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学期末,班主任宋老师拿来一打学生的素质报告书,让我帮忙给几个学生写评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给自己朝夕相处的孩子们写评语,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我便一口应允下来。不曾想,提笔时才忽然发现,对自己课堂上的优等生,教师寄语一栏里洋洋洒洒满是溢美之词,对那些尚需努力的孩子,也满满的都是鼓励和期待,唯独那些在课堂上循规蹈矩、从来不惹麻烦的"中间地带"的孩子,让我陷入了无尽的纠结:说他们安静内敛?抑或夸  相似文献   

2.
孩子的话:看!我贴上老师奖给我的星星是不是更漂亮了? 教师寄语:小作者把自己得到老师奖励的表情很好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嘴巴和眼睛,还有手舞足蹈的样子,童趣十足!  相似文献   

3.
奥运小选手     
孩子的话:我梦想到北京夺奥运金牌。老师寄语:能让孩子用轻松愉快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梦想、理想、心声,我就心满意足了。  相似文献   

4.
"考核"是培智学校经常引起争议的话题.多年来业内人士一直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智障生能力有限,要谈"考",轻度的还能凑合,中度、重度生是说难、写更难;有的认为,这些孩子的情况老师都清楚,结合平时作个评价即可,何必小题大做;也有的认为,不考不行,不考学期报告书不好填,向家长不好交待;有的甚至担心学生分数低,对自己的教学质量评价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平息孩子之间的"战争"是每位幼儿老师的家常便饭.无论"战争"激烈与否,老师都要心平气和地为他们平息"战火".通常先批评理亏的孩子,再给他(她)讲道理,让他(她)认识错误,并向对方赔礼道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师还要努力培养他们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作为幼儿教师,我也一直这样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因此,到大班后期孩子之间的"战争"爆发率就很低了.可是,今年遇到像小强这样的孩子曾使我很挠头,直到那次亲眼目睹了他与冬冬之间的交锋,我及时进行了心理引导才使情况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6.
<正>因为数学,我在2010年认识了我的导师—美国特拉华大学终身教授蔡金法老师。《做探究型教师》是蔡老师赠我的第一本书。每当翻开扉页,看见他的亲笔赠言"杨老师,很高兴认识你,谢谢你的帮助,欣赏你的新意。祝福你!"他那温文尔雅、学贯中西的学者形象便出现在我的眼前。"谨将此书献给所有的一线教师和教研员!谢谢你们教我们的孩子—未来的教师、艺术家、金融家、设计师、教授、工程师、医生、企业老板……你们辛苦了!"扉页上这段如诗般的寄语,第一次读,我便感动于心,过目不忘。它时常提醒我要不断学  相似文献   

7.
<正>一次考试结束后,某小学学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老师的红包。"红包"里装的不是钱,而是老师对学生们的寄语。有的写道"愿你像颗种子,勇敢地冲破泥沙,将嫩绿的幼芽伸出地面,指向天空""聪明的人,今天做明天的事;懒惰的人,今天做昨天的事;糊涂的人,把昨天的事也推给明天。愿你做一个聪明的孩子!愿你做一个时间的主人"。每一句寄语都经过了老师的精挑细选,不仅饱含着真切的人生哲理,更蕴含着老  相似文献   

8.
责任和幸福     
案例中的小王同学是一个让家长"无奈"、让老师"头痛"的典型"差生",但老师始终没有放弃他,而是积极地与家长沟通,和孩子交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制定学习计划,最后孩子终于"脱胎换骨",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成绩.教师也在此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为人师的责任和荣耀.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之友》2013,(Z1):15-16
校访是指家长访问学校和教师。在中小学,大多数家长会利用每天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的机会,主动与班主任老师交流。通过主动校访,家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近教师,与教师商讨教育孩子的措施,有针对性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家长校访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家长接送孩子时面对面的交流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时候,正是教师与家长交流的良机。老师能把孩子当日或近几日的情况与父母进行交流,又能了解孩子在家情况。这种沟通非常有针对性,虽比不上家访了解系统深入,却以"短、平、快"为长,很有实效。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几乎每天的面对面接触需要老师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清醒的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浦东新区一小学教师发现,学生还没放学,自己上课说的话就进了家长朋友圈.“玄机”是家长给孩子戴了有远程监控功能的手表,这让教师感觉头上有把倒悬的利剑. 对此,一些家长还振振有词——只是想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老师的教学方式等,防止孩子在校被“坏老师”或“坏孩子”欺负.虽然家长有权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孩子的在校情况,但却无权监听老师的一言一行,因为老师也有自己的隐私.这种不信任、不尊重,甚至抱着敌对找茬的行为只能让老师产生抗拒心理,伤害老师的尊严,加重老师的心理负担,影响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日前在幼儿园看了两个教育活动. 其一是"角色游戏".游戏一开始,教师分配一组孩子玩"娃娃家",另一组孩子玩积木,这时一个幼儿提反对意见,说不想玩"娃娃家",要玩"理发店",老师说"现在没有理发工具,还是听老师的,去玩娃娃家吧".孩子没生气,用手做成"剪刀",用一块积木当成"电吹风",欣喜地告诉老师"理发工具有了".但老师仍命令这个幼儿去玩"娃娃家",孩子很不情愿,游戏时不遵守规则.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话:有人会吓孔雀、打它、捉它、我不准他们那么做。老师寄语:让孩子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出自己的心声,是我们老师爱做的。  相似文献   

