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可达”常与数词或者数词结构连用,表示能够达到某一精确的程度。但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出现了“可达”与“左右”连用的情况,这是否是一种普遍性的表达?本文将通过对“可达”源流的探究,从语义和认知角度对“可达……左右”的形成过程说明,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one一词在英语中用法相当灵活,它既可用作数词,也可以用作代词。一、one用作数词时表示“一”、“一个”之意。用以指数量,是与two,three等数词相对而言的。例如: These thFee boys haveone bike.这三个男孩子有一辆自行车。  相似文献   

3.
王琳 《黑河学院学报》2023,(7):113-115+129
当“一量名”位于动词后作宾语,量词作名词的定语时,“一”有时可作省略,有时又必须保留。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理从量词隐含数量“一”的语义特征、语言的省力原则、距离相似性分析宾语位置“一量名”结构中数词“一”的省略和保留问题,探讨宾位“一量名”结构省略“一”的条件和省略后“一量名”结构语义重点和语体风格发生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形+数”格式“巨N”在古代汉语中有八种表现形式,只有“巨万”沿用至现代汉语中,且成为一个固定的双音词.该格式在历时发展中呈现出选择性、顺序性、沿用时间长短不一、使用范围大小有异等特性.其语法特点是用形容词修饰数词,充当定语和谓语,主要的语义特征是强调数量巨大,具有夸张的修辞特点.该格式产生的动因,一是数词和形容词自身的特点,二是语言的新奇性特征;消失的动因,一是词类基本语法功能的限制,二是科技和认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语言中有很多“不对称现象”,“数词+度量衡量词+形容词”结构就是其一.用标记理论可以解释这种不对称现象:无标记项可以指称整个量级上的各个量;还可以不包含“比较”的内蕴.同时标记现象的产生又能从认知方面找到原因:认知突出性、范畴内部的不对称和认知过程中的“经济心理”.  相似文献   

6.
多义现象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多义现象进行研究是当今语义研究的一个热点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阴”和“阳”这两个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字的语义研究尚鲜有关注。通过原型范畴和认知隐喻的视角,我们详细地分析了“阴”和“阳”的语义发展特征,发现这两个字的语义已经形成错综复杂的语义网状结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特征和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7.
量词“条”的语义认知研究会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就是量词“条”是什么,以及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语义、原型范畴、隐喻和转喻三个角度对量词“条”的语义认知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8.
a,an和one译成英语时,都有“一”的意思。但它们在用法上有所不同。从词性上看,a,an是冠词中的不定冠词,one是数词或代词。其区别如下: 一、a,an的作用之一是分类,即说明其后面的单数名词属哪种类别;One作数词时表示数量,说明它后面的名词数量只有一个。试比较: I have a pen.我有(一支)钢笔。(重点放在钢笔,而不是其它什么东西上面。) I have one pen.我有一支钢笔。(重点放在“一支”上面,而不是“两支”、“三支”。) 注:正因为a,an数目概念不强,故在很多句子中a,an不译出来。例如:  相似文献   

9.
在“一腔C”格式中,临时量词“腔”对中心语具有选择性,“腔”对中心语的选择过程实际就是“腔”范畴化的过程。临时量词“腔”有“容纳、中空、发声”三个语义基础,其范畴化过程即“一腔C”中中心语的语义特征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的过程。以语义扩展的距离为标准可以划分出“腔”范畴的典型成员、次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距离语义基础越远其语义抽象化程度就越高。进一步从历时角度推求“一腔C”格式中中心语的演变过程,则可以佐证“腔”对于中心语的选择过程的合理性,进而证明本文所论述的临时量词“腔”范畴化过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a,an和one译成汉语时,都有“一”的意思,但它们在用法上有所不同。从词性上看,a,an是冠词中的不定冠词,one是数词或代词。其区别如下:一、a,an的作用之一是分类,即说明其后的单数名词属哪种类别;one作数词时表示数量,说明它后面的名词数量只有一个。试比较:I have a pen.我有(一支)钢笔。(重点是钢笔,而不是其它什么东西。)I have one pen.我有一支钢笔。(重点是“一支”,而不是“两支”、“三支”。)[特别提醒]正因为a,an数目概念不强,故在很多句子中,a或an可以不译出来。例如:H e is a student.他是学生。This is an orange.这是桔子。…  相似文献   

