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记、历史笔记与史料笔记,是三个不同的学术概念。“笔记”一词,最早见于南梁;“史料笔记”一词,是在近代以来的历史研究活动中出现的;而“历史笔记”一词,则见于近年一些学者的表述。不过,对这三个概念及内涵一直没有比较一致的认同。所以,对它们的科学厘定,于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笔记的文献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本教育理论刊物,也许是有几项任务的。 学术争鸣、学水评说是其中重要任务之一。 理论刊物没有学术争鸣,没有学术评说,是一本“平面性”的刊物;有学术争鸣、学术评说,则是一本“立体性”的刊物。学术论文没有学术争鸣,没有学术评说,是一篇“平面性”的论文;有学术争鸣、学术评说,则是一篇“立体性”的论文。 一篇有份量的论文,往往要就同类性质的题目,调查调查过去已发表了哪些论著,研究研究哪些观点和论术是自己同意的,哪些是不同意的,哪些是不完全同意的。对不同意的、不完全同意的进行学术争鸣、学术评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末,“现代性”问题就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核心,也成为中国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词源学上看,在5世纪末,拉丁语的“modo”(最近、刚才)演变成与“antique”(古代)对立的“modemi”(现代)一词。到了11世纪末,“mordemiras”(现代性)一词出现,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当前的历史时期或时代,它源生于“modemus”,但“现代性”概念则形成于中世纪的基督教,有“现存世界的末日”之意,预示着新的世界的来临。到了16、17世纪,伴随着“古代人与现代人”的争论,“现代性”的概念开始被广泛使用。然而,对于什么是“现代性”。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管理研究》一书的后记中,我写了这样一段话:“在学术上质疑问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发扬这个传统。由质疑到争鸣,其中不乏新思维、新观点和新见解,这有利于提高学术水平。但争鸣不是争长短、比高低,更不是相互攻击,而是提出疑问,共同切磋,服从真理。”“写争鸣文章,要有三不怕精神。(1)不怕冒风险。有极左思想的人,总是不忘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这就需要有学术勇气,敢于顶住。(2)不怕得罪人。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是一线教师眼熟、耳熟但未详的历史概念,亟待予以解答。本文拟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关于“唯物史观”的四处表述变化说起,透析其变化的哲理,检索中学课程(主要是高中语文、政治、历史课程)中与唯物史观相关的课文,打通中学“文史哲”的经脉,以求让师生就唯物史观这一概念融会贯通;并向“学术争鸣”借力,明确唯物史观确立的标志、唯物史观与当代传入的西方史观的关系、唯物史哲”的经脉,以求让师生就唯物史观这一概念融会贯通;并向“学术争鸣”借力,明确唯物史观确立的标志、唯物史观与当代传人的西方史观的关系、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等核心概念。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6.
肖宗六 《湖北教育》2003,(11):17-17
我在《教育管理研究》一书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学术上质疑问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发扬这个传统。由质疑到争鸣,其中不乏新思维、新观点和新见解,这有利于提高学术水平。但争鸣不是争长短、比高低,更不是相互攻击,而是提出疑问,共同切磋,服从真理。”“写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必须运用一些基本的概念,来构成范畴、判断、命题。如果概念不清,我们的学习和研究从一开始就会陷入混乱。遗憾的是,关于历史的许多概念,常常被人误读,例如使用频率极高的“封建”一词,便是典型。  相似文献   

8.
笔者考察了书院发展的历史和同时代学术思潮的发展历史,发现书院历次大规模的兴盛和发展期同时也是当时学术思潮涌动,学派争鸣时期。联系现代大学中学术和大学发展的关系,认为“学术是大学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9.
以实际出发开展学术争鸣廖文慧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基本方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从实际出发,在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高校思想理论战线上,开展学术争鸣,对推动我国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前,汉语“文学”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学问和学术。近代以后,西方现代文学观念进入中国,但汉语中表示此概念的“文学”一词可能并非直接来自英语,而是来自日语,准确地说,是“来自西洋,路过日本”,日语用汉字“文学”翻译英语literature,汉语由日语直接借用。但日语只是借用了古汉语“文学”一词的语言形式,其意义与该词固有含义无关,故现代汉语“文学”一词实为外来词。汉语中接近西方现代文学观念的词语是“文章”或“文”而非“文学”,因此,现代汉语“文学”一词实乃一错位译名。  相似文献   

