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轼以(复)绝千古的才情受到历代读者的倾慕,其《赤壁赋》更是因高邈难攀的文境而深得后世推崇.对于这篇旷世之作,人们往往读出的是作者超旷的胸襟、缥缈的禅意和随遇而安的“乐观”.这种解读显然是依据“言为心声”的理论,采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对作者与作品的关系所作的阐释,虽未为不可,却不免有郢书燕说之虞.如果立足于文本本身,从互文性视角重新观照,或许会别有所得.  相似文献   

2.
华裔美国文学涉及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作为美国的少数族裔和被"他者"化的人群,华裔美国作家们往往具有双重文化身份和视野.他们极力想获得一种稳固的身份认同和得到所寄居社会的认可,充分利用互文性策略,挖掘和改写故国及别国传统文化资源以及作品内容,或是用东方的艺术形式讲西方的故事,或用西方的观念讲东方的故事,或是寻求东西方形式与内容的融合.一方面解构了西方对东方及东方人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在解构的同时重构了对多元文化的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作为后现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互文性对传统翻译理论在原文本与译文本关系,以及译者的地位两方面进行了解构与建构,其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原文本与译文本的关系是平等互补的;译者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对文本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和改写。  相似文献   

4.
文章尝试将一般适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当代西方"互文性"理论资源开创性地延伸至理论著述的分析,从而研究和揭示亚里士多德《诗学》与不在场的柏拉图诗学思想复杂的、潜在的互文性关系,并辩证地阐释《诗学》互文性的古今内涵及其转换的深层次原因,以期实在性地推进与拓展古典学与当代理论融合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5.
6.
《宠儿》(Beloved,1987)是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代表作之一,1988年获普利策文学奖。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文章运用互文性理论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进行解读以期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从两个层面解读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的互文性策略。首先,从文本间的指涉性看,分析福克纳以《圣经》中的耶稣为原型,将小说人物乔的形象与耶稣形象进行对比,进而对悲剧人物展开深刻的人性探索,揭露种族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其次,从文本内的指涉性看,结合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分析《八月之光》的复调特征:从结构上看,几个故事平行地进行,形成结构上的大型对话性,即小说的"对位"结构;从语言上看小说中的"微型对话",体现在作品中人物对话和人物内心独白中的"双声语"中。不同叙事者之间以及叙事者的自我意识的对话,形成各种声音、意识的互补和颠覆,进而造成文本结构和意义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读者参与到文本意义建构中,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赋予了文本极大的张力和主题向心力。  相似文献   

8.
19世纪的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评论家认为堪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相媲美,可见其艺术造诣之深.而20世纪的中国也有一部戏剧版的<呼啸山庄>,那就是张爱玲的剧本<魂归离恨天>.<呼啸山庄>与<魂归离恨天>这两部作品虽然体裁不同,但在其题名、叙事手法、故事模式、意象、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互文关系.张爱玲与艾米莉的文本所呈现的互文关系,不仅仅是文学创作上的模仿与借鉴,同时也彰显了两位女作家在个性气质上的趋同.张爱玲对艾米莉有着长久的仰慕,从而,她在文学实践中对艾米莉的模仿借鉴就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学体认.<呼啸山庄>与<魂归离恨天>两个文本呈现出的互文关系,昭示了中英异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作品《渔夫和他的灵魂》与德国作家格林兄弟的童话《渔夫和他的妻子》以及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都存在互文性关系。本文通过对《渔夫和他的灵魂》与这两篇童话互文性关系的分析,揭示出王尔德在对其他童话作品进行引用或解构的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童话的主题,深刻地批判了人性中的自私和人类灵魂的黑暗。  相似文献   

