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做好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和鞭策人的工作,还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帮助人。现在的中学生,自我的独立意识逐渐确立,但情感的依赖性比较强,不少学生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与家长交流的共同语言在减少,他们渴望着自己的老师既是师长,更是朋友。期待与心目中尊敬的老师有朋友式的感情交流。初为人师者如何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到与学生心与心地交流?十几年的教学感悟和探究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找好自己的定位,即小老师,大朋友。老师再小,也是老师。我们只允许自己的年龄小,绝不允许自己…  相似文献   

2.
"沟通"浅析     
日前,在朋友家见到一对从北美回来探亲的年轻夫妇,由于职业习惯,闲聊中谈及那里的学校教育.他们说北美的老师与学生只有年龄、知识、阅历的差异,他们的相处毫无拘谨,可以挽胳膊、搭肩、击掌,像朋友.每个新学年开始,新任老师的第一堂课必是介绍自己--年龄、学历、性趣爱好、生活习惯乃至喜欢的颜色、饮食嗜好、喜欢什么样的人等等.学生亦必须同样介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可以不断地讨论教和学在方法、技巧上的经验与问题.老师讲评学生作业,指导学习方法;学生对老师的教材、教学方法也坦率地评说、提出意见与建议.老师和学生就在这一次次坦诚、宽松的沟通中增进了解、完善自己;教和学也在这一次次的研讨中得到改进和提高.年轻朋友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让我好生感慨--沟通确实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和谐与美好的法宝.  相似文献   

3.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所谓“教会学生感恩”,就是要通过经常有目的的感恩教育,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己与父母及亲人、老师、朋友,与国家、学校、班集体等周围一切与自己发生联系的事物的关系,了解和认识“帮助”的意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是怎样接受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学生也有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包括和父母、同学、老师、朋友关系紧张,自己没有知心朋友,没有可说知心话的人,内心孤独,觉得人人都在和自己作对,老师偏心,同学打击、压制、嫉妒自己等。  相似文献   

5.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构建良好关系的基础和途径。它对教师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离不开沟通。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快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  相似文献   

6.
二级传播又称把关人理论,主要阐述的是信息两级流动的问题.信息的流动往往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从现实社会直接流向被接受者.其实在传播者与受传着之间,有着一个过滤关口,这个过滤关口的作用,就是为了把不符合自身和受传者要求的信息过滤出去,留下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所以我们说受传者能接触到的信息,是被他人过滤过的非真实的信息.在教学工作中,老师就是这道过滤关口,学生就是被传者,老师如何利用好自己把关人的身份有效地传播自己所消化的知识,是学生成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金蓓蕾 《文教资料》2011,(6):138-139
什么是教育,怎样才是真正的教育?郑杰老师在《认识人,才有对人的教育》中曾给出了答案。结合教学实际,作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获得了启示:教师只有从“爱”中获得动力,爱自己、爱学生,真正地认识自己、认识学生.才能完成对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学生也有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包括和父母、同学、老师、朋友关系紧张,自己没有知心朋友,没有可说知心话的人,内心孤独,觉得人人都在和自己作对,老师偏心,同学打击、压制、嫉妒自己等。青少年儿童交往的烦恼主要来自老师或同学。如老师的批评或误解是最让孩子难受和委屈的。事实上,师生关系融洽,孩子能与老师友好相处并有效交流与沟通,对促进孩子本人的学习与成长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渴望拥有同学间的友情。高兴时有人分享自己的快乐,烦恼时有人“出谋献策”为自己解忧。老师应教育学生要明确地树立与同…  相似文献   

9.
孩子们的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他们有了苦恼的时候,他们需要朋友的关怀,需要父母、老师的引导,可是在我们调查的200余位11——12岁的学生中,只有7个人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和老师,更多的学生选择的是和朋友诉说或独自面对。让我们听听孩子们的心声。  相似文献   

10.
日前,在朋友家见到一对从北美回来探亲的年轻夫妇,由于职业习惯,闲聊中谈及那里的学校教育他们说北美的老师与学生只有年龄、知识、阅历的差异,他们的相处毫无拘谨,可以挽胳膊、搭肩、击掌,像朋友。每个新学年开始,新任老师的第一堂课必是介绍自己——年龄、学历、性趣爱好、生活习惯乃至喜欢的颜色、饮食嗜好、喜欢什么样的人等等。学生亦必须同样介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可以不断地讨论教和学在方法、技巧上的经验与问题。老师讲评学生作业,指导学习方法;学生对老师的教材、教学方法也坦率地评说、提出意见与建议。老师和学生就…  相似文献   

