅甸向清廷纳贡,在佤族地区有很深的影响力。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获取功名、跻身上层社会,但是最终的结果是"饿死狱中"。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而造成其人生悲剧的根源就是其所处的社会和时代。 相似文献
17.
张晓多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1(4):45-47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发表后,黄香久的形象备受关注。黄香久悲剧命运之成因有三个方面:个人性格的缺陷、与章永王粦在文化知识和爱情婚姻观念上的差异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繁荣、制度风气开明的封建王朝,其中仍有一些诗人因诬陷馋毁、思想言论激进、诗文创作不合时宜、政治斗争失利等原因负罪,从而导致了他们人生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9.
罗淑芳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9(5):80-81
张爱玲十分关心旧中国女性的生活与命运,她的作品描写了一批被封建婚姻摧残而变得畸形的女子形象.揭示了中国封建礼教与封建婚姻吃人的本质,由此体现了张爱玲小说深邃的文化性与冷峻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