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邑赋是记载都邑文化的载体。它以京都或一般邑城为摹写对象,在刻画都邑地理形胜、建筑宏伟的同时,体现出尊重礼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集中体现了都邑的政治意蕴,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纵观都邑赋对于都城建置的描写,可以看出诸多城市建设理念如:拱卫环周、四塞之地的都城选址原则;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原则;崇尚"大壮"之美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辞赋在明朝呈现出再度兴盛的局面,产生了大量的作家、作品。其中以董越《朝鲜赋》为代表的都邑赋更是超越前代,兼具京都赋、城邑赋、域外赋等多重特征,具有更多、更丰富的文学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列图表、统计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揭示历代都邑赋所描写地域的变化情况及其成因.随着中国文化中心南移,都邑赋所涉地域自汉代以北方为主,至清代以南方为主,总体呈现自北向南、自西向东的南进东扩渐次推进的趋势;本文还分析了影响都邑赋地域变化的诸多因素:政治中心的迁移,人口迁徙,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等.  相似文献   

4.
5.
汉代都邑赋具有极高的城市史料价值,剔除夸炫部分,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考古发现进行甄别,可补正史之阙。不少学者利用汉代都邑赋来考察两汉城市的自然地理、宫殿建筑等物质文明。汉代都邑赋保留了许多城市生活史料,学者充分利用相关文本来考察两汉城市社会、商贸、民俗、娱乐等活动。考察汉代都邑赋,还可更好地还原东汉迁都之争的真相,并探析时人对国都功能、城市文化审美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柏科 《老年教育》2009,(4):48-48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素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相似文献   

7.
8.
作为中国诗学重要理论概念的赋、比、兴,学术界多有误解,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赋、比、兴当是原始先民的思维方式的历史积淀,赋是一种绘声绘影的描写方式,比原于始祖善于相似联想的隐喻性思维,兴是积淀着原始巫术宗教刘秘象征内涵的一些“专有名词”。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祥和的民俗文化节日,还是充盈时代气息的“当代节日”,都有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和内在精神。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相似文献   

10.
《昭明文选》中赋体名篇佳作较多,所反映内容从先秦至南朝梁初,具有较强的时事性和相当的广泛性。而赋体中的多数篇目对"上巳"节日风俗已有记载,不仅对魏晋南北朝社会民俗研究有一定价值,对其以前风俗文化的考辨,也是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库。"上巳"因时代而变迁,既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又能展现成熟的民族特色。因此研究《昭明文选》赋类中的"上巳"习俗对研究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演变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鸿燕 《学子》2014,(1):19-19
【正】前言在日常生活中,人民能够通过民俗文化来丰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体现出世代相传的文化习惯。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着民俗戏曲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音乐文化以及民俗歌舞文化等。而幼儿作为我国未来的希望,就应该从小班开始了解我国的节日民俗文化传统,从而能够在将来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我国的节日民俗文化,培养幼儿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诗词中的莲花意象,前人多有论述,而对于赋体文学中的莲花意象,则鲜有人论及,其实赋作为一种古老的以体物为主的文体,其对于莲花的描摹和颂扬当更为丰富而具体,并且由此所折射出的文化内蕴也比一般的诗词更为丰富。在历代的咏莲赋中,人们不仅歌颂莲的实用价值,还把它作为美和爱的象征,同时还包含着独特的宗教意味和人格内涵,其必将继续影响并滋润着中国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在家庭和祠堂里祭祀祖先是有选择的.祖先因为子孙的成长和增加,面对被新去世的子孙取代、失祀或失去个人性格的危机.因此,祖先可以是善意的、泽惠子孙的,也可以是恶意的、嫉妒子孙的.祖先和子孙之间是合作的、也是竞争的.香港新界粉岭围彭氏宗族通过太平洪朝、清明和太平清醮等周期性的节日,一方面组织地域社会人群、确认宗族成员身份;另一方面调合地域宗族里的祖先和子孙之间的紧张关系,在"祖先"和"孤魂野鬼"之间,小心翼翼地祭祀拥有集体性格的、既亲近又疏远的"先祖",免使其沦为无祀的游魂野鬼,危害生生不息的子孙.  相似文献   

14.
我国"赋"源远流长,汉赋是我国赋体文学的源头,更是我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期间经历了汉大赋、魏晋抒情赋、唐代律赋和晚唐小品赋、宋代的文赋等成就卓著。元科举不兴,明八股取士,但文人赋作仍有很多。尤其明末清初一批抨击阉党乱政、反对异族入侵和清末富有爱国情怀的赋家和赋作,更加拓展了赋的题材和内容。明清已还,赋论和赋集渐多,为研究辞赋奠定了基础。汉赋繁盛乃盛世必然。21世纪初,正逢盛世,新赋创作蔚为壮观,但是作家的国学修养、作品的思想深度、创作技巧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要向以欧阳修和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赋作家和文赋作品学习。  相似文献   

15.
“清明”、“元宵”两大传统节日在《聊斋志异》中具有独特的叙事意义.它们不仅为人与人、人与异类的巧遇提供了有利时机,而且为怪异故事的衍生提供了现实背景和依托,使故事虚实交织,真幻相映,呈现出亦真亦幻的叙事效果,形成了“聊斋”故事“乐中伏悲、乐极生悲”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节日民俗是民俗节日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带有强烈的人文因素和深厚的文化色彩。在幼儿园开展节日民俗教育活动能让幼儿深入地了解家乡民俗文化,进一步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但是,如今的幼儿园节日民俗教育活动大部分只成为节日应景节目,内容选择较单一,且枯燥无趣。而合适的节日民俗教育内容能有效地让幼儿感受到民俗节日的独特性,了解家乡民俗节日文化,提升节日民俗教育价值,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上说,赋、比、兴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作诗的三种方法。赋,就是“直陈其事”,直接把事情说出来了:比,就是“以此例彼”,用这一件事情来比喻那一件事情,“例”就是比;兴,就是见物起兴,就是一种感发,看到一个东西,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动,这就是见物起兴。下面我们举一些《诗经》上的例证。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所谓"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准确地评价出宋玉在赋体文学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宋玉赋和汉赋在结构方面具有三个特征,即有"序"文,"对话先抑后扬,后来者居上"以及"相同题材重复写作"。宋玉创造出真正可称为"赋"的这种文学体裁,他是赋体文学创作的第一人,他的"赋"作,对汉赋的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体类别上的区分,和文学理论意义上的区别,是南朝文论区别骚、赋的两种方式。通常的研究方法将两种方式分开看待,或局限于《文心雕龙》《文选》二书范围之内,并不完全适应于南朝文论的实际情况,难以对骚、赋区别现象有整体性的认识。仔细梳理南朝文论对骚、赋的认识情况,实际上,在《文心雕龙》之前,南朝文论中已形成对"骚"文学作品方面的共同认识,而与论赋的共同倾向有较大差异,成为骚、赋在文学理论意义上区别的前提。在南朝文论对骚的共识中,还包含着对"骚"文体方面的一种论述思路,对骚、赋文体类别上的区分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0.
智能时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从初中地理学科在线上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出发,遵循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内容选择的适切性、过程指导的有效性、交流反馈的交互性原则,提出初中地理线上教学的优化策略:基于三种线上教学模式对比,灵活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模式;基于实施程序构建教学模型,提供多样化自主学习资源支撑,精准导学和助学;基于技术赋能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内容过程预案化;基于智能数据加强学情调研与分析,整合优质地理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