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慧 《考试周刊》2010,(32):46-47
网络上出现的"被××"句式,与现代汉语"被VP"的用法截然不同,主要表达"被迫、无奈"的意思,同时也具有特殊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的网络流行语中,"瞎"产生了新的用法,并深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中,构成了广为流传的"×瞎了"式。本文从语法的三个平面以及形成动因等方面考察了"×瞎了"这个述补式结构,以期揭示其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3.
"周"、"匝"义近,多被认定为动量词。其实二者均有名量和动量两种用法,可据其句中的施事者和与之搭配的动词的差别来判断。二者的名动量用法出现时间不同,在历史上曾经共现,但最终基本被另一个新的量词"圈"所替代。  相似文献   

4.
周立建 《文教资料》2011,(17):34-36
网络和非官方媒体报道中"被××"结构是新的语言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指出汉语被动语态典型的结构和"被××"结构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在这个原型的基础上,指出"被××"结构的延伸含义:表示非自愿的强迫,表示怀疑和不满,表示事实没有发生这三个延伸语义。同时,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和使用时认知过程和概念化的结果,在概念化的过程中,已使用为基础的认知模型和语言使用者的百科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40):33-34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运用语言与社会共变的理论分析近来兴起的"被××"新用法的成因、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认为,"被××"新用法的产生是特定时期社会现象和大众社会心态的反映,属于语言变异的范畴,这种用法最终是消失还是延伸或泛化使用还需要等待语言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QQ体"、"淘宝体"、"非诚体"等各种所谓的流行体不断出现,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广为传播,影响我们的语言和社会生活。模因论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出发,为我们分析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体"作为语言形式在人际不断被模仿复制传播,是一种活跃的语言模因。在"××体"形成、变异并传播的生命周期中,其传播类型发生变化,且社会实践始终与其密不可分,为其提供诱因,动力以及语义理解时的语境,反之"××体"作为一种强势的语言模因,反映了其宿主的需求和情感,也影响人们的话语模式,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流行词语"被××"结构式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不能进入语法层面的根本原因是:只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含义丰富,"被"后的词语都受助词"被"的语法、语义功能的支配而活用为动词,与原有结构"被"字句产生冲突。因此"被××"结构式是语用过程中的修辞现象,不能进入语法层面。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许多非传统用法的"被"族新词大量涌现。部分"被"族新词产生了新用法,如受事主语被强制、受事主语被欺骗、受事主语被"娱乐"等。这些"被"族新词的涌现与流行,与语言的求新机制、类推机制、经济机制等语言机制以及与公众渴望参与舆论和诉求表达的心理、公众渴望了解真相和追求真实的心理、公众渴望个体权利实现最大化的心理、公众渴望生活娱乐化和幽默化的心理等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2009年度网络热语征集,"被××"非常规组合荣登榜首。"被××"非常规组合的高频使用不仅反映了网民对当下情势的主观心态与当代人的文化精神追求,而且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异和语言的创新。文章主要讨论新时期"被××"非常规组合的形式特征、语义特色与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新型"被××"结构因其违背传统语法规则的特殊用法和巧妙的语用效果而被人们广为推崇,并在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上迅速流行开来。比较新型"被××"与传统"被"字句的结构,可以分析出新时代下新型"被××"结构的一些新特点。  相似文献   

11.
"被"字结构从产生起主要用于"不如意"或"受损"的语义表达。"五四"以后,受西方语言的影响,"被"字结构出现了"如意"的语义表达,现在"被xx"结构的语义又有了新的发展,增加了[-自主][-自愿][+嘲讽]的语义特征,而且这种结构表达出一种无奈的心理。"被xx"语义的新用法是语言发展的结果,与社会需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语言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各种"的常规用法是后接名词性成分,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中出现了大量"各种"后接"非N"结构的新用法,如"各种+AP、各种+VP"等。这些新用法在语义、语法语用上都具有新的特点,其产生与其语义、语言环境以及文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新兴"被X"结构是对传统用法的创新和突破。本文对"X"的音节构成和语法属性展开定量分析,考察"被X"的句法位置,比较新兴"被X"结构与传统"被VP"结构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自09年至今媒体盛行的"被XX"格式,通过对其用法、源流、结构和语义的考察,认为它是汉语被字用法和被动句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合理发展,赋予了特定的社会历史意义,丰富了全民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5.
王振顶 《学语文》2009,(1):48-48
"雷",名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有两个义项:一是“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二是“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近年来,网络及新闻媒体从"雷"的词典意义引申出新的动词用法、形容词用法,词义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大量搜集语料,详细描述了新兴"被XX"构式的语义,并着重阐述了其语义主要是继承了古代汉语中"被"字语义用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疑问代词"什么"的非疑问用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把"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归纳为"任指"、"某指"、"特指"三类,并对这三类非疑问用法的表现形式作了较详细的描写和分析,方便读者在更进一步地认识疑问代词"什么"的非疑问用法。  相似文献   

18.
魏利霞 《文教资料》2013,(19):28-29
“被××”是一种突破常规语言用法的现象,随着其使用领域的扩大,相应地也新增了一些特点。由于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善于凸显各个空间之间的冲突,因此有效地阐释了这一点。另外,随着“被××”不断向人们日常生活的挺进,“被”词缀化的趋势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9.
"麻辣"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转指"麻辣饮食"或"四川",也可以通过转喻突显"刺激",还可以日剧《麻辣教师GTO》为基础,通过隐喻和转喻的合力产生新的意义和用法:突显青春、活力、时尚,或个性泼辣、厉害,或语言直接、犀利、尖刻,或风格独特、调侃、戏谑等。  相似文献   

20.
宿迁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其中有一种既非词语的构词形态亦非构形形态的特殊动词重叠结构,是正反选择问句中省略"不"的一种特殊表达。另外,宿迁方言被字句标记词有"被"、"给"、"来"、"挨"、"撩"等多个,与普通话的用法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