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全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怎样处理“小语整改”与语文课改的关系?5月26日至27日,赤峰市教研室在翁牛特旗举办了。“深化‘小语整改’,推进语文课改”观摩研讨会。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已步入第三年,但面对课改,不少人心中仍有疑惑:究竟课程改革"改"的是什么?施行课程改革后,我们要实现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笔者经过探索,认为课程改革中的"改"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2007年,一个并不遥远的年份里的一场考试,可能会决定很多教育理想的现实命运。对于已经在四省区进行实验的高中新课程,老师们的一致疑问是:“新课程好是好,就是高考会不会改?怎么改?”我知道,只要高考方案一天不明朗,老师们的迟疑就一天不会消除,课程改革也难以真正地“深入人心”。最现实的问题是,下一学年,代表了高中新课程最大亮点的选修课程,会不会因高考未决而处于徘徊状态?箭已在弦上。高考到底会怎样改革?能怎么改?我们除了等待、观望,能不能拿到桌面上来大胆想、大胆说?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政府的事,是课程改革者、教育专家、考试研究人员的事。而实际上,在一个民主和开放的社会里,像高考这样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民间舆论与智慧”往往是重要的决策力量。3月的上海,就先有了一场在高校中文系的学者们,包括率先实行高中新课程的3个省的有关人员之间的讨论。话题就是:“课程改革与语文高考”※。性质是:“民间立场”。希望是:“反思、批判、争鸣、建设”。这将只是一个序幕。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推广背景下的高考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自2001年始,教育部相继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等一系列课程改革文件,在实验的基础上拟于2005—2010逐步在全国推行新课程体系。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理念发生的变化,技术含量、资源需求等的大幅提高,必然要求基础教育制度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但最根本的是考试和评价制度;否则,新课程改革必然胎死腹中或“名改实未改”。学生评价、中考、高考等都要改,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高考。中学的“填鸭式”、“题海战术”为什么至今盛行不衰?因为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对付高考。高考是指挥棒,高考改革具有强制性。高考改了,其它方面必然跟着改。  相似文献   

5.
从基层教师角度探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的“三改”问题。“三改”是改革的基本性问题。为什么改?教育评价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改什么?当前最需要改革的是教育评价中的行政化问题;怎么改?让教育评价回归到评价教育科研成果内容本身。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 为了宣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传递课程改革的信息,引导课程改 革的行为,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和困惑,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省教育厅组织了“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宣讲团”(以下简称“宣  相似文献   

7.
关注课程改革发展动向的教师一定会发现,与课改初期的“激情”相比,当前的课改“沉寂”了许多,课堂教学也似乎有了“回归”的倾向。一些教师不禁茫然了:怎么,不改了?其实,当前的问题不是不改,而是如何才能改得更加理性,改得更有实效。而且“,回归”也并不是说就回到老路上去,而  相似文献   

8.
音乐课改后双基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开始到目前的推广阶段,一直流行着一个颇具权威的提法: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音乐课程改革中也不无例外地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我们一改以往“以唱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教育改革的主体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育改革的载体是课程的改革,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教育工作者们都在理性地分析、反思、改进,然而不少人却认为课改就是改课,改课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由此推理,形成一个等式:课改=分数。如果是这样的话,课程改革与应试教育还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那么,课程改革的真谛  相似文献   

11.
今年,我省第一批省级“课改”试验区将首次面临中考。课程改革后.中考相应地应该怎样改?这是考生、家长、学校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四川省2005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中考改革会议”上,各实验区分别介绍了所在地今年的改革方案。为便于读了解相关精神,本刊将方案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整理。集中呈现。  相似文献   

12.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颁布以来,课程改革牵动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不管是否参加了课改试验,老师都在关注着、思考着、实践着或者困惑着。有的老师说:“课改是机遇,也是挑战。”有的老师说:“课改课改,越改越不会教书了。”……作为教育工作者,谁都不可避免地卷入这声势浩大的改革浪潮之中。在这改革大潮中,我们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具有什么样的专业素养,又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呢?一、语文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首先,要充分认识这次课程改革的深远意义——他是民族振兴、社会—发…  相似文献   

