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基本上可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阶段。提出问题实质上是尝试着对一个问题进行识别和解说 ,从而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某些不足或不协调的过程 ,它是诱发探究思维的动力和方向。而解决问题则是提出假设和检验的过程 ,其实质是重新构建自己的观点或认识结构 ,使其更加充实和协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1 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现状笔者曾组织测试对象根据附图联系一种生物学现象并提出相应问题 ,联系对象及问题数量不限 ,结果见附表。学生类别未能提出一个问题的百分率…  相似文献   

2.
情境创设中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成为许多教师的自觉行为,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低效的或无效的。  相似文献   

3.
我校在实验课题《现代化小学教育模式的探索》研究中,开展了工具学科的“发展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该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重要依据,研究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机制,重视创设条件让学生成为“建构者”,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我发展,形成了激疑、探究、建构和迁移四个策略。“激疑”指的是创设环境或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出问题并整合成课堂教学目标。“探究”指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它更多的是一个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建构”主要指的是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迁移”是指已形成的认知结构或学习能力的应用和…  相似文献   

4.
一、“启发──发现法”应用于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关于人类全部生活中的最独特之点在于“亲自发现”这一观点。他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按照自己已经形成的心理结构来进行,这种心理结构就是认知结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得不管形式如何,都是一种积极的过程,人们通过把新来的信息和以前构成的心理框架联系起来,积极重建自己的知识──这就是学习的本质。“启发──发现法”正是在布鲁纳“认知发现说”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学法。应用在学科教学中,就是指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主要不是通过教师详…  相似文献   

5.
苏耀 《山东教育》2005,(21):94-94
我们在多媒体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实际应用,结合学生如何学,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和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和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初步创建了数学多媒体教学的“三步”模式:即“知识的回顾复习和整体结构的整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回顾反思和小结”。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质量的概念和评价质疑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提出教育质量是过程量的观点,它表现为学生质量的不断变化,认为根据资源/声誉或学生成果来评价教育质量的方法存在着原则性错误;应根据学生质量的增值或根据教育过程的质量来评价教育质量,在教育质量评价中,通常采用对教育的“输入”,“过程”,“输出”进行全面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一、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  相似文献   

8.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是“九五”期间天津市市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经过几年来的学校心理教育的实验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发展性心理教育目标为取向,以心理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心理教育课程为核心,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重点,以科学的测评为手段的开放性、动态性的学校心理教育模式。一、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体系制定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体系是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优化认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结构和知识结构协调…  相似文献   

9.
课堂结构是由时间结构、知识结构、信息传递结构、学生认知结构等要素组成。课堂结构合理,教学过程才能顺利进行,教学目的才能达到。研究思想品德课的课堂结构,必须注意课程的特点和学生道德认识的特点。合理的课堂结构,应使学生理解、掌握大纲和教材中所规定的道德要求,使学生对本节课教育内容中及基本道德要求有比较正确的认识,知道这一道德要求“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从而更自觉地按照这一道德要求去规范自己。据此,安排思想品德课的课堂结构,主要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阐明观点,二是运用观点。阐明观点这一环节的主…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实质上是尝试着对一个问题进行识别和解说,从而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和不协调的过程,它是诱发探究思维的动力和方向,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基石。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普遍而令人吃惊的现象: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少提出问题了,且随着年级的增高,上课踊跃发言、提出问题的人数越来越少。据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研究显示,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仅2.9%。如何培养学…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民族 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创新教育的高度重视,也引发了 教育领导深刻的思想革命。我在创新教育中尝试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指导学生 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动态中探索、求知,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旧的知识的组合与创造,得出新的结果。亚里土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相似文献   

12.
数学情境是指用一定的数学信息,同时能使认识主体产生一定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的一系列材料或活动.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可以用“日食”的形成过程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弄清数学概念;运用质疑探究,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通过小结,让学生认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的素质是人头脑中拥有的“认知结构”的表现,学习过程是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我们可以这样说: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构建和完善优质“认知结构”的过程。怎样的“认知结构”是优质的?怎样引导学生构建和完善优质的“认知结构”呢?这里就传统教育中经常忽略的几个方面,谈谈看法。一、优质的“认知结构”应有  相似文献   

14.
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即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平衡”因素。设置课堂的认知冲突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它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使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促使他们去寻找协调、解决问题的途径。合理地利用课堂认知冲突,能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完成从“不平衡”到“平衡”的重组,也会改变教学活动相对单调、呆板的状况,呈现出迷人的课堂魅力。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性目标,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探究,就势必与问题相结合,探索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实际上就是其问题意识的呈现和拓展。  相似文献   

16.
问题意识指的是人们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一步探究的心理品质。对小学生而言。就是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的心理趋向。问题意识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者的动机和热情,实现教学过程主体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做到以下四方面。  相似文献   

17.
问题意识是学生数学创造学习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引领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激发探索精神,从而引领学生走向“深度”的数学学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自主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8.
问题管理是课堂教学微观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设问题情景,有利于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形成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同时,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所创设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具备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原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学习的知识,从而有利于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组或重建。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景一直以来都是一线教师在不断讨论和研究的课题,近年来更是对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深入研究,然而,  相似文献   

19.
程国斌 《湖北教育》2004,(12):60-60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但是落实语课程基本理念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及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因为,提出问题的能力本来就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并在思维过程中实现创新。因此,在我们的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20.
问题意识指的是人们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一步研究的心理品质。对初中学生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的心理趋向。问题意识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者的动机和热情,实现教学过程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