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启蒙文学的最后一站,它的文化审美启蒙的姿态很鲜明,其时代性及延后性影响巨大,值得重新反思研究。贾平凹作为贯穿当代文坛的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是“寻根”思潮中很复杂的一个文学现象,他与“寻根”思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阐释。贾平凹成功地避免了“寻根”文学的两大致命遗憾,在继承中国性灵文学的创作传统方面甚得神髓,真正达到了“寻根”的文学目的。这一波文学思潮给贾平凹的最大受益,则是他在创作上尝试探索出了将西方现代叙事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结合的范例,创作出了《天狗》、《黑氏》这样的佳作。而拉美文学将神秘文化与象征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启发了贾平凹将魔幻象征的艺术思维与禅宗思维契合,形成贾平凹式的神秘象征艺术。  相似文献   

2.
在属性上,文学思潮具有"史学"性质,而创作方法无疑更侧重于"理论"范畴 .前者可归入"艺术史学",后者则属于"艺术哲学".就思潮而言,无论状态描述,还是 "思潮史"的梳理,主体之于对象的关系始终是一种"历史关系".对"创作方法"的辩析 ,是文学研究中对流派、作家、作品进行研究的常规手段.文学思潮是在"文学活动"的" 历史性"和"心理性"的交叉地带扎下自己生命根须的."文学活动"的"历史性"(即语境)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审美心理趋进、变化的可能性空间,"文学活动"的"心理性"在见证社会历史的同时,也以自己的方式给予了永恒的记录.创作方法的观念与规则,只有在我们面对具体的艺术成果时才会鲜明化.创作方法归根到底只是有关作品结构与风格状态区分时的存在.创作方法观念的体系性,即生成、变化、更迭等,依托自身就可以完全被说明 .社会活动的变化并不是可以直接越过主体而在创作方法上表现出来.文学思潮的群体性质 ,使其在生成、传播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参予艺术活动个体的强大规范力量.创作方法对于文学活动主体的影响作用,无法以先置或普通覆盖的方式完成.  相似文献   

3.
黄悠纯 《湘南学院学报》2001,22(3):33-35,40
白薇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创作跨越了两个时期--五四时期和左联时期;其创作主题,也随其人生经历和时代潮流的变化而变化,由抒写爱情转变为对革命对政治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安妮宝贝作为当红女作家,其前期作品坚持黑色主题,"辞藻阴郁艳丽,行文飘忽诡异",充满小资式的自恋阴郁、颓废唯美的末世情绪,被人称之为"盛开在网络上绮丽诡异的伤花".而后期作品<莲花>中,一改过去的阴暗晦涩,风格如作品所隐喻的"超脱莲花"的盛开,空灵清新、笃定明朗.  相似文献   

5.
唐传奇《柳毅传》中的主人公柳毅勇敢刚毅,堪称儒家理想君子的代表。但元杂剧《柳毅传书》中的柳毅在剧中仅充当“冲末”,成为衬托龙女形象的配角,并且其“义行”减弱了,世俗化倾向更为明显。柳毅形象的嬗变迎合了观众的审关心理及元杂剧“女性视角”的叙写模式,与小说和戏曲两种不同文学样式的表达需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论中华"龙文化"精神崇拜范式的生命嬗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文明演进史中所描摹的龙的形象切实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约到繁冗、由质朴到华丽、由简陋到充实的生命过程.因此,中华龙文化所注重传递的是一种造福人类、认祖归宗、团结凝聚、豪迈行进、天人和谐的精神特质.可以说,华夏龙文化精神温雅畅融、亘古悠远、醇厚恬适、愉悦性灵并始终蕴藉着意味隽永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的受众观有一个嬗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四个阶段:马修·阿诺德以及利雏斯主义者的文化精英主义受众观,法兰克福批判理论的单向度受众观,以斯图亚特·霍尔为代表的多元性受众观,约翰·费斯克以及德塞图等的抵抗性受众观。受众从庸众到游击战士的发展表明受众在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显露出大众文化的性质、功能的改变,对于受众观的嬗变过程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这点。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期。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的现状入手,着眼当前和今后,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在主体上应体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在目标上应倡导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在判断上应坚持社会道义与个人功利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从语言学与诗学的角度分析了世俗诗歌语言的构成特征,指出由于对语言的诗歌功能与表现功能的拒绝,使得世俗诗歌所再现的世俗经验失去向诗性经验转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在欧美和日本列强坚船利炮的欺凌下,士人运用传统"体""用"概念,所提出来的一种试图整合中学和西学矛盾关系的框架和构想。从较早提出这一说法的孙家鼐,到张之洞,再到民国时期的陈寅恪,他们的中体西用观在具体的内涵和倾向上,不尽相同。通过梳理和分析三者的中体西用观的内涵,总体呈现出去政治化和学术化渐浓的嬗变趋势。同时,这种梳理也有助于更加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三位历史人物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在历代对<关雎>篇的解读中,可以发现<诗经>的阐释和接受有着较明晰的发展过程.其阐释过程经历着由世俗化到经典化再到世俗化,这个过程不过是脱去儒教政治道德教化的重重外衣,重新找回自身本来面目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文学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到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对于传统的人性观念、人的生存价值的怀疑,这种对于"人"的重新认识对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写实小说、王朔现象、《废都》现象的内在实质都在于放弃了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突出了人的生存本身的意义,这种强调生存本身的意义的态度在沉溺于人的感性生命之中的"身体写作"中得到了同样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文学中"女扮男装"母题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学中出现了众多描写女子借助易装或沙场建功立业,或科场一举夺魁,或勇敢突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而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作品,从中可以梳理出中国文学"女扮男装"母题的嬗变流程,并探寻其所揭示的反封建主题的演变与时代变迁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刘晖 《高教探索》2006,(3):29-32
本文主要探讨了作为相对独立的、自变量的大学文化的历史嬗变和外在功能。大学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与社会主流文化总是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张力,时而贴近社会、引领文化,时而超然物外、特立独行。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大学文化日渐走入社会中心,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整合功能日益凸显。另一方面,作为非独立的、因变量的大学文化又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作用下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16.
"秦岭"在中国地理和文化上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作为一条文化带.民俗文化在其沃壤中孕育、丰富和发展.但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不同文化体的影响,"秦岭"民俗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贾平凹<高老庄>正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面对"文化压力"做出了沉吟与反恩.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的角度看,现代设计观孕育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成长于二战后的欧洲。20世纪中期受到反主流设计思想的修正,形成多元的现代设计观。现代设计无论对功能的强调还是对形式的关注,其终极目标始终是以人为本的,只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8.
显示了重庆当代作家个人实力的莫怀戚中篇小说,通过对都市男女感情生活的小说叙事,呈现出从都市言情到都市情色这样的叙事嬗变,并且在故事讲述之中出现了三男追一女到三女困一男的讲述模式转换,从而建构了一与多男女配队这一个人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19.
浅谈我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中国、美国、俄罗斯三国近三届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数进行了研究。提出我国不能成为体育强国的论点。并对如何完成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嬗变做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殖民时代的开启,黑人被迫离开非洲大陆,走向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碰撞,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基督教,作为支撑西方文明的支柱之一,毫无疑问在黑人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上帝作为基督教的代表,更是无处不在.这种影响也体现在文学上.本文拟以<他们眼望上苍>和<紫色>为代表作品,分析上帝在黑人中的影响以及其形象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