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讲完《内蒙访古》后 ,我布置了一个仿句训练。仿照“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写一个句子。任务布置后立即有学生举手发言:   “在兰考人民的心中,焦裕禄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优秀县委书记的象征。”   我提示学生,注意焦裕禄的象征意义不能局限在他是“优秀县委书记”,因为“县委书记”已是他本来的职务,所以这个象征不当。接着这个学生修改为:   “在兰考人民的心中,焦裕禄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人民好公仆的象征。”   我肯定了这…  相似文献   

2.
"在大青山脚下,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蒙古人民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翦伯赞《内蒙访古》)作者在这段话中对王昭君和亲的历史功绩作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王昭君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顿跌浅识     
出于表达的需要,说话人有意将用一个句子可以表述出来的意思分作两次表述,在说出了上一句之后,接着又用意义上比上句具体或形象的下部分文字相属。两部分文字形成文句相叠、意义递加的关系,书面上或用破折号。或用逗号隔开,这种修辞现象叫正顿。例如: ①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翦伯赞《内蒙访古》) ②看吧,它飞舞着,象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高尔基《海燕》)  相似文献   

4.
一个计划,一次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全民动员;一个计划,一部划时代的民族地区教育史诗……照亮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向现代明的“圣火”。不是神灵的护佑。不是上天的馈赠。而是在党的扶贫政策和亿万人民支持中民族地区教育的加快发展。[编按]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与研究》第七期所载《谈〈内蒙访古〉的结构和主题》一文,无论是结构的分析,还是主题的归纳,都值得商榷。《内蒙访古》第一节的主题是什么?作者说:“民族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团结友好,共同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本节的主题。”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课文里写得明白,赵长城是赵武灵王在击败胡人之后,为了堵住胡人再度南下侵扰,永远占领大青山南麓平原沃野而修筑起来的。长城纯粹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绝非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至于作为作者立论的唯一根据,是赵武灵王实行了“胡服骑射”改革,这一点也不足为信。赵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完全服从于保存自己、以图发展的治国之策,从中既看不出与其他民族“团结友好,共同发展”的愿望,更体察不出这是化干戈为玉帛的行  相似文献   

6.
周盛开同学问:“《内蒙访古》中,作者赞扬赵武灵王是个英雄,其原因是筑长城不挨骂,并且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那么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赵武灵王以小小的赵国,在当时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竟能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有挨骂”这一事实足以说明赵武灵王修筑长城的英明伟大。筑长城不过是一种战备手段,不是为了侵略别国和掠夺外族财富,而是为了抵御外族的侵略,保卫边境的和平安宁,维护民族间的友好交往。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实质上是发起了一场斗争激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当时汉族使用兵车作战,兵车很笨重;官兵都穿宽大的衣袍,行动不便。胡人惯于骑马,行动迅速;胡人着短衣长裤,身手便捷。赵武  相似文献   

7.
读了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仿佛触摸到作者那颗为民族之间的和平友好所鼓舞而怦怦跳动的心。《内蒙访古》是一曲历史学家奏响的民族团结的颂歌!一、写赵长城,称赞修筑长城和发布“胡服骑射”命令的赵武灵王是个英雄。歌颂民族之间的和睦友好和文化交流赵武灵王筑长城,难道是为了战争和侵略?否!作者在文中明确地说,赵武灵王筑长城是为了“堵住胡人进入这个平原的道路”,也就是说,是为了防御,为了避免民族之间的战争,使汉与匈奴各自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作者称  相似文献   

8.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未来的命运。对学校来说,发展意味着生存和竞争,持续发展意味着创造和动力,科学发展则意味着生命和活力。一个学校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有多个维度的;一个学校的发展不是校长一个人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全校师生乃至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学校的发展更不是某种主观臆断或急功近利,而是在科学的审视下,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说到著书立说,人们会想到专业作家或专家学者,有谁会想到职业学校的普通教师也能著书立说。宣武二职的教师们编写的专业教材,不是一本、二本……。而是数百本;编著人不是一个、二个……而是数十名专业教师组成的群体。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刻画哈姆雷特,不是要重复古老的复仇故事,而是要通过他表露自己的思想,阐述自已对时代的认识。同样,艾略特把一些零言碎语放在一起,也并不是要标新立异,而是要向我们揭示一个支离破碎的,病态的社会。这两部伟大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两个时代精神的体现与象征。  相似文献   

