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薛晓 《文学教育(上)》2014,(14):104-105
海明威著名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典型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笔者认为海明威向世人传达的并不是虚无主题,而是一种“桑地亚哥”式的硬汉精神.文章主要从老人自身的举止的描述和两位侍者言行的反衬中去探索老人形象,挖掘深藏在表面虚无之下的硬汉精神主题.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著名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典型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笔者认为海明威向世人传达的并不是虚无主题,而是一种"桑地亚哥"式的硬汉精神。文章主要从老人自身的举止的描述和两位侍者言行的反衬中去探索老人形象,挖掘深藏在表面虚无之下的硬汉精神主题。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全篇短小精炼,叙事方式极简,而文中表达的思想非常令人玩味,在此对其中频繁出现的死亡与虚无意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海明威最成功的短篇小说之一。它情节简洁干净却不乏深度,发人深省,历来是评论家和文学爱好者讨论的热点。该篇的虚无主题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深切关怀。本文将从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出发,探讨它对生活在荒原之上的现代人的启迪,思考面对终极的虚无我们所应抱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尽管情节简单,但美学意义深刻。它以小见大,用简洁的词语和简短的对话,描绘出生活在虚无中的现代人的孤寂无助,使读者在细读之后,在悲凉的情绪体验中不断反思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从而体会作者的创作初衷,领略作品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6.
童心丹 《考试周刊》2014,(53):19-20
海明威在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用短短一千多字,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空虚寂寞与信仰缺失的世界。本文通过分析海明威这篇小说中的整体文风、叙事视角、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等文体特征,使读者在欣赏海明威特有的文体风格和高超的文体技巧的同时,了解海明威悲观虚无又充满生存信念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也可运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中。本文依据图形—背景理论从意向突显和主题信息突显两方面入手,解读海明威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叙事方法和主题思想,以期更深刻地挖掘其内在的认知理据并阐述作者写作该小说的主题意义:一切皆虚无,生活、甚至人的生命都虚无缥缈、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探讨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三个人物来探索海明威心目中的"硬汉形象"和"硬汉精神",同时进一步揭示小说的主题:在这个充满虚无和孤独的世界,人类需要光明和秩序来维持尊严,以获得直面生活的勇气,战胜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9.
成长·变化     
一轮明月挂于树梢之上硕大、明亮、空灵皎洁的光让万物虚无、飘渺满天的星辰散布开来虚弱的亮着一闪、一闪似乎成长峨请不要让我做那月亮我就要化为一颖星因为它确实比月亮更大成长·变化@陈菁逸!江苏金坛~~  相似文献   

10.
论鲁迅《野草·希望》的思想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散文诗《野草.希望》的思想倾向性,是鲁迅研究界长期争议不休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人认为,《希望》中“虚无”的暗影遮住了希望。其实,如果看到诗人对虚无感的自觉抗拒,以及“我”这个艺术形象审美光辉对虚无感的客观抗拒,就会发现,《野草.希望》中“虚无”的暗影并没有遮住“希望”。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作品,以女性孤独无力的生存状态,弥漫濡染到生命底蕴深处的荒凉的家园幻梦和浓厚的悲剧意识。张爱玲的小说注重对女性的刻画描写,笔触直透人性深处,她笔下的女性往往是因特定的生存环境,在心理和生理的交困中挣扎、堕落,最终成为一个个悲剧的载体。张爱玲以苍凉的个人生命体验不露声色地讲述普通人的故事,籍以展示她充满孤独感、悲剧感的人生经历。本文通过对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的分析,及对其生活经历的分析,试图解读张爱玲生命中的这一内容。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塑造了一批富有孤独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鲁迅自我的孤独。《故事新编》表现了创世者、救难者和复仇者的孤独,从而表现了鲁迅心境上的孤独、小说人物形象对鲁迅孤独的折射以及鲁迅自身对孤独的摆脱等一系列创作主体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外来务工者及其子女为例,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初中生孤独感的关系。方法:以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青少年孤独感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74名初中生,采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孤独感总均分为2分;(2)初中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孤独感体验没有显著差异;(3)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过度保护因子这三个因素与外来务工者子女孤独感呈显著的负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这三个因子不仅进入了方程,且影响显著,因此能很好地预测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孤独感。结论: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孤独感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孤独情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永恒主题。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岳阳楼》和柳宗元的《江雪》代表着三种典型的孤独情感体验类型。三种情感体验在外在形态上各不相同,陈子昂展现一种英雄式孤独,杜甫流露出流浪者思家忧国之孤独,而柳宗元显示出隐者清高避世之孤独。不同孤独的外在形态下深藏着三类文人在困境中不屈的救世济民之理想,他们的孤独感由此而升华让后人感动、景仰。  相似文献   

