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内而外的生成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本善”的德育主张 ,当前颇有势头。然而 ,“人性本善”至今并无生理学、遗传学、心理学上的科学实证的根据。“人性本善”作为价值预设 ,这只表明了主张者的一种教育理想 ,表明主张者对当前德育中弊端的痛恶的心绪与抨击 ,然而 ,这种预设并不科学 ,逻辑也不周延。“人性本善”论 ,只会导致德育自发论。德育关键在于育德 ,德育是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一种价值限定 ,并主导着学生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孟子深信人性本善,所以不主张被动的和逼迫的教育,只主张个人自动的教育.他认为,人性既然本来是善的,教育的宗旨只是要使这本来的善性充分发达;教育虽是自动的,却不可没有标准.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并开创性地提出了"本心"思想,使性善具有了形上之义。王阳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心之本体",得出人心至善的结论,既肯定了人性本善,并对其加以丰富和发展,又强调了心体的无滞性及其所追求的本然的自得之乐,而这一思想的形成则与其丰富多变的为学经历和坎坷不平的入仕经历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
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近几年提出了"新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由先天善性构成的,因而学生的德性是"由内而外地生成"的.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檀教授在回答孙喜亭教授的批评时提出两个理论根据:一是人的"社会性文化心理结构的遗传"是先天善性的存在根据;二是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相关的原理证明"人性本善"的命题是对的(以上详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檀文).难道"社会性文化心理结构"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真能证明"人性本善"命题的正确性吗?  相似文献   

5.
孟子和荀子围绕人性之界说、人性之根源、人性之善恶三个问题形成了各自的人性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四心、四端,人性的根源在于义理之天,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自然本能,人性的根源在于自然之天,人性恶。  相似文献   

6.
认清善意     
小语 《高中生》2009,(13):48-48
相信"人性本善"的人会生活得更美好。打开电视,看到这样一组镜头:在飞机上,一个年轻人帮他人把行李放入行李架,被谢之后,以微笑作答;在街头垃圾箱旁,一个女士双手拿着垃圾,旁边一个男士帮她打开垃圾箱盖,她以微笑致谢,那个男士同样报以微笑……帮  相似文献   

7.
学雷锋活动月.整个空气里都弥漫着浓浓的“雷锋气息”:学雷锋标语、学雷锋合唱、学雷锋宣传牌、学雷锋专题报道……雷锋是这样深入人心,又是这样触动我们的心灵。雷锋人人想学,人性本善,  相似文献   

8.
腐败犯罪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对于人性本善的假定,导致监督理念的阙如;一是家国同构的理念,使法律弱化,权力异化。  相似文献   

9.
人性理论是道德修养的基础与前提。孟子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强调了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和目的性,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修养方法。他提出以追求君子、豪杰和圣人为理想人格的道德修养理论,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性由天成。而善性虽是天之所赋却非常容易失去,只要人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寡欲养心”,其存善之心就一定能够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11.
余华小说中的人性意识述说,强调了人性中的美好,淡化了小说的苦难色彩,可以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对仁爱、本性、善良的描写是他小说不变的主题。结合余华小说创作时代可以将其作品中关于人性美的表现分为四个部分:苦难生存,人性本真;温情回归,人性本善;时代交织,爱满现实;荒诞存在,幸福栖息。  相似文献   

12.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折射着一种精神的洗礼,闪耀着一个伟大作家的人格魅力。本文通过分析托尔斯泰的三篇作品——《哥萨克》、《琉森》和《复活》中的人表现,来透视作者坚持人性本善的精神探索。  相似文献   

13.
孔子对人性本善的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不仅提出了“性相近 ,习相远”的人性命题 ,还对此命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的基本观点是人性本善 ,一部《论语》几乎从不同角度证明了这个观点 ;孔子的性善观与其利欲观并不暌隔 ,利欲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本善的认识,使中国成为一个有人治传统的国家,从而忽视了制度对人的约束作用;而建立在人性本恶论基础上的西方政治哲学却认为制度优于人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善论可能就是中国腐败问题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小说的主人公五岁的小女孩司考特·芬奇在故事的开始,认为世上没有邪恶,深信人性本善,所以做任何事她都以善为本。当她经历各种困惑,面对邪恶,在父亲的正确指引和好人的帮助下,懂得了世界上既存在善也存在恶。  相似文献   

16.
坚守良知     
古人云:"人性本善。"在他们的理念中,所谓"君子"是能够长久地保持本性的人,所谓"小人"则是轻易地丢失了本性的人。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类的本性与良知或许正在遭遇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7.
卢梭基于人性本善的信念,提出了"消极教育"的思想。他的所谓消极教育就是不给儿童养成品德,防止儿童趋于邪恶;不教给儿童知识,防止他们产生对事物的误解。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儿童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卢梭的这一教育思想或许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学中的李尔王与高老头,一个是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一个是精明能干,家底丰厚的商人。然而他们都经历了一段不合身份的悲惨生活,我们不妨称其为"不幸"。这两个不同的老头有着很多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拥有恶毒、冷血、极不孝顺的女儿。我们可能会更多地同情高老头的不幸,而去批判李尔王的自作自受。但有一点是要指出的,那就是人性本善,没有谁是绝对的正确,也没有谁是绝对的错误。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造就了这样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19.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性由天成,而善性虽是天之所赋却非常容易失去,只要人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寡欲养心”,其存善之心就一定能够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20.
儒家人性论的主要观点是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仁"和"义"的潜能.只有时教育的价值预设充满对人性的充分信赖,教师才会以乐观的情感态度面对学生,及时消解自身不良情绪的干扰,从而促进学生的求知和完美人格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