11.
眼下,“封建”一词的使用相当普遍,然而其确切的内涵却很少有人追究。“封建”的中文原意是什么,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与西文的“封建”和“封建主义”(feudalism)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该文从学术史,特别是从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两方面,阐明西欧Feudalism是欧洲历史发展的产物,只属于欧洲;中国的先秦是封建制,唯其符合中文“封建”之本义;秦代至清代是皇权专制制度。它们本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谁也不能涵盖谁,就中西中古社会而言则属于前近代时期不同的社会形式,不应简单对译,混为一谈。循名责实清源,势必免去中西历史的双重误读,有利于学术概念的规范。  相似文献   

12.
20 0 0年 8月教育部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以下简称“新大纲”)使用了“先秦”这个历史概念。关于“先秦”一词 ,始见于《汉书·河间王献传》 :“献所得书 ,皆古文先秦旧书。”注 :“先秦犹言秦先 ,谓未焚书之前。”现今史学界使用“先秦”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先秦”概念 ,仅指春秋战国时期 ,如杜国庠的《先秦诸子思想概要》。因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 ,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从我国学术发展的角度讲 ,春秋战国无疑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时代。广义的“先秦”概念 ,是指上古至…  相似文献   

13.
“语助词”是传统的语法概念,形成于对先秦经传注释的语法研究中,并为古今学广为使用。然而,“语助词”这一提法似欠准确,其原因有二:一是“语助词”概念是传统“辞”、“语助”、“语辞”等语法概念误解的产物;二是“语助”不是词,故不能称为“语助词”,而应该将其称之为语言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语音符号。  相似文献   

14.
一、澄清核心概念,为寻求共识奠定扎实的基础 核心概念是任何一项研究的理论前提和逻辑起点。课程改革理论基础讨论中出现的一些不同看法,首先是在核心概念的理解方面存在分歧。在一定的时期内开展专题学术研讨或广泛的学术争鸣来充分反映各方面的观点,通过梳理、辨析,找到各自观点的合理性及其存在的条件,进而整体上形成可以接受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从而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0年多。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十亿多人;约占全国人口94%左右.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我国古代华夏族同许多其他少数民族逐渐同化、融合形成的,东汉时期始称汉族。本文拟就民族的形成和华夏族──汉族的历史变化做简要概述,希望得到指正。一、民族形成的概念“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以各自特点相区别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一词在我国汉语中只有近代才开始普遍使用;虽然“民”和“族”分别使用很早就有了,但没有组成“民族”一词;也没有作为…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历史剧”概念从滥觞到广泛使用,一直处于争议的漩涡,甚至到了21世纪,这个已经有了百年历史的艺术概念仍会不时引起一些讨论与争鸣。这一方面说明“历史剧”概念本身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另一方面则显示对它的认知依旧不够完整和准确。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历史剧”概念更多地存在于戏剧史与戏剧理论的研究领域,而在更广泛的戏剧创作、戏剧评论中却处于被边缘化,甚至被弃用、被解构的状态,这既是一种概念缺位,也是实体上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真出乎争     
顾颉刚在总结他与谭其骧的争论时,使用了“真出乎争”四个字。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对待争鸣的态度,也是探索和争鸣的实际意义。争鸣是一个探索真理的过程。根据“宣传有纪律,学术无禁区”的原则,争鸣应该享有充分的自由,不存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词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体”包含着“体裁”、“体制”、“风格”等多种含义。词学领域使用“体”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纷繁芜杂,这对于我们阅读词论词话有消极影响。因此,梳理“体”的内涵,有助于我们研究词论词话著作。  相似文献   

19.
“民俗”一词,在我国作为一个学术概念使用较晚,但作为道德教化使用,却是较早的。春秋时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先驱孔子在论到礼乐时就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魏晋“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在《乐论》中则说:“心气和洽,则风俗齐一。”直接用  相似文献   

20.
由于部分学者及高校师生或多或少忽略“鸣”与“知”、“鸣”与“术”、“鸣”与“德”、“鸣”与“责”的关系和界限,使学术争鸣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学术争鸣的实际价值、现实意义和教育功能。为进一步繁荣社会理论、充分发挥其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导向功能,切实保障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引导启发功能,学术争鸣中的问题极有必要引起高校的重视、反思,以达到学术争鸣的有效阈境的澄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