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还是在文学作品里,忏悔意识向来不发达。张承志的忏悔小说就是在这一历史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它大致经历了颂赞式忏悔和宗教式忏悔两个阶段:前者表现为颂赞是小说的主旋律,忏悔却是为颂赞服务的;而后者忏悔则表现为一种宗教活动,一种仪式。  相似文献   

2.
桃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很早就进入了古代文学领域,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对桃进行了记载和表现。在我国的古代文学创作中,文人追求"天人合一",在文学作品中寄托了个人的情感体验。桃作为一种比较具有表现力的植物,被广大文人墨客应用于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3.
高志  赵静 《现代语文》2006,(12):57-58
郁达夫是一代小说宗师,不仅由于他的主情浪漫主义风格,更重要的是他的小说创作中蕴涵的个性自由、自我忏悔以拯救内在生命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可具体归纳为善恶意识、忏悔意识和救赎意识,这三大思想意识在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轨迹体现了其对内在生命的执着和精神的终极追求,这三大意识也使郁达夫小说具有了独特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4.
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化,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为其他文学作品所塑尘莫及。但唐诗也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这就是落后的思想追求。所以唐代中存在着高超的艺术性和落后的思想性之间的矛盾。唐诗在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的同时,也在传播着落的思想追求。本文仅就唐诗的负面影响-“恋家情结”以及这种情结带来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隐士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原型意象,肇端于先秦。其主要意蕴一是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表现出蔑视君主权威的文化人格;二是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现有社会秩序的强烈怀疑精神,表现为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和任性狂诞的文化人格;三是返璞归真、顺适自然的生活方式,表现为恬淡悠闲,自甘清贫物质生活态度和对栖岩滨水、寄情林泉生活的追求。这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隐士意象内涵的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6.
谷崎润一郎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表现出对美的异常追求。他的主要代表作有《文身》、《春琴传》、《细雪》等。本文试图从对官能美和女性美的追求两方面来进一步剖析谷崎文学中的美意识。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深受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影响,托尔斯泰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忏悔意识,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鲁迅先生。本文比较了二人作品中忏悔意识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忏悔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宗教意识,宗教的忏悔意在洗清人的灵魂。在西方,忏悔意识来自于基督教文化,即直接导致原罪说,这种宗教意识渗入文学中,于是有了古斯丁与卢梭的《忏悔录》,托尔斯泰的《复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地下室手记》等一系列忏悔意识强烈的作品与一个个忏悔主人公,这些主人公又多是知识分子。而中国文学自先秦以来,就崇尚理性精神,宗教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在中国文化心理的历史积淀中,很少乃至没有宗教意义上的忏悔精神,文学作品中也缺乏忏悔意识,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正是这种追求真理拯救民族而至死不忏悔的崇高精神打动了人们。《莺莺传》中张生虽有反省,但却把责任推向“女人是祸水”,对自己的始乱终弃用“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便推得干干净净。  相似文献   

9.
《茑萝行》是郁达夫20世纪20年代初期创作的一部重要的“自叙传”小说,小说人物流露出鲜明的忏悔意识主要表现在“个人忏悔”与“社会忏悔”两个层面.忏悔意识折射出作家自身在中西方思想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复杂的文化心理机制.同时,忏悔意识之于作家本身具有独特的个人化意义,通过书写忏悔,作家释放了自身精神上的焦虑,作品也获得了“真”与“美”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一门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和具有代表性文学作品的基础课。学习的目的是使自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有代表性的作品获得深入的理解,培养自学者阅读文言文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怎样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才能取得比较好的考试成绩?结合近几年的考试情况主要围绕试卷中的简答题和论述题谈谈看法。一中国古代文学遗产丰富,不仅名家辈出,而且文体繁多,各朝各代名篇佳作如林。学习应从何下手,许多自学者因分不清主次,往往感到困惑。其实,考试大纲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已有明确要求,即在系统学习古代优秀作品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文学史上主要作家  相似文献   