11.
浅论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一个起源于西方声乐,一个起源于中国的民族艺术,但它们并不是格格不入、互为独立,而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以传统民族唱法为基础,吸取借鉴西洋唱法的长处,更好地推进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年前,满族诗人戈非的《从马尾弦上流下来的歌》(以下简称《马歌》)被评选为内蒙的优秀作品;接着,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获奖作品。这是戈非同志的第四个长篇叙事诗,全诗约一千一百余行,它是在“马头琴”的蒙古民间故事的基础上改编的。但,它绝不是“马头琴”的由散变韵,而是郑板桥所毕生追求的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07,(4)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用以区分其他民族的最显著的特点不是武器,不是权势,而是语言,是我们从开口说话到死亡一直都不能割舍的母语。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是"羊的传人"--申论古代中国"羊文化"的历史存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中国曾经存在过一种以溏及其善、羲、美(均以“羊”为内核)为特质的“羊文化”。它影响过人们的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外交生活、精神生活。有别于远古龙图腾的羊不是个别民族的图腾和附加在灵物之上的吉祥物,而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的图腾,其本身就是一个吉祥物(羊——祥),因而也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图腾和吉祥物。真正能够代表“黄河文明”及其祥和循法与礼仪之邦本质的吉祥物不是表征帝王、皇权,面目狰狞和张牙舞爪的“龙”,而是作为法道德的象征与面目和蔼可亲的“羊”。中华民族祥和循法、道德践履的优良传统与审美崇尚的诗性精神根植于古老的“羊文化”。中华民族是“羊的传人”,而非“龙的传人”。  相似文献   

15.
神秘主义,是人们谈论劳伦斯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深入研究表明,它并不是对劳伦斯思想体系特征的概括,而是无法破译他在作品中使用的独特的象征时借用的一个堂皇的循词.这是可以原谅的,他的象征的确晦涩、艰深。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解开象征之谜,以  相似文献   

16.
“象征”是什么样的手法?这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和难以掌握的问题。为了讲清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读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读了这首小诗,你联想到的肯定不是“礁石”。那在风浪狂涛中巍然屹立的礁石,让你想到的会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斗争精神。在这里,我们读的是“礁石”,但它让我们“跳跃”式地联想到一种精神风貌。简单地说,这种寓深刻的思想内涵于平凡的事物中,…  相似文献   

17.
狼、蛇、狐狸……许多动物被人类所厌恶 ,甚至仇恨 ,并不是它们的本性所致。它们远不是人类的天敌。而是我们的文化赋予了它们某种人类所厌恶的一些秉性和象征 ,所以它们的形象随着我们文化的源远流长而保持着一成不变的特性。它们的美丽  相似文献   

18.
藏族"卍"(卐)符号的象征及其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卍”符号人们十分熟悉,几乎遍布全球的这个“卍”符号的含义,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内涵也有所差异,但就我国而论“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以描写太阳神的图形作为其母体的”。“卍”符号从远古至今之所以没有因岁月的变迁所湮没,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曾经流行,表明它并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符号,而是有其特殊的内涵。“卍”符号最早为人类所奉的太阳神或火神之象征,后指梵文喻‘胸部的吉样标志’,……属释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使用或正在使用这个符号;就藏民族而言,“卍”符号有两种写法、两种含义,即顺时针“卍”和逆时针“卐”,分别代表佛教和苯教。如今“卍”符号既象征吉祥,也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布,全民阅读立法已经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将在年底形成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消息既出,舆论褒贬不一。究竟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关于阅读的法律?究竟阅读立法能否真正推进全民阅读?答案确凿无疑。任何对此的怀疑,都缘自对阅读的无知。从根本上来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不是取决于它的物质力量,而是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人口数量,而更多地取决于它的阅读能  相似文献   

20.
新疆锡伯族人口发展及状况评析侯伟丽锡伯族作为在新疆居住的13个主要民族的重要一员,并不是一个土著民族,而是在距今200多年前从东北地区迁入的。古老的锡伯族发源于呼伦贝尔草原和嫩江流域,后扩展到东北三省。清乾隆24年(1759年)中央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