10.
哈丽黛·伊斯拉依里是维吾尔当代文学的一位女作家,其小说与张爱玲的《传奇》在文本中存在着明显的"互文性",具体体现在婚姻、内审、解构等方面。论文从"互文性"理论出发,剖析了传统男性文化在生活中(尤其在精神层面)把女性桎梏于无形的网中的现实,揭示了女性生存悲剧的客观性及其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1.
苏轼、佛印故事在戏曲小说中的流传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佛印、苏轼交往故事进行了探源,考察其在宋、元、明戏曲和小说作品中的流传、演变过程,分析作家如何根据各自创作的需要对同一故事题材进行不同的取舍与改造,以达到主题、风格、人物形象的统一,并剖析其中蕴含的体学、化学意味。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诗歌中有一百二十多首有序言,其诗序的实质就是直接以“文”的形式作为“诗”的一部分,就是“以文为诗”。苏轼的诗序内容丰富、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同时,诗序与诗歌正文在内容、用韵、意蕴、风格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在诗歌整体中,超越诗序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意义与审美风格才会呈现出来,诗序只有在诗歌整体中才能实现其价值与功用的最大化。“文”成为“诗”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苏轼就这样以诗序的形式对“以文为诗”作出了发展。而苏轼笔下的诗序之所以有如此风貌,既根源于宋代的文化思潮,也是苏轼精神主体之彰显、内在素质自然流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陶渊明情结及其诗文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诗经过六百年的流传,而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苏轼向往陶渊明之隐,与其希望有用于世是相结合的。在陶醉岭南自然山水风物、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有用于世。在被贬谪蛮荒之地的时候,又常怀渊明的归隐之念,保持自己淡泊的襟怀。苏轼的晚年就这样以陶渊明自比、自励,在他的诗中时时流露出“陶渊明情结”。  相似文献   

14.
酒名,凝结了中国的文化创造,作为北宋饮酒名人,苏轼笔下有众多饶有趣味的酒名。本文通过全面梳理苏轼作品中所涉及到的酒名,以期对宋代酿酒业本身、宋代乃至中国酒文化有所了解,特别是由此彰显苏轼的酒观念和饮酒背景,从而更为深入地理解这位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巨匠。  相似文献   

15.
三苏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我们应当弘扬的辉煌灿烂的重要文化。刘川眉的《眉山苏洵》、刘小川的《眉山苏轼》、熊朝东的《眉山苏辙》是最近完成的研究三苏文化的重要成果。这三部书稿的作者都是眉山当代作家,他们对三苏的研究饱含着对乡邦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激情。他们研究的视角新颖,作品鲜活通透,采用立体用笔,展示了中国文化如何造就了三苏,三苏又如何增添了中华文化的光彩,启迪我们今天该如何去认识与弘扬三苏精神。  相似文献   

16.
儒释道思想因素与苏轼人生艺术的关系,表现在学习和应物两个方面,苏轼对儒释道三家的学习,一方面是自觉拆博的学习和吸取,既沉潜深入而具体落到实处、,又虚怀客观不以先入之见阻止自己学习;另一方面是在学习中将三家精神根本性的主张“打通”,以他特有的熔铸才能,构造了成一个周密的思维结构。  相似文献   

17.
苏轼兄弟手足情深,成为千古称美的文学佳话。然而,这种深厚的情谊并不是以二人的种种相同特质为表现形式的,在他们性情气质、文学个性、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等方面,实际存在着最重要的异质异貌特征,恰是这些“和而不同”的独特风貌,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与文学生涯中,取得了适合自身个性发展和他人无法取代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分析和探讨苏轼《杂书琴事》中的琴学观点,揭示其中体现的琴学思想对后世文人琴思想形成和古琴音乐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苏轼是古代罕见的文艺全才,在多个领域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好交朋结友,门人众多。因此,对苏轼有多种多样的称谓。知晓这些称谓,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苏轼。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基本概念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通过分析基本隐喻与诗歌隐喻的关系,可知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展开的,其展开途径表现为拓展对应关系、增加细节描述、整合多个隐喻和质疑常规隐喻四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