13.
一、当音乐活动中出现幼儿"失控'时,我们要反思什么? 1.教师准确的游戏性指令语言非常重要."失控"常常是幼儿兴奋引发所至.如引导幼儿玩"薄饼"音乐游戏,教师的指导语是:"我们怎样用身体变成一个圆圆的大碗呢?"孩子马上反应: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即变成一个碗).每一个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孩子一旦手拉手扯圆,常常会出现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兴奋不已的"扯圆"现象.有经验的老师,一句"呦,快、快、快,碗破了",就把孩子引回需要的圆上.可如果老师说:"把圆拉大一点.",幼儿"哗"一下无限大;"拉小一点."又"喔"一声挤在了一块儿.为什么?原因是,前一位老师有很强的游戏意识,始终把幼儿引入情境,而后一位老师的潜意识里只想到我要这样教你.  相似文献   

14.
在课间跟年轻老师聊教学时,经常听到他们抱怨:"一、二年级学生什么也不懂,上课说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根本不听讲。"还有老师皱着眉头说:"低年级孩子一上活动课就像炸开了锅,根本不听老师指挥。"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解决青年教师遇到的这些困难,使他们能尽快完成角色转换,胜任教师工作?如何使低年级特别是新入学的孩子尽  相似文献   

15.
教师适当布置一些家庭作业无可厚非,但是一些老师留的"家庭作业"却搞得家长苦不堪言. 据一位家长介绍,今年自己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虽然老师每天留给孩子的作业不多,但留给家长的作业却不少.  相似文献   

16.
记录着学生"身体素质""思想状况"以及教师"素质评价"等内容的"素质报告书"承担着家校互通的"桥梁"功能。在具体实践中,许多报告书"自身素质不高"的现象却频频出现:评语简单、随意、缺乏个性,评价缺乏诚信和责任,不能真正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情况。  相似文献   

17.
象棋家族     
孩子的话:中国象棋真有趣,有将军、士兵、马等,真奇妙!老师寄语:象棋是中国国粹之一,让孩子认识它的历史和文化,一只小棋子,在孩子笔下,情感化得那么可爱,装饰得那么华美!  相似文献   

18.
临近学年末,班主任都忙着为学生写评语.当孩子们读着班主任为他们撰写的一条条饱含赞扬、鼓励、期盼、欣赏的评语时,他们的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灿烂的笑容.他们往往把<素质报告书>翻了一次又一次,把评语看了一遍又一遍.是什么吸引了他们?是老师写给他们的评语.是啊,每一个孩子都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老师的.他们很想知道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印象,他们太在乎老师的评价了.由此我们想到,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辛勤忙碌了一年的老师们,是不是也期望看到校领导对他们工作的评价呢?作为校长,何不尝试着给教师写写评语,交流一下对工作的看法,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呢?  相似文献   

19.
罗华 《四川教育》2003,(2):67-67
成长的过程,是探究、学习的过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往往望子成龙,急于求成.在家中,家长看到孩子做事慢了,唠叨着打断孩子,立刻包办,孩子没有机会尝试、学习;课堂上,当孩子学到"瓶颈"时,教师没给孩子独立思考、探索的机会,为完成教学任务,将知识硬灌给孩子,孩子成了"容器".试问,没有了土壤,种子如何发芽?  相似文献   

20.
"悄悄教育法"是指在尊重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教师采用悄悄的、隐蔽的方式,使用让人理性、使人冷静的话语、动作或文字等让孩子自己明白错误,自觉改正错误,而不是由教师指出错误,强令改正."悄悄教育法"照顾了孩子的接受心理,淡化了被教育者"受教育"的意识,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是严厉的责罚,而是老师真心的关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