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一、提问要难易适中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课堂提问:或是太深奥,即所问太难、问题过大;或是问题过于简单,即所问一目了然。这样的提问,要么让学生无法回答,要么使学生不假思索,调动不起学生的思维,无法让学生产生兴趣。有的教师认为,只有用较深较难的提问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殊不知这样的提问反而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教师的所问不给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那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因此,在语文课堂提问中,应该提问一些难易适中的,让学生有所思考而能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重引导在长期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受大纲和考试范围的影响,忽视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有问题时怕问不好导致同学笑话、教师责怪而不敢问;或是受所掌握的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缺乏正确的提问方法而不善问。所以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亲切的微笑欢迎每一个提问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提问。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创建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有问;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有感而  相似文献   

3.
盛芸 《考试周刊》2013,(16):109-110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什么学生碰到问题不是求教于老师而是通过网络找答案呢?在课堂上学生敢提问吗?还是根本没这个能力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ask andanswer的操练或是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老师们有没有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提问?如何培养、加强学生的提问意识?如何让学生敢问、想问、能问、善问?作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提问缺乏设计,随意性大,或是时机把握不当,造成满堂问的现象。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问在激发学生兴趣处  相似文献   

5.
岳小飞 《小学生》2013,(5):65-65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再平常不过的一个教学方式,但是在聋校语文课堂中提问却成了一个难题。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要么老师自言自语;要么一个问题问下去,犹如爆竹进了水——声不响,学生答不出来,或是学生答得文不对题。学生主动答题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了畏难情绪,上课时就怕提问到自己。如此状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能了解多少,课堂教学效率能提高多少,实在是让人担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一是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老师讲得多,学生问得少;二是受  相似文献   

6.
在以往教学中,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重师问轻生问;重问的答案,轻问的过程;重问的内容,轻问的方法;重问的形式,轻问的实质。这样好多语文课堂陷入了“满堂问”的误区。有的问题太多,涉及面太广、太笼统,提问目的不明确;有的提问缺乏变化,形式太单调;还有的提问过于宽泛或者过于单调,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生问”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技能和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敢疑敢问,标新立异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习惯,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为实现有效提问,教师需要进行问题设计,同时在课堂提问中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注意选择适当的提问方式和时机。为实现有效提问,教师需要多方设计并引导学生互答,并创设生问的空间,鼓励学生展开个性的思维,开创新时期学习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陈华忠 《学子》2012,(11):30-3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时下,在课堂教学中,常出现教师提问缺乏设计,随意性大,或是时...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阐述了学生提问意识培养的缘由及策略。结合高中数学学习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营造平等对话的提问氛围,鼓励其“敢问”;创设多方适宜的提问情境,策动其“想问”;增加多样交流的提问途径,促成其“要问”;指导改进学生的提问方法,引导其“善问”。提问意识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堂的提问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课堂的提问适当,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该节课堂的知识。提问要做到"细,准,精,巧",设计的问题要准确,让学生懂得问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把问题问到关键知识点上,让学生更加关注关键知识点的学习;提问要简要,拒绝复杂的陈述,把问题简单地表述;把问题问得巧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趣味。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课堂上能够更容易引导学生,提高课堂的效率,从而实现优质的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敢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想问;给予学生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能问;通过为学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路径,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对提问方法进行反思,善于提问。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提问很重要。提问什么,怎样问,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还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对教材的处理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语文教学提问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要目的明确。提一个问题,目的是什么?是为理解一个词语、一个长句,还是为分析课文内容,揭示文章中心服务?是帮助学生获得某种知识或是作采种铺垫?是为了训练某种能力或是进行桌种思想教育?等等。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目的必  相似文献   

12.
要使学生敢问,教师要做到三点:给学生提问的时间,相信学生有提问的能力;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别怕影响考试成绩;给学生提问的自由,别担心驾驭不了课堂。帮助学生从“不会问”到“会问”,教师要从三方面入手:提出预习建议,帮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分享思考过程,给学生思考方法的示范;适时、恰当、得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3.
要使学生敢问,教师要做到三点:给学生提问的时间,相信学生有提问的能力;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别怕影响考试成绩;给学生提问的自由,别担心驾驭不了课堂。帮助学生从"不会问"到"会问",教师要从三方面入手:提出预习建议,帮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分享思考过程,给学生思考方法的示范;适时、恰当、得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在语文课堂上,适时适度、富有技巧的提问,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学习意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部分教师不注意提问的艺术,致使课堂设疑提问的效果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习惯性地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过于简单,或是本身带有暗示性,没有思考价值。如有的教师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还有的教师习惯于  相似文献   

15.
过去的语文课堂满堂灌受到批判,现在的语文课堂满堂问也应该批判。问不一定就是启发式教学。一节课无休止地问,连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都没有,给学生阅读品味文章的时间也没有,那还叫什么语文课?语文课堂的提问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肤浅性提问,看似场面热闹,老师一问学生齐声回答,表面学生全会,实则没学什么,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质难性提问,问题高深莫测,显示老师水平高,学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模糊性提问,问题模棱两可,学生云里雾里,一  相似文献   

16.
学生提问的现状是:不敢问、不想问、不会问,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课堂预设不允许、班级提问氛围差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正确评价学生的提问。  相似文献   

17.
在阅读教学中,可针对教学重难点,迂回突破,旁敲侧击,变“直问”为“曲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问难,变教师“提问”为学生“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变换提问角度,转换提问内容,变教师“要问”为“不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8.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同样必须从问题开始,要明确提问的必要性,使学生感到要问;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营造敢问的氛围;明白提问的入口,教会学生会“问”;教给学生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学生有效提问是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的最有效抓手,要实现学生的有效提问,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教会学生有效提问方法,最终实现学生敢问、会问、乐于问。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提出:"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由此可见,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音乐课堂上的有效提问,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同一问题,这样问,学生不知所措,那样问,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十余年的课堂观察,我发现音乐课堂上的教师提问,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