11.
要克服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老师就要把学生与自己视为一体,视为朋友,视为可以推心置腹的知己,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环境和氛围,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来感化他,同时对待学生要设心处地,切忌盛气凌人.  相似文献   

12.
【活动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每个人的独特性,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与他人,促进自己更好地成长。2.通过活动指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优点与不足,更好地完善自己。【活动过程】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态度教育和学习方法教育的主要力量,也是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的典范、母亲和朋友.九十年代的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见多识广,很少保守,从不迷信任何人.他们以最敏捷的观察力审视自己的老师,评价自己的班主任,又本能地依据自己审视的结果确立教师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而班主任对学生发生的教育影响则恰恰是通过这种自身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情商是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商相并列的一个概念,它的很多方面与德育相渗透。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优良,也有自己的特长,但是在公开场合很害羞,与人交往时缺乏自信;有些学生在学校里显得很孤僻,没有什么朋友;有些学生不懂得关心别人,常表现出自私自利的一面;有些学生过分自信,已经到了盲目自大的程度;更有学生因为承受不起老师的一句批评的话而自杀……以上种种现象在当今学校里非常普遍,半数以上的学生显现出或多或少的情感危机,也就是说,缺乏适当的情感智能。  相似文献   

15.
余允珠 《小学生》2006,(6):39-39
有一个宽松的家庭空间。多参与群体活动。这能让我们克服羞怯、恐惧心理,学习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用自己的眼光择友。避免爸爸妈妈替我们选择朋友。选择朋友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家长可以注意并适时给予建议,但不能野蛮干涉、阻止孩子。  相似文献   

16.
没有学生的学校老师会无所事事,同样,没有老师的学校也是名存实亡。用现代语文来说,老师和学生其实是一对"亲密朋友"。遇到一个好老师,几乎是每一个做过学生的人都会有的一个梦想。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好老师"的标准却因为学生不同而不同。"好学之徒"会默默地希望老师对自己严一点再严一点,"玩学之徒"会发狠般祈祷老师眼角的余光离自己远一点再远一点。"好学"与"玩学"之间,其实和分数高低关系不大,本质上是在期盼和寻找一种最适合、最良性的师生相处之道。就算再好的老师,也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脾气秉性的一个人,即使桃李遍天下,也不见得能和每个学生都对上眼。对上眼的学生自然不用说,对不上眼的学生,也少不了在心里记  相似文献   

17.
不少孩子和父母、同学、老师、朋友关系紧张,自己没有知心朋友,没有可说知心话的人, 内心孤独,觉得人人都在和自己作对,老师偏心,同学打击、压制、嫉妒自己等。有位高二学生,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  相似文献   

18.
怎样写老师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到了。老师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是船工,送走的是别人,守渡的是自己……每一个人的成长无不浸透着老师的心血。老师是辛苦的园丁,关心、教育学生的成长,老师的言行举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的关爱像一股暖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相似文献   

19.
转眼,我已工作9年了,在教育风格上基本已形成了定势。和同学谈话,不自觉地总以老师的身份,居高临下,为同学指出缺点和失误,或为他们指点迷津,这样的做法,我已习以为常,并且这样做才感觉到自己尽到了老师的职责。可是,事与愿违,往往学生并不领情,同时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老师作对,拒绝老师的说教,走到事物的反面。所以经过反思,我认为作为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引导学生走向成熟,走向完善,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1.要学会倾听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  相似文献   

20.
《神州学人》2014,(4):27-27
1.有些人虽没经验但讨人喜欢,有些人技术娴熟却不懂与人相处,大部分老板情愿花时间培训前者,也不愿与后者共事。 2.有激情是好事.如果太过依赖理智,而理智不断将你引向更安全的道路,激情也就消失殆尽了。 3.主动创造机会,与领域内的行家接触。无论是校友,还是朋友的朋友,或是远房亲戚,他们其实很愿意和你聊自己的经历。4.证明自己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