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声声乐艺术在中国音乐艺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中国美声声乐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外来文化,在学习美声声乐艺术时,不仅要掌握声乐技巧,还要学习与之相关的非声乐技巧。美声教学中的非声乐技术主要表现在语言和舞台感染力两个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加强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的作用,深入探讨作品的歌词形式与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在美声教学中培养学生非声乐技术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成功演绎美声作品。  相似文献   

2.
声乐是一种通过人声演唱进行艺术表现的音乐形式,它以声带器官为主,并通过对鼻腔、舌头以及口腔等的调控、配合,使其作用于气息,最终有节奏的发出悦耳的声音,给人带来听觉和心理层面的艺术审美享受。但声乐表演并不仅仅关乎于发声,同时更关乎于情感的表达,声乐演唱者唯有能够通过对情感的合理调控,才能更为准确传达音乐的思想、内涵,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和表演效果,使欣赏者全身心沉浸在音乐艺术当中,因此在高校的声乐表演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情感调控能力的培养。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教学工作经验,主要分析了高校声乐表演教学中情感调控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对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声乐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声乐演唱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其主要是以人声为乐器通过音乐和语言相结合诉说情感,并使人们获得美的感受的艺术表现。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想象和情感表现是演唱成功、使声乐演唱具有艺术魅力的重要的条件,所以在声乐演唱中情感的表现和审美想象的运用对歌曲的创作内涵和艺术魅力的展现具有重的意义。下面本文重点进行分析情感表现和审美想象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音乐情感内涵,如声音、情感与声乐艺术有着特别的亲和力,在声乐教学中,给学生设定一个有感而发的歌唱氛围,通过教师引导和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训练学生寓情于声,以情带乐。探索一条使声乐专业学生取得理想专业成就的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5.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的特点是通过美妙的声音和清晰的语言表达歌唱者的真情实感。确实,一首歌曲唱得好坏,除了声音条件和演唱方法外,主要的是音乐表现。实践证明,只有技术掌握得好,再加上良好的音乐表现,才能感动观众,打动评委。因此,我们平时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在声乐的艺术创造上,把声乐技巧与音乐表现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紧扣强化中师生声乐演唱情感表现力的主要目的,分析情感表现力缺乏的产生原因,研究如何在声乐教学中训练歌唱技巧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力,使演唱声情并茂。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情感都是音乐这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作为音乐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并通过情感的推动促使学生逐渐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声乐的学习效率。严格来讲,声乐教学亦可视之为情感的传达过程,既然是情感的传达过程,那么在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中,情感必将贯穿其中,因而情感亦可谓是声乐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声乐教学是一门融技术性、艺术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学问。它是传授和训练学生掌握各种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作能力的过程。它通过人的歌喉把音乐、文学、语言巧妙得组合起来。发展声乐艺术,提高声乐教学水平,是我们声乐教学工作者一个首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声乐艺术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形式,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声乐艺术,都是建立在本国和本民族语言基础上的。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的,语言直接准确地传递着情感和思想感受。语言是声乐的精神部分,声音则是表达语言的手段,而艺术化的美丽的声音本身也包含了很高的文化意识。通过音乐和语言的结合,能够将声乐艺术语言准确运用到演唱中并和情感完美结合就是完美的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9.
声乐艺术表演中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情感要通过艺术实践去体验,歌唱者通过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将作曲家的情感进行诠释,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探求更多的情感的客观因素。联觉对应关系规律的研究为情感转换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让声乐演唱中的技术与音乐相互渗透。情感表达需要歌者自身去创造,用真正的"音乐语言"去探寻情感,让声乐作品的在演唱的过程中更自然的传递给听众,并带去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0.
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良好的嗓音条件与歌唱技巧是基础,情感表达是声乐艺术的归宿。肢体语言作为通往归宿的一种媒介,在声乐艺术的表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声乐艺术是一种二度创作的活动,它通过音响效果将音乐传递给听众,而肢体语言是一种视觉上的,给人最直观的感觉的一种表达方式。只有声乐演唱与肢体表情相结合才能称为声乐表演,它们二者的结合可以给予观众不同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1.
李丹 《中国成人教育》2006,(10):153-154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它的本质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本能表现。音乐能力是音乐创造的基础。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表现力(Power ofSensetion and expression in music)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声乐演唱中音乐表现力的作用,并通过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音乐系声乐教学模式的分析和对声乐演唱中培养音乐表现力的探索,进一步提高声乐演唱中音乐表现力。一、音乐表现力声乐演唱中准确、生动的音乐表现力会让人感到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会使歌曲产生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演唱者良好的音乐表现力是富于表现力地通过歌声传达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相似文献   