15.
《花间集》作为唐五代时期的流行歌曲总集,其中的词作与当代流行歌曲有许多相通之处,但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二者之间亦存在较大差别。从题材上看,二者主要表现了对生命孤独的体验,但在当代流行歌曲中,游戏爱情的孤独感得到了更为强烈的凸显。从性别视角看,花间词主要是男性的代言拟情之作,而当代流行歌曲抒情主人公的性别则有模糊化的倾向,同时当代男性的"雌化"倾向更为明显。从情感内涵看,若说花间词表现的是古代文人的"失志"之恸,当代流行歌曲展现的则是今人的"失恋"之悲。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试图从鲁迅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和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阐释他的寂寞。生活经历的切肤之痛,对鲁迅的影响不可小视;在心理上,孤独已成为鲁迅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对鲁迅来说,寂寞不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个先觉者对黑暗现实的忧心仲仲。鲁迅是孤独的巨人,巨人是他的本质,孤独是他的气质。  相似文献   

17.
Anna Kirova 《Interchange》2004,35(2):243-268
In spite of the growing body of research on lonelin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enomena of loneliness and boredom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addressed, especially in respect to children. The question, “How does the child’s experience of boredom stand phenomenologically in relation to the experience of loneliness?” is explored from a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literature regarding the phenomenology of both loneliness and boredom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ckground to the study.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experiential accounts of loneliness and boredom are collected through research conversations. An origin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ard game is devised and used to initiate these conversations. The themes of loneliness and boredom emerged in a process of phenomenological reflection based on the participants’ lived experiences,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experiential accounts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two phenomena are derived from the exploration of these themes. Both boredom and loneliness are viewed as important pedagogical ingredient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ld’s inner self.  相似文献   

18.
We examined the mediating roles of gratitude and children suppor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tisfaction with adult children’s achievements, and depression/loneliness in a sample of 465 community elders of Ekiti State, Nigeria. The sample includes 294 women and 171 men with mean age 74.18 (SD = 9.42) selected by means of multistage sampling method.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Results suggested that satisfaction with adult children’s achievements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However, these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to be successively mediated by children’s support and gratitude. Specifically, gratitude fu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tisfaction with adult children’s achievements and loneliness while children’s support was a partial mediator. Also, gratitude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tisfaction with adult children’s achievements and depression while children’s support did not. The fit indices for the mediation model achieved the acceptable cuff-off for model fitness, CFI = .95, RMSEA = .042, 90% CI = (.033, .05, SRMR = .05, with 46% and 28% variance in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respectively. In the management of geriatric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may assess satisfaction with adult children’s achievements and utilize gratitude interventions for a happy and successful aging.  相似文献   

19.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被尊称为“美国的莎士比亚”.《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品.小说中的孤独主题主要体现着四位主人公身上:海斯特在生活中没有同伴,无人帮忙解决问题的孤独;受人敬仰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不敢承认犯错而独自忍受心理惩罚;复仇者齐灵沃斯的孤独以及珍珠在成长中没有伙伴、没有父爱的孤独.这些孤独因素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人性扭曲.此外,霍桑本人的经历也是小说充满孤独主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的加剧,现代人越来越注重一个问题,那就是“休闲”,如何去休闲?方式可能是多样的,从东晋隐逸诗人陶渊明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独特的休闲方式,那就是“独处”,独处与孤独不同,独处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生活方式,而孤独则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心理体验。独处可能会有孤独感,但在陶渊明身上,我们看到更多的则是享受闲暇。独处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其内在特质在于独处更容易获得自由与自然,这也是休闲的要求。当然独处不是自闭,陶渊明的独处还提醒我们学会自娱与自我追问,在哲学和精神层次上,休闲与独处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