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前哨》2005,(10):108-108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近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对《民主与法制时报》刊登《上海街头日本职员暴打陪酒女郎》一文严重失实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报社表示,愿意接受新闻出版局的处理决定,并将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对相关责任人将予以严肃处理;并在该报刊登致歉文章。  相似文献   

2.
瞿加均 《军事记者》2008,(11):68-68
2005年春天,《军事记者》作为教材寄到我这个函授学员手中。这本集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一体的刊物给了我太多启发。第一次阅读就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一篇篇既富哲理又有指导性的论文为我打开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精益求精着力创新《中国记者》今年首期终于看到了,令人喜悦。当前正值春耕大忙季节,祝贵刊从播下第一颗种子起,月月期期,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活力永驻。现就第一期粗读后,有点滴建议写上。一是每期辟有20多个栏目,很有必要,使《中国记者》能富有多层次的读者,亦为非同行的读者阅读后增长见识。愿在众多栏目中,每期着力办好三至五个栏目,使其  相似文献   

4.
2012年初,我收到了版权经纪谭光磊老师的一封邮件,他向我推荐的正是休·豪伊的《羊毛战记》。当时这个文本没有任何纸质版图书,完全是作者休·豪伊通过网络自助出版的。起初,《羊毛战记》只是一个中短篇小说,而作品未能得到出版商的青睐,遭到了传统出版界的拒绝。于是豪伊就转向自助出版。2011年7月,他将把这个故事贴在美国亚马逊上,售价仅0.99美元。三个月内,故事售出了1000份。最早的这一批读者读完之后,直呼过瘾,好看!这更坚定了休·豪伊的信  相似文献   

5.
我同《中国记者》这位老师相识,还是在她创刊之初。1986年底,当我从《新闻业务》上看到次年三刊合一的《中国记者》创刊的消息,立即对她的内容介绍产生了兴趣,当即决定自费订阅,把这位不见面的“家庭教师”请进门。 《中国记者》就这样闯入了我的生活。她品位高,质量好,内容丰富且又图文并茂,深深地抓住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连我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也受到感染。她和我“约法三章”,每期的《中国记者》一到,必须拿回家让她先睹为快。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宝贝般珍藏的几本《中国记者》竟不翼而飞了,火冒三丈叫来女儿:“你说说,我那些书都哪去了?”她也不示弱:“不就是几本书嘛,还值得你发火,你看完了,借给我的同学看看还不行?”啊,原来如此!没想到《中国记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把孩子们也抓住了!我真为她高兴,提笔写成一篇文章:《愿<中国记者>培育出一代又一  相似文献   

6.
7.
全国性大选是一件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关于大选的报道是重要的政局报道。一般的大选报道是把参选情况、选举结果等写出来就可以了。但《你能如此吗?》这篇关于马来西亚大选的报道不仅写出了“怎么样”,而且回答了“为什么”,把政局稳定与经济发展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你能如此吗?》写了马哈蒂尔对大选的重视和他领导的国民阵线在大选中“获得了马来西亚38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绝对性胜利”,写了马哈蒂尔与“新闻界、  相似文献   

8.
<正>韬奋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七十年了。斗转星移,这七十年里,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飞速的、巨大的变化,并且正在以更快的步伐向前发展。身处经济全球化、生活数字化时代的我们,离韬奋的时代是越来越远了。然而,我此时重读韬奋的著作,却完全无过时之感。韬奋的出版思想原来是如此超越于时代的。并且,韬奋的主张虽是针对出版事业而发,但其中很多思想也可类推于大众学习、生活、工作的许多方面,即韬奋的出版思想也  相似文献   

