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长城建造时》是卡夫卡涉及中国的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短篇小说,在卡夫卡生活的晚期创作而成。这篇小说选取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长城这一意象来阐释他的生命体验。他采用西方视角来审视中国,在这种审视中他找到了自己切肤的西方体验。对“长城”意象的选择,对长城建造的描述,切合了他的独特精神实质和真实生存感受。  相似文献   

2.
长城作为代表性的中国物象符号,曾经进入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作家的创作之中。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与博尔赫斯的《长城与书》均表达了作家对时空向度的思考。从形象学角度考察,两人借长城所描绘的静止中国与时间停滞的形象带有传统东方主义倾向。然而因其相异的立场与意图,两位作家对"长城"等中国意象的借用与阐释不尽相同。卡夫卡借此隐喻人性的异化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博尔赫斯则将长城这一意象纳入到对时间与永恒、自我与死亡的探讨之中。  相似文献   

3.
李红蕾 《文教资料》2011,(19):23-24
卡夫卡在小说《普罗米修斯》中列出了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的四个传说,并将自己想表达的真正含义蕴于四种传说的排列次序的含义之中,指出人类所失去的最初的信仰。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的小说与其短暂的一生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他的小说世界始终笼罩着忧郁的气氛,并以象征的手法、荒诞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5.
《审判》是卡夫卡第二个创作高峰的代表作,是被称为“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卡夫卡以本人所经历的一次特殊“审判”为契机,通过小说的形式对自我良知和人类本性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审判,揭露出人在道貌岸然的外衣下所掩盖的卑劣的另一面,这是作长期人生体验和对社会思考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变形记》是卡夫卡用荒诞的艺术为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谱写的一曲哀歌,苍凉而悲壮。细读《变形记》,从故事的结构、语言的描写以及荒诞讽刺背后的艺术真实,我们不难看出,在这种荒诞艺术背后,作者独到的艺术见解和生活体悟。《变形记》作为荒诞大师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卡夫卡都可以称得上是现代主义小说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英国大诗人奥登曾将其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并举而各为一时代之翘楚,同时指出:“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卡夫卡可以说是最早感受到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人,也是最早传达出这种特征的先知。所以从学的角度理解过去的20世纪,卡夫卡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作家,而且这种重要性可以说已经成为学界的一种共识。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言语天性”,然而,应试教育背景下,他们的这种天性面临着被遮蔽、被扭曲的局面.学生习作中假话连篇、成人腔调、盲目模仿、语言华丽、喜好网语等现象屡有出现,针对这些“乱象”,教师应引导学生高扬“求诚”旗帜,回归“童话”世界,摒弃“法则”意识,注重“广积”薄发,慎用“入侵”语言.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对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的文本细读。从作品中存在的隐喻含义入手,大致理清了文本可能存在的解读途径,并指出作者对主人公命名的寓意,以及对西方小说惯用“俄狄浦斯情结”手法的成功运用,均象征着作者对人类成长经历的一种回顾,引发了当代人对自身成长过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11.
《海边的卡夫卡》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是写一个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但是对同一个故事分别由两个视角进行叙述。用这种新颖的叙述视角讲述故事,不仅表现了作者村上春树高超的叙事技巧,而且达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从“卡夫卡式”看《城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寻求"卡夫卡式"之谜的一种解释,认为卡夫卡创造出一种小说艺术中特殊的描写路线。这条路线的大体轮廓是:定旨、写实──滑蜕、荒诞──真实、合理。这是一条三环套、折转、递进呈螺旋式推进的描写路线,其中心环节乃是"滑蜕"机制的妙用。用这一观点来分析《城堡》,发现《城堡》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自始至终专注于某种人生境遇的状写,这种状写具有令人确信的似曾相识、更高层次、形而上的真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地洞》是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其结尾的"未完成"给后人留下了意义的无解性和阐释的多义性。小说给人一种庸人自扰之感,实则反映的是现代人的普遍境遇:孤独自闭、恐惧担忧、没有安全感以及对安全感的渴望。通篇采用了自叙自白的方式,通过假想的"异己"力量深刻剖析了地洞主人公的恐惧心理,客观上反映了存在主义"在"的"澄明"境界,揭露了人类"向死而生"的普遍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14.
15.
黄娜 《文教资料》2010,(23):26-27
弗兰兹·卡夫卡的作品一直是评论家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卡夫卡的作品中呈现出的孤独、抑郁、困惑、徘徊、虚无和荒诞是他的主要艺术风格。《城堡》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品,更是体现了这些艺术特点。小说中的K经历了人生的荒诞,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的真实写照。在荒诞的现实中,卡夫卡表现的不是绝望而是在绝望之中追寻希望的勇气,本文从分析荒诞入手研究卡夫卡,去探寻主人公在绝境中挣扎与奋起的勇气,这一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绝望的勇气,可以说是卡夫卡作品中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
用“卡夫卡式风格”这样的词语来概括卡夫卡本人的艺术特点,等于仟么都没说。本文通过对卡夫卡“遗嘱”(亦即他对自己文学作品的处理态度)的解读,将遗嘱执行者马克斯·勃罗德的“权威性解释”引入,从而暴露出遗嘱所具备的自相矛盾之处,使之形成自我缠绕的逻辑悖论——卡夫卡的小说既不是写给自己读的,也不是写给读者看的,它“拒绝阅读”。然而,联系他在写作时的矛盾心理,联系其他人类似的作品处理方式,则令人怀疑,他的遗嘱是否属于一种推销自己的后现代方式。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遗嘱从一个侧面证明,所谓卡夫卡式,是一种以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对卡夫卡精神的概括和把握。  相似文献   

17.
可以说,卡夫卡的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中,而他的所有作品,表现的几乎都是“从我的父亲身边逃脱出来的企图”,而《判决》更是一次长久受压抑的心灵的释放,一次酣畅淋漓的喷发,研究卡夫卡《判决》,从其主人翁格奥尔格和他父亲的冲突中,我们很容易便能窥见到卡夫卡对父亲的恐惧与崇拜的复杂情感,以及不惜以死为注,力求从父亲的阴影中逃遁的压抑心理,这对理解卡夫卡的全部作品将有所提示。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是想象的产物,更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这既是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难以解读之处.像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当今中学生阅读理解有相当的困难.怎样来指导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走进文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把握这一作品的内涵和笔法,进而阅读同类型的小说呢?不妨抓住其“反传统,非理性”的特点,运用“生活比较法”.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长篇小说《诉讼》中充斥着各种对"窗口"的描写,"窗口"成为洞察主人公形象的一条门径。作为对走廊、房间等封闭空间装置作用的反面,"窗口"的间离效果在更大程度上凸显了书写自由的尺度。实际上,卡夫卡长篇小说《诉讼》通过对"窗口"书写和实际的游离凸显了自由的边界,"窗口"所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种瞬间的自由,艺术上只是一种插曲的表现,最终指向的仍然是不自由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