11.
针对汉语中“前”字错综复杂的使用情况,基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对汉语中其使用情况进行了分类统计,并利用认知语言学学的体验观,隐喻理论,意象图示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了汉语中“前”的认知语义。研究发现“前”主要有六个义项,都集中在空间范畴和时间范畴,其在时间域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其源域空间域,证明“前”的隐喻用法尤其是在时间域的隐喻已经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12.
one虽然很小,但使用率相当高,由one构成的词组也各有不同含义。现作以下介绍: 1.one作为数词,表示“一,一个(人或物);第一(卷、章、页等)”。例如:one half一半,one third三分之一,one apple一个苹果。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数词+名词”结构作宾语时可扮演受事、工具、施事等多种语义角色。与受事宾语相比,“数词+名词”充当典型的工具宾语时,不能添加名词作中心语构成“数量名”结构。充当工具宾语的“数词+名词”能跟动词、补语、状语等语法成分组合表达事件,其事件语义为:A运用某工具或器官发出某种动作产生作用于B的“力”,B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性质或状态变化。该结构是否表达事件,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事件的核心语义要素(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量词“团”组合关系的基础上,对量词“团”与数词、形容词及中心语的选择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量词“团”的句法语义特点.得出结论:量词“团”对中心语具有选择性,符合圆状聚集这一性质的事物,可接受量词“团”的选择;“团”主要与数词“一”和“两”搭配:受“大”、“小”、“整”三个形容词修饰。就句法成分而言,主要是与数词“一”组合成数量短语作定语、补语。  相似文献   

15.
体词谓语句的形成有重要的认知-语义动因,在区分省略的隐含的基础上,本讨论了有些学提出的“省略述语动词”的体词谓语句,证明这类体词谓语句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际上属于隐含范畴,并结合认知对这种隐含的语义基础进行了具体分析,试图更深入地认识体词谓语句。  相似文献   

16.
《双语学习》2009,(11):12-12
英语单词one非常普通,同学们掌握了它的基本用法吗?one既可以用作数词,也可以用作代词。当它作数词用时。表示“一”的意思;当它作代词用时,能代替一个人(或物),代替复数名词时还有它的复数形式(ones),词义就比较灵活了,具体应根据上下文来决定。现在,请大家再通过例子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相似文献   

17.
“春”的本义是“春季”、“春天”,在漫长的语言演变过程中,“春”的语义发生了转移,衍生出了许多其它含义,语义转移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但其内在根本原因是人类的认知思维在起作用。作为基本认知手段的隐喻和转喻是语义构建的主要手段,“春”的语义发展变化过程中,隐喻和转喻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汉语动作动词自身语义中内蕴了大量体现行为“方式”的语义特征.本文通过对单音节动作行为动词内部语义系统中“方式”特征的提取、考察和描写,结合范畴化认知,梳理词内“方式”语义范畴的层级和类别,指出“方式”特征是动作行为的一类具有区别性意义的特征域,有的已深深内化在汉语语言表达认知之中.  相似文献   

19.
“拟误”格手机短信异于其他幽默语篇的特征在于:1.必须在有限的电子空间内实现幽默;2.文本前部分为普通的情节陈诉,后半部分则“出乎意料”。其对应的心理认知机制为:信息逐句通过心智视窗接受加工处理,在心理空间内形成相关语义范畴并对下文信息产生心理期待。当实际输入的新信息所构建的不良例样在语义范畴中突显时,语篇幽默由此产生。因而,CDS信息推理和范畴例样突显的共同作用是该类语篇幽默效应实现的动因。  相似文献   

20.
近年“和”类虚词的语法化研究是个热点.文章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解释了“跟”语法化的动因:“跟”的句法条件和语义特征为其语法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但诱发“跟”发生语法化的动因是一个概念实体邻近另一个概念实体而产生的语义联想,在联想的过程中,人类的认知工具——转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