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州95中是所 D 类学校,生源不太好,老师教起来深感头痛。学生因为惯性,上了高中读书也不认真,调皮捣蛋倒花样百出让人叹为观止。随便举两个例子吧。一次上课,课文知识涉及到三国,我向学生提问:“三国时吴国的最后一个君主——也就是亡国之君——是谁?”学生自然在台下大翻白眼。我不死心,又为他们引路搭桥道:“我们都知道,三国时,魏属曹氏,蜀归刘备,吴乃孙权。那它的亡国之君肯定姓孙  相似文献   

2.
班婕妤:西汉楼烦(今山西宁武)人,名字不详,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的祖姑,汉成帝的婕妤(宫中女官名)。她是才辩超群的女才子。成为婕妤后,大受成帝的宠幸,但她颇能自重。有一次,成帝要乘车外出到后庭游玩,他特意空着一个重要位置,想同班婕妤坐在一起。她推辞说:“我见过古画,历来贤圣之君总有名臣在侧边,只有夏、商、周三代亡国之君才有宠姬陪伴左右。而今你我同坐一车,岂不是同三代末主相似么?”她的辩才与胆识可见一斑。成帝觉得她说的很有道理,只好取消了原来的念头。皇太后听说此事,高兴地赞叹道:“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她有《自悼赋…  相似文献   

3.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煤山自缢前说:“诸臣误朕”、“朕非亡国之君,诸臣乃亡国之臣也”。将自己应负的亡国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难道亡国之臣不是这位“朕”重用的么?有好多并非亡国之臣的人不是他杀逐的么?西安碑林六展室有块他赠杨嗣昌《出征诗》的手书碑刻,正是揭示这问题的一架透视镜: 盐梅暂借作干城,上将威严细柳营。 一扫寇氛从此靖,还期教养遂民生。  相似文献   

4.
我曾在《读者》上看过一篇文章,叫《漫谈皇帝》。文中将中国历代皇帝分成三类:开国之君、守业之君和亡国之君,并且以“脸皮厚、心黑、胆子大”这一理论概括。 但我对这观点不敢苟同。中国历代帝王除了有些是“厚、黑、大”之外,还有的以贤德著称。周文王和刘备就是贤君的代表人物。他们又怎能说得上“厚、黑、大”呢? 俗语说:“创业难,守业更难。”我认为守业的好皇帝有两位,一位是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另一位是曾击退沙皇,“康乾盛世”中的康熙。他们治国有方,靠的不是“厚、黑、大”,更不会弄出文中所提及的司马衷…  相似文献   

5.
梁元帝是平定侯景叛乱的中兴之主,又是只坐了两年皇帝位的亡国之君。他的政治悲剧的形成,固然跟主观政治素质有关,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变乱的客观形势与封建政治制度的根本弊端。  相似文献   

6.
“天下大事”论坛的讨论会正式开始。 版主:大家好!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本论坛要讨论的主题是——回眸悠悠历史,评点亡国之君,从他们亡国的背后,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过程中,爱国与爱国主义是频繁出现的字眼。而爱国与忠君是何种关系?又是容易引起歧义的。试简释如次:一般来说,在封建君主制度下,爱国与忠君往往具有同质同向性。“博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玉臣”。一姓一族的王朝即是国家的代表。君主是王朝的象征,自然也成了国家的代表。而古典的爱国主义,常常又凸现在外敌入侵、国难当头之际。君不愿为亡国之君,臣不愿为亡国之臣,民不愿为亡国之民,君、臣、民在抵御外敌这点上有一致性(尽管不完全一致),爱国必忠君,忠君才算爱国,二者可以统一。屈原听到楚王被…  相似文献   

8.
刘禅,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代君主,在世人的心目中,刘禅是平庸的昏聩之君,在市井街头的百姓眼里,刘禅的形象始终是碌碌无为的庸主一个,更有甚者,称他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因刘禅小名阿斗,于是被冠以“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他的软弱无能、胸无大志。“扶不起的阿斗”也成为庸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9.
淝水之战和成语张凤珍汉语成语以其形式简炼、含义精辟、寓意深长的特点为人们所珍爱。而许多成语就是从历史中概括出来的。仅与淝水之战有关的就有“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功败垂成”四个成语。投鞭断流东晋时期,前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一些辞书在给成语“倾城倾国”释义时,认为其本义原指“君主迷恋女色而亡国”。对此,本文不以为然,并在稽考古籍资料的基础上,认为该成语的本义当指“使一城一国之人倾心而爱悦之”  相似文献   