12.
音乐不仅是听觉艺术,还是情感艺术,因为在众多艺术形式当中,音乐在情感表现方面最为直接和丰富。特别在声乐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习声乐技巧掌握水平,丰富学生音乐感知力,完善学生音乐素养。在积极推进高师声乐教学改革进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情感体验教学的关注,明确其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立足高师声乐教育实际以及学生的能力发展要求提出推进情感体验教学的策略,在升华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声乐指的是通过人声进行演唱的一种音乐形式,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现阶段,声乐艺术已经成为音乐类院校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声乐的教学而言,其实际上是实现音乐和情感相结合的过程,情感是贯穿声乐教学始终的核心内容,在声乐教学中具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为此,本文首先对声乐教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声乐教学中实现情感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是一种声乐形式,还是一项高度审美的艺术活动,对丰富学生情感、增强音乐感受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将从创设合唱情境、创新练唱方式、注重情感体验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提升其自身音乐水平。  相似文献   

15.
现代的声乐艺术演唱的情感表达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一种是演唱者有熟练的演唱技巧,对音乐缺乏乐感,声乐表演欠缺感染力;另一种是演唱者缺乏演唱技巧,情感表达不到位。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在现在的教学中,声乐教学重技巧、轻感情。因此,文章主要探究歌唱者情感表达技巧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情感表达的特点,并提出在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演唱者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技巧,提高音乐的感染力,使声乐演唱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当今高等师范学院声乐教育中对学生只注重音量、音域的培养,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内心情感抒发的问题的探讨,提出情感抒发是歌曲的出发点、目的,在声乐教育中必须坚持以抒情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与艺术情操.  相似文献   

17.
音乐通过旋律抒发作者情感,学生只有具备情感表达能力,才能更好诠释相关音乐作品,提高自身声乐表现力,提升自身音乐素养,为此教师需关注学生情感表达能力,通过教改积极培养其相关能力,落实声乐教学目标。本文通过分析声乐教学中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方略,以期有效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所谓“音乐语言”,是指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乐音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语言。音乐和美术都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  相似文献   

19.
陈蔚 《毕节学院学报》2007,25(1):111-115
声乐艺术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综合艺术。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大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能直接、准确地传递词曲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感受,这是其它任何音乐形式都不能与之比拟的。因此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是歌唱技术的重要训练课程。声乐语言是音乐化的歌唱性语言,通过音乐的造型手段使语言音乐化,使语言更富于音乐的旋律节奏感与歌唱性。作为一个演唱者,需要同时紧密地掌握声乐作品的语言和音乐这两个因素,既以语言为基础,又以语言与音乐的统一作为声乐艺术的创造方法。中国传统声乐理论涵盖着科学的演唱方法,先辈们总结的五音、四呼、十三辙是关于吐字的规律性概括,含义深刻,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20.
唱歌是一门艺术,表达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情感是指人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态度,在少儿声乐教学中培养情感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情感表达,把情感教育渗入到声乐教学中,促进孩子们情感意识,同时还要为学生储备多的音乐理论,奠定情感培养基础,使学生深化了解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