11.
大团圆式的结局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文学现象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本文主要以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大团圆"形态为切入点,从文学作品产生的环境和经济因素、社会政治基础以及文化心理特征等三个方面来探究形成"大团圆"结局的原因,分析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独特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2.
铁凝的小说表现了鲜明的忏悔意识.铁凝认为女人的罪孽源于女性的人伦关系中,包括姐妹关系、两性关系和母女关系.铁凝的作品多是透过这几组人物关系展现女性的原罪之源,女性只有通过忏悔和自省才能达到自身的救赎.  相似文献   

13.
忏悔意识于文学自有其伟大之处,它使作品的主人公有了检视自我心灵的可能,在良知痛苦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中达到了对自我的质疑与批判;同时,忏悔意识源于对存在局限的敏锐直觉,从而在更高层面上达到了对存在条件拷问的维度。在鲁迅的文学世界中,忏悔意识集中表现为道德忏悔与形而上忏悔,体现了一位卓越文学家应该有的精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4.
图像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应用价值。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实践中,通过以当时创作、保留至今的造型艺术图像在汉代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例,说明图像能形象对照文学作品的内容,形象衬托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也能在汉代文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和完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文学作品中梦的真实性建构方式。首先,文学作品中的梦的真实性表现在叙述的真实上。这主要有:文学作品中的梦与现实情节(内容)的界限相互渗透;文学作品中的梦的引发因素存在于现实中;文学作品中的梦的叙述者用以假当真的态度和口吻进行叙述。其次,文学作品中的梦的真实性还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梦的影响效果是确凿真实的。这主要有:梦的预兆在生活中得到应验;梦的证据在现实中是确凿的;梦者的情感体验是真实的。第三,文学作品中的梦的真实性还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梦的细节的真实性上。真实的细节(即日常的细节)对梦的怪诞具有否定的作用。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梦又往往成为怪诞与真实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一个庞大的诗歌群落缘于"等待"这一情境。这些在精神实质或情境构势上具有"等候"这一核心内涵的文学作品可以被纳入一个全新的母题模式——候人母题中进行重新研究。在候人母题中,不论是人的情感追求还是人生价值的追求常常通过期待主体等待或期待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情境模式表现出来,抒发着处于这种情境构势中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心态。候人母题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了情感层面的等待、人生价值层面的期待和社会理想期待三种大的类型。而且每一种类型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古典文学领域的研究较以往更为深入。古代文学作为文化的显性代表,尝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体现始终是学术讨论的重点内容。为了深刻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理清儒家文化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及其具体表现,以儒家文化的阶段性特征为研究依据,选取了战国、西汉初期、魏晋时期、明代、清代四个阶段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儒家文化始终贯穿于古代文学作品之中,并体现儒家文化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巴金忏悔意识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金忏悔意识的产生,是受卢梭、民粹派和托尔斯泰的影响,他的忏悔意识的流变,可分为三个层面:作品中主人公的忏悔及作家本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产生的尾悔,是忏悔的人的忏悔;忏悔意识与忏悔主体的分离理从忏悔的人到忏悔的奴隶的倒退;主体意识的回归,是从忏悔的奴隶回复为忏悔的人,再到人的忏悔的过渡。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法律与文学的研究基本上是脱节的。法律研究者在中国法律思想、法律体系的研究中。多注重中国古代的法律典籍条文,诸如《秦律》、《唐律》、《元典章》、《明会典》、《清会典》等。而古代文学研究者几乎无人去探讨中国法律在古代文学中的表现。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阶段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乃至经济的具体描绘,最能反映出它们的本质和特征。所以,我们认为研究法律自然离不开条文的分析,但仅仅研究条文,往往是很不够的。如果把对法律条文的研究同法律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态的研究结合起来,或许能更本质、  相似文献   

20.
陈琳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65-66,71
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意境美是诗的灵魂所在。通过对几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英译中的意境美研究发现,在唐诗英译中必须注重对意境美的追求,这是意美原则在唐诗英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