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聚元 《学语文》2005,(4):48-48,47
在人们心目中,尤其在古人心目中,方位词从来就不仅仅是空问概念,而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东”“西”“南”“北”“中”无不如此。本文说的是“南”与“北”。  相似文献   

2.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的"三"是什么意思学术界意见不一。本文对《论语》中"三"的用例进行穷尽式统计、分析,确定"三省"的"三"是实指的用法;通过比较《论语》中与"三省"相同结构的"三+V"用例,并根据上古汉语语法特点证明"三省"的"三"是三次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说“北”     
清朝有个作官的人叫刚毅,不学无术常闹笑话。一次,他读了川军呈送给皇上的军事奏折,说:“逐北,这一定是错了,送给皇上看,不是犯上么?”有人告诉他:“逐北,是追赶逃兵的意思。”刚毅一听更怒了:“逐北就是追赶逃兵的意思?这就更不通了,难道那  相似文献   

4.
传统《诗经》分类,二“南”归入“国风”。宋人疑经,以为孔子时代无“国风”之名,只有乐名“南”、“雅”、“颂”;于是倡“南”独立于“风”外之说,自宋至今未有定论。本文辨说“南”与“风”为同音假借,“南”就是“风”,记乐时代用“南”,说诗时代用“风”。在诗教传承中“南”演化为“风”,在音乐传承中“南”又派生出“乱”、“盐”、“艳”等音乐名词。  相似文献   

5.
胡图做官时,不读书,没文化,却总是想表现自己的学问,结果常常闹笑话。有一天,前线送来一份军事报告,上面说他们打了胜仗,请求奖励。胡图看后,拍着桌子,说:哼,还想奖励呀!我要报告皇上,请皇上撤(chè)他们的职。  相似文献   

6.
李霞 《初中生》2011,(4):14-15
胡乔木,1912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原名胡鼎新,笔名乔木。胡乔木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文学修养,以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辞为毛泽东所重视。  相似文献   

7.
刘殿学 《初中生》2011,(2):14-15
胡乔木,1912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原名胡鼎新,笔名乔木。胡乔木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文学修养,以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辞为毛泽东所重视。  相似文献   

8.
苏轼《石钟山记》中“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的“南声”、“北音”,几十年来一般通行两种说法。其一,认为是敲敲这块石头的南端,发出了函胡的声音;敲敲这块石头的北端,发出了清越的声音。其二,认为前面已经交待了“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则应该解释为敲敲南面的石头,发出函胡的声音;敲敲北面的石头,发现清越的声音;因为是“双石”,故可理解为一块在南面,一块在北面。这两种说法,都值得商  相似文献   

9.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天”正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人们为了经济利益、为了轻松、为了愉悦。都在恶搞、在戏说、在演绎。于是乎,我们的经典文化被改得乱七八糟、面目全非。作者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给予了较为理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说“绝杀”     
赵立伟 《现代语文》2010,(4):139-140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11.
在"东西南北"这一方位词中,你有没有发现人们更喜欢使用"南北"呢?古代帝王的宫殿是坐北朝南的。这是因为在地球的运转中,阳光照射南北面的时间最长,皇帝自然会选择最舒适的方位居住。  相似文献   

12.
《晏子春秋》中有处广为传诵的名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大意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才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则变成枳树。按古人的意思,橘和枳是同一种植物,它们之所以结出的果实不一样,口感迥异,就在于分别处于南北不同的自然环境。事实上,橘和枳虽然都属芸香科,但橘属于柑橘属,枳属于枳属,两者并非一类。橘即使生于淮北,也不会变成枳。再有,枳的生长环境也并不局限于北方,而是在中国南北都广泛分布,它是一种既喜欢温暖环境又可耐寒的植物。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南方称"鹞",北方称"鸢"。"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继《春秋》之后又一部翔实生动的编年史是《左氏春秋》,但长期以来人们把它视为解释《春秋》的"传",并改称为《左传》。然而,从作者编写意图、编写体例及内容上看,《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著,标志着先秦编年史体的成熟。  相似文献   

15.
正"南橘北枳"这一成语,出自《晏子春秋》中的《晏子使楚》,其中这样写道:"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中的故事相传是这样的:齐国公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听说那个能说会道的晏子要来,便想  相似文献   

16.
李秀林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3):16-16,37
“狗”一词在普通话中是一个名词,有其实际的意义和用法,而在陕北、内蒙古中西部、晋北一带的部分方言中,除了具有普通话中的意义用法之外,还有其特殊的意义用法。本文就从“狗”一词的共同语用法谈起,进而谈到部分方言区的特殊用法,以见方言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数词在《论语》中的用例较多,它们意义各异,用法有别。本文从表示虚指、表示实指及其它用法三个方面分析了数词的意义和用法,从而为我们更好地阅读《论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李博泓 《考试周刊》2011,(38):27-28
数词"三"在古汉语语法中较为特殊,有虚指和实指两种功能。本文以国学经典《论语》为研究对象,探究数词"三"在文句中实指的指向规律。经过对全文本进行分析,数词"三"出现56次,25个有具体指向内容,其余作虚指用,表示"多数"。掌握数词"三"实指功能的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论语》文意,帮助教师教学。  相似文献   

19.
[献课]应题只是测评的一种方式。作文教学不可以成为一条所谓方法生产的流水线,输入文学就可以生产出作文产品。作文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唤醒孩子们的心,帮助他们逐步成就这样一种能力:对于某一主题能够自我苏醒,真实书写自我思考,这是一种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能力。事实上  相似文献   

20.
“什么”和“what”在汉语和英语中是最基本的疑问词,它们的用法十分灵活。一直以来,对“什么”非疑问用法的归类并不统一,对“what”的指代作用也未有研究。文章将从“什么”和“what”所指代的对象出发,将其有指用法进一步分类描述:任指、某指、特指和类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