9.
10.
发表在下面的《当死亡向我袭来的时候》一文原载1982年9月19日《纽约时报杂志》,曾获1983年普利策新闻专稿奖。在这篇专稿中,作者南·罗伯逊只是忠实、朴素地介绍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这就是西方新闻学者所说的“个人经历报道”。“个人经历报道”并不始于今天。英国一代名相邱吉尔青年时代当记者时,就报道过他自己的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见《西方新闻作品》一书中介绍的《我身体虚弱,但我却自由了》一文)。这里说一说为什么允许“记者写自己”。其实,道理不难明白:公众心目中的新闻,同新闻工作者理解的新闻并不完全一致。对于一般读者(听、观众)说来,记者笔下的任何足以引起他们兴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与社会》杂志的言论栏目“想说就说”颇具特色,该栏目中的不少言论犀利、透彻,读之令人耳目一新,有酣畅淋漓之感。 “为民主与法制鼓与呼”为该栏目的宗旨。揣摩该栏目的风格,笔者以为有这样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俞可平的第一本访谈录《民主是个好东西》在2006年10月出版后,引发了国内知识界对民主问题的大讨论。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中,俞可平又陆续就中国的民主法治、政治改革、政府创新、公民社会和发展模式等问题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便有了现在的第二本访谈录。作者在书中表达了以下几点看法。关于民主与法治。从根本上说,民主与法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互为条件,不可分离,它们共同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民主的根本意义是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宪法和法律对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上民主。因此,法治的真谛在于民主。说有民主就无法治,要法治就不能要民主,这是  相似文献   

13.
戴林 《新闻窗》2006,(3):66-66
与王胜旺共事近五年,知道他来自芙蓉国。读了他的《贵州缘》.原来他是湖南人。  相似文献   

14.
姚文华同志的这本专著,在书肆上还是仅见的。他系统地全面地论述了提高记者素质的重要意义;记者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在不同岗位上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素质培养与提高等方面的问题。这本书总结了中外许多名记者成长的经验,考虑到新时期的新要求,思想性、可读性、实用性均强,有其广泛的读者基础。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如果《大学》真  相似文献   

15.
问:“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引起很大反响,作为组织者之一,你认为这次活动之所以成功,有哪几条原因? 答:我认为有四条原因:一是质量这个问题抓得比较准。它既是群众关心的热点,又是领导考虑的热点,还是实际工作的热点,这样“三重合”的热点,自然会引起大的反响。二是采取了联合的方法。新闻界的联合,新闻界和主管部门、社会团体的联合,优势互补,力量就大了。三是这次活动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和各部门、各地方领导的支持。四是广大消费者的积极参与。这次活动之所以能成功,新闻界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应该说这是各方面努力和支持的结  相似文献   

16.
于东河 《青年记者》2007,(13):22-23
六月廿日上午,两个电话,一个主题。一个是大众报业集团老干部工作部负责人吕亚利同志打来的;另一个是《青年记者》主编荆成同志打来的。他们都是约我写一篇纪念《青年记者》杂志创刊65周年的文章。热诚相约,使我不得不接受这个荣光的任务。放下电话,进入主题,正在胶东半岛漫游的我,还真有点作难了:没有资料可查,交稿时间要求很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7.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于3月1日开始实施,就《条例》的有关立法背景情况,国务院法制办教科文卫司的有关负责人(文中简称有关负责人)回答了本刊提问。  相似文献   

18.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汽车大量进入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广播的大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广播出现了移动收听的新形态。那么,如何在新形势下,使广播事业更上一层楼,这就要求我们广播人要认真思考,进一步挖掘广播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因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需要,我在近期内认真地看了姚文华同志的新著《记者素质与成名》(下面简称“姚著”),从中得到不少启示。提高记者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我国新闻队伍的基本建设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姚著提出的记者的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不同岗位要求的不同素质共有二十八条。老新闻工作者、著名教授何微同志在为姚著所作的序言中对这二十八条素质作了高度的概括:“记者的素质是指:记者的政治思想水平、专业知识能力、道德品质、工作作风在采访,写作和编辑过程中合乎标准的综合体现。”显  相似文献   

20.
你,带着编的心血.读的期待。迈着轻盈的步伐,从遥远的异地而来,轻轻地从我身旁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