13.
本刊连续三期发表了陆安老师的文章,我们从中感受到了青岛市历史课程改革的清新之风。正如陆老师所说:“经过课程改革的洗礼,历史课终于焕发出它应有的生命力,历史教师终于可以找回失落已久的职业自豪和创造自信了,历史课终于可以成为智慧、知识、激情和能力交织出不可重复、不可再生的具体情境了。”目前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一些教师反映,课改越改越难,越改越繁,越改越累,那么,出路何在?青岛的课改实践或是一个较好的回答。课程改革是一系统工程,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育目标,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测评标准,它们缺一不可。陆老师的三篇文章勾勒了青岛课改的一个侧面,希望对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有所启发。我们期待着与你们一起分享更多的课改成果。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教育工作者们都在理性地分析、反思、改进,然而不少人却认为课改就是改课,改课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由此推理,形成一个等式:课改=分数.如果是这样的话,课程改革与应试教育还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为高质量实施“双新”课程改革,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改革指导专委会在上海召开2022年度研讨会,大会充分讨论了“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与特征,提出“双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一次“教改”或“课改”,而是“综改”和“深改”,理解“双新”课改要有时代高度、世界视野和综合思维,区域推进要明确定位、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学校实施要着力推进校本化实施与育人方式变革,教师实践要提升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与胜任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课程类学术刊物《新课程研究》杂志秉持“课改正能量,教研动力源”的办刊理念“传播前沿理念,领航课程改革,主导课程建设,破解谋改难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课程改革已被提到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日程 ,并取得不少成果。但不能不看到 ,当前真正动起来认真进行课改的学校并不多 ,即或是一些开展课改实验的学校 ,其课改也多停留在一般层面上。问题出在哪里 ?笔者认为 ,主要出在认识上。不少校长和教师认为 ,课程改革就是教材改革、教材编写 ,是国家和地方的事 ,是那些有课改实验任务和有校本课程改革任务的学校的事。至于一些承担课改实验任务的学校的不少校长和教师则认为 ,课改是上边的事 ,上边让我们怎么改我们就怎么改。显然 ,当前应明确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学前教育课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幼教改革的十年,从改革传统的“分科教学”入手,到实施“综合教育”、“主题教育”、“活动教育”,目前又出现了回归“分科教学”的倾向。这十分清楚地反映了课程改革始终处于幼教改革的热点,是幼教改革中最活跃最敏感的领域。然而,就过去十年的改革来看,课程改革往住局限于具体的课程组织形式的改革,是“综合”、“活动”还是“分科”等等。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无论名称怎样变换,教师改来改去,只是改活动的形式,改教材和教案,而不去或很少去考虑他们直接面对的幼儿,儿童发展始终没引起应有的重视,没有从根本上建立从儿童出发的学前课程方案。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对课程缺乏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杨骞 《辽宁教育》2000,(5):23-25
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拉开序幕 ,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课程改革项目已正式启动 ,我省的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课程改革也正在着手进行。面对这种改革的大好形势 ,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感到欢欣鼓舞。本文拟从宏观的层面 ,对课程研究 ,尤其是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做一个整体的描述 ,以求引起广大第一线教师和理论工作者的参与。一、课程改革与课程理论课程改革 ,顾名思义 ,就是要改一些旧的课程 ,立一些新的课程(这里当然包括课程的理念、结构、设置乃至教材等)。这种“改”和“立” ,依据什么?依靠什么?很显然 ,最为直接的还应是课…  相似文献   

20.
教育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早改早有出路,不改没有出路。改革要思想积极,行动稳妥。这是历史的经验,切不可忘记。但现在有的地方、有的同志,过分强调了行动稳妥的一面,以致或多或少影响了思想积极。谈论改革,不乏真知灼见;实行改革,就顾虑重重。“这玩儿行吗?”“得研究研究。”研究的结果:“怕不行!”于是一仍旧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