11.
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却有着一颗真淳、锐敏之心。曾为国主富贵荣华到极点,又身经亡国悲哀伤痛到极点,这特殊的经历使李煜在词上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给后代留下了大量传诵不衰的血泪文字。其中最能表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降宋悔恨之心的就是其不朽词作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篇——《虞美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不少成语都是与历史息息相关的 ,成语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有一个成语 ,大家想必耳熟能详 ,那就是“夜郎自大”。然而 ,你可曾想到 ,这个带有浓厚的贬义的成语 ,却掩盖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夜郎之出名 ,都是自大惹出的问题。公元前 1 2 2年 ,西汉使者来到夜郎 ,夜郎王问了句贻笑两千多年的话———“汉孰与我大 ?”由此造就了那个遗臭千古的成语。其次 ,我们平心而论 ,夜郎自大并不是毫无缘由的。因为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传》记载 ,“西南夷君长以十数 ,夜郎最大” ,“所得精兵十余万” ,虽然只是片言只语 ,但也为…  相似文献   

13.
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他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公元975年南唐被宋灭,他从有国之君一下子沦为阶下之囚,这使他从身体到心灵、从生活到思想都有巨大变化。他终日以泪洗面,触目生悲,所以后期词转为怀旧伤今,抒发亡国之痛、囚徒之苦,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4.
即与既,读音、字形都相近,容易混淆。其实只要弄清这两个字的构造。我们就不会误写误用了。即,在甲骨文里,左边是盛满食物的“豆”(古时盛食物的器皿),右边是一个人靠近它。由此可知, “即”.的本义是靠近去吃东西。古时君主登基称“即位”,就是“靠近”(走向)君位;又如称“就座入席”为“即席”,成语有“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等。  相似文献   

15.
论亡国之君朱由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毅宗朱由检在明朝灭亡前夕曾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矣。”把亡国的责任全部都推到了诸臣的身上。本文用翔实的史料,论证了这一说法的错误。认为明朝的灭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朱由检的举措乖张,致使人心尽丧,统治阶级更加分崩离析,则是明朝终于灭亡的决定性因素。朱由检本想求治,而结果却愈乱;本不想亡国,但结果却亡了国。这是朱由检自己导演的一出悲剧。  相似文献   

16.
[原文] 于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凡是亡国之君,大多耽于女色,而且亡国的责任不在帝王本身,在于“女人是祸水”。远在先秦,便有夏桀的妹喜、殷纣的妲己、周幽王的褒姒等。但是,这许许多多帝王由于风流韵事以致误国的故事,都赶不上唐玄宗与杨贵妃。早在天宝初年,唐玄宗与太真妃(后封贵妃)杨玉环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花,李白便奉命写下《清平调词》三首,歌咏过杨妃的美丽。其三云:“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  相似文献   

18.
课本第 2页 :“隋军乘机夜渡 ,向建康进攻。陈后主吓得和两个妃子躲入枯井 ,终于做了亡国之君。”同页插图下 :“陈后主和两个妃子躲入枯井里 ,后人称这口井为胭脂井。今天南京鸡鸣寺的一口井 ,据说就是胭脂井。”我认为“今天南京鸡鸣寺的一口井 ,就是胭脂井”这种说法并不确切。《陈书·后主纪》 :“后主闻兵至 ,从宫人十余出后堂景阳殿 ,将自投于井 ,袁宪侍侧 ,苦谏不从 ,后阁舍人夏侯公颜又以身蔽井 ,后主与争久之 ,方得入焉 ,及夜为陈军所执。”《南史》也载 :“隋军入宫城 ,后主逃入井中 ,隋军窥井而呼之 ,后主不应 ,欲下石 ,乃闻叫声…  相似文献   

19.
有些成语的用法非常特别,那就是常与否定词搭配使用。成语“无时无刻”和“望其项背”的用法就是这样的。有次查阅时,笔者偶然发现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多用词典(增订本)》对这两个成语的解释不甚准确,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不妥之处,敬请指出。  相似文献   

20.
扁鹊见秦王     
锦囊小语:昔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己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先秦《战国策》)侍从们不懂医道却要冒充内行提出种种意见,无怪乎扁鹊生气。现代社会中,有很多是专业能力,才能做出决定的,隔行如隔山,如果随意听信外行人,将会一失足而后悔莫及。秦武王请名医扁鹊给自己看病,扁鹊诊断病情后,着手准备治疗,扁鹊才刚刚离开,秦王身边的侍从纷纷进言说:“大王的病在耳朵前面、眼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