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禺同志的五幕历史剧《王昭君》上演以来,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响,在热烈赞扬声中也有一些争议。有些剧评认为此剧太现代化了,甚至认为并非成功之作。但我感到此剧对主人公王昭君的形象塑造有其独到之处。本文仅就王昭君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谈谈几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王昭君出使塞外,汉匈民族和平相处,被作为历史上民族团结与友好的一段佳话。自古以来,出现了大量歌咏刻画昭君的文学作品。但是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却不难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王昭君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悲剧人物被描绘的。人们对他寄予了无限同情、悲悯。从历代歌咏昭君的诗中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对王昭君艺术形象的这种塑造,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昭君认识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历代作者对社会现实、国家兴衰、民族矛盾、人生际遇等问题的认识和情感抒发,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歌德小说中迷娘所演唱的著名诗歌“你可知道那地方”曾被很多的作曲家谱曲,其中以舒伯特、舒曼和沃尔夫为这首诗歌所谱的乐曲最为著名。三位作曲家是十九世纪不同时期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们力求通过音乐来重现诗歌意境,不仅展现主人公迷娘的内心情感,同时也展示了迷娘不同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4.
王昭君艺术形象的创造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情境。作家庞天舒以扎实深厚的艺术修养,尊重史实,驰骋想象,完成了对一个女人史诗篇章的多彩演绎。  相似文献   

5.
由杜甫的诗歌引出因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政策而名垂青史、万世流芳的传奇女子王昭君,由王昭君的一生从而提出对和亲政策的质疑,以及后世文人对王昭君一生经历的慨叹,表达了他们对王昭君悲苦命运的不平及愤懑。进而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强调美女的悲剧命运归根结蒂就是男权社会导致的结果,要辩证的看待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诗歌教学中,通过充分展示和把握诗歌的时空观念,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使学生进入想像的殿堂。诗歌的艺术形象无不是在特定时空里的艺术形象,它的存活永远离不开时空的土壤和家园。一旦离开了时空因素,艺术形象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时空因素既是一般想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诗歌艺术想像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有时空才有想像,有想像才有诗歌艺术。而艺术想像就是由时空支撑起来的一片灿烂的星空。要想进入这一片灿烂的星空,我们只能沿着时空的路径慢慢地攀登。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只有好好把握和展示诗歌的时空,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  相似文献   

7.
《王昭君》是曹禺先生晚年戏剧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剧作者不仅新翻了历代墨客骚人们笔下的积案,而且敢于改变长期潜藏于人们思想意识中的那种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观念, 塑造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 这对弘扬昭君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而抒情自然要有所寄托,诗歌的艺术形象便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蕴,我们阅读它,鉴赏它,首要的途径是由艺术形象进入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诗歌中塑造艺术形象、创设意境、表情达意时所使用到的艺术手法。它包括诗歌中使用到的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诗歌构思上的技巧等。高考试题对此考点的考查主要指要求明确具体表达技巧,鉴赏使用该技巧在诗歌的作用等。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鉴赏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一考点,而且考查形式灵活,设问角度多变。而在这一块考生也比较容易失分,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两点:一是试题涵盖面较广,涉及角度颇多;二是鉴赏时需要考生积累一定量的鉴赏术语。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修辞方式可以从侧面勾勒出一个作品的风格,比喻就是其中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精心雕琢的比喻描写,刻画出更加饱满丰富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比喻与风格体现之间的关系。通过李白和白居易诗歌中不同的比喻方式,在对比中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运用比喻和体现风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诗歌的语言是充满隐喻性、极富张力的文学语言,诗歌文本的未定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诗歌翻译的阐释性,阐释的历史性为译者提供了巨大的创造性阐释空间,诗歌翻译者的任务是找到诗歌的种子——高度文学性的诗歌语言与艺术形象创造性的完美结合,以阐释性的方式把这颗种子移植到新的土壤,在新的土壤中赋予原诗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艺术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等。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成为意象,诗人通过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  相似文献   

13.
《诗经》305篇诗歌作品中,以《蒹葭》为代表的部分诗歌具有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朦胧美。这类诗歌在《国风》中尤多。它们在内容上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形式上一唱三叹的重章复沓,使得艺术形象具有模糊性、抽象性。在艺术上,则往往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出了虚实相生、微茫精妙的艺术形象或意境。  相似文献   

14.
张黎 《四川教育》2012,(7):80-80
诗歌的语言、艺术手法、艺术形象、思想内容是进行诗歌鉴赏的四个重要板块。其中,诗歌的艺术手法是在基本把握思想内容之后对诗歌的精妙之处所作的进一步品味和感悟。“虚实”是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予以重视。下面笔者针对这一艺术手法的教学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供同行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课标·教材·学情】 课文所在的单元,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独立编排的诗歌单元。与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相比较,本单元除了主题与之不同以外,更加强调了欣赏:对诗歌语言的欣赏,对艺术形象的理解,对诗中蕴涵着的作者思想情感的体会;强调在吟诵和欣赏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这是单元的教学目标,它体现了“培养学生良好文学趣味”的课程要求,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科学性和有序性。  相似文献   

16.
世称中国古代四美人: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其中尤以王昭君为汉、蒙两族人民所共同爱怜,其遗迹青冢至今为万千游客赡拜不绝。历代有关昭君的史志、诗歌,戏曲、小说、评论,不胜枚举,但因时代及作者自身种种制约,不论平民、书生、诗人、学者,都有或多或少误会,未得其全,兹特荟集众多资料,以史为纲,去伪存真,作为杂谈,以表彰这千古特立独行的美女和英雄。  相似文献   

17.
艺术形象问题,古今中外,都是文艺创作及文艺理论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形象问题,理论的探讨与总结形成了“意象说”。它发端于先秦,继以魏晋的哲学理论,诞生于南北朝的文艺批评及理论研究,发展于唐宋且在创作实践上产生了丰硕成果,总结并完善于近代。“意象”说与西方有关艺术形象的理论相通而不相同,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掌握住中国古代诗歌创造艺术形象的基本要求及基本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初读古诗、再读古诗、吟诵古诗、演读古诗和品评赏析这五个环节展开,教学生如何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技巧,以及通过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9.
高尔基曾说:“在诗篇中,在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必须是形象。”由此看来,“形象”也是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形式。在诗歌中,我们把这种诗歌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因此,从意象入手解读诗歌,是一种捷径。  相似文献   

20.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者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着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形象有三种类型:一是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二是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三是诗歌中具体的景、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