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文华 《农村教育》2004,(11):45-45
《草船借箭》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其斗智斗勇的内容,起伏跌宕的情节,尤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教学伊始,可以从课题人手诱发学生质疑。例如:“箭”与“剑”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借箭?草船借箭,究竟是谁借箭?为什么不用“诸葛亮借箭”作题目?故事写了哪些相关的人物?主要写谁?他们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心服口服.称赞他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算”了哪些  相似文献   

2.
课文以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作为故事的起因,围绕一个“借”字展开故事情节,写了借箭的原因、准备、经过及结果。因此,导读本课应紧扣“借”字。在读写训练中,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量和有胆略。一、扣“借”字揭题,整体感知明确题意是利用草船去借箭,中心词是“借”,文章内容都是围绕“借”字来写的。读课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谁借箭?向谁借?为什么要借箭?怎样借箭?结果怎样? 二、循“借”字识中心,深化理解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使用妙计,借箭成功了,周瑜对此是什么态度?划出并讨论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  相似文献   

3.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故事以周瑜一声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作结束句,这句话既是周瑜自愧不如诸葛亮的表白,也是全文对诸葛亮足智多谋,才能惊人的画龙点睛之笔。引导学生抓住“神机妙算”这条主线,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教好这篇课文的关键。一、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已经能从故事情节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周瑜要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是事情的起因;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事情的经过;借箭成功是事情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以果导因,剖析诸葛亮借箭前后巧妙安排的原因,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熟知气象地理,运筹帷幄。文章开篇就揭示了周瑜同诸葛亮的矛盾。周瑜为了陷害诸葛亮,苦心设计了一个圈套,要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来。按照当时的工艺水平,这件事是很难办到的,况且周瑜还  相似文献   

4.
《草船借箭》一文,结构严谨,构思巧妙,语言精要,文章各个环节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近细读此文,又有新的收获。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历来教学上以他知人、知事、知天象和计算精细上来分析、理解,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只从这些方面来分析、理解,是不够的,不全面的。因为作者在文中还着意从反面即周瑜、鲁肃不知诸葛亮来反衬、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第一段周瑜提出要诸葛亮10天造十万支箭,可诸葛亮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这表明诸葛亮对完成任务是胸有成竹的。可周瑜却以为他是在开玩笑。第二段,写鲁肃以为诸葛亮说三天造十万支箭是假话;周瑜以为诸葛亮真是造箭,而拟意让军匠们不给备齐材料以拖延时间;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而鲁  相似文献   

5.
重点研读“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刚打败了刘备,又进攻孙权,因此,刘孙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协助周瑜抗曹。周瑜一直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10天内造10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与周瑜斗智斗勇,在分析了天时、地利和三国局势的情况下,用妙计仅3天“借箭”成功,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刻画了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相似文献   

6.
《草船借箭》(八册)以“借箭”为线索,刻画了诸葛亮、周瑜、鲁肃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学习这一课,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比较困难。建议在教学中不要受分段讲读的束缚,可采用跳跃方式的讲读方法,抓住课文重点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可从结尾反溯前文。先启发学生从课文结尾一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入手,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语,在“妙”字上做文章。引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为完成造箭任务,向鲁肃借船,借军士,并要鲁肃不要将这事告诉周瑜。鲁肃不但不向周瑜提起借船,借军士之事,还私自拨了二十条船及六百名军士给诸葛亮,并和诸葛亮一同上船取箭。鲁肃虽然为人忠厚守信,但是他毕竟是周瑜的手下,又私下奉周瑜之命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动静。他这样帮助诸葛亮,明显破坏了周瑜陷害诸葛亮的“好事”,怎么不怕周瑜处置或打击报复呢?  相似文献   

8.
草船再借箭     
话说“草船借箭事件”之后,诸葛亮成了三国的名人,周瑜气得够呛,想找机会让诸葛亮出一次丑。终于,机会来了。 “诸哥,现在弟兄们没箭打猎,拜托你再用上回的方法借一次箭好不好?三天借五万枝箭就够了。”周瑜弯腰,抱拳,眼神贼兮兮地说。  相似文献   

9.
~~“奔驰”跑车、一堆礼品再次出现在诸葛亮的茅屋前。管家再次向他们跑来,说:“三位先生请!诸葛先生正在等着三位。”刘备终于见着了诸葛亮,并成功地说服诸葛亮先生出山帮助他实施他的远大计划……诸葛亮这次要和周瑜合作,与曹操交战。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嫉妒,想陷害他。没让周瑜费多少功夫,诸葛亮就踏入周瑜设好的陷阱。周瑜很高兴,一边唱着周杰伦的《双截棍》(可是变调变得厉害),一边琢磨怎样害诸葛亮。而这时,诸葛亮正煞费心思地在考虑借箭时用哪支船队(大家一定纳闷为什么要借箭吧?我来告诉你,有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10.
巧问五法     
迂回法。教学中有些问题,如果去直接问,正面问,往往难以解决。而迂回来问,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草船借箭》中,把“周瑜明知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办不到,为什么还要他立下军令状?诸葛亮立了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改成迂回提问:“诸葛亮明知周瑜借造箭之机想陷害他,但为什么还要冒这样大的风险去‘借箭’?” 分解法。即化难为易的一种提问方法。可将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以减缓坡度,学生得以顺利答问。如“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相似文献   

11.
[理解] 重点研读“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刚打败了刘备,又进攻孙权,因此,刘孙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协助周瑜抗曹。周瑜一直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10天内造10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与周瑜斗智斗勇,在分析了天时、地利和三国局势的情况下,用妙计仅3天“借箭”成  相似文献   

12.
[理解]   重点研读“神机妙算“.   &;lt;草船借箭&;gt;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刚打败了刘备,又进攻孙权,因此,刘孙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协助周瑜抗曹.周瑜一直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10天内造10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与周瑜斗智斗勇,在分析了天时、地利和三国局势的情况下,用妙计仅3天“借箭“成功,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刻画了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  相似文献   

13.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周瑜和诸葛亮性格、语言各具特点这一截然不同的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剖析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领悟。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曹船。这个故事的神秘,可以用高中地理知识来揭开。话说周瑜要诸葛亮在十日内造箭十万支,若做不到便要杀头。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就够了。”诸葛亮让鲁肃借他二十艘船,每船军士三十人,船上预备青布、干草,并在第三天后半夜时分到曹营“取”箭。是夜大雾弥漫,江面上雾气更浓。在视野不清的情况下,曹操疑有敌军入侵,下令放箭乱射,箭全扎在稻草人上。等雾散时,孔明已得箭十几万支。接着便是苦肉计、连环计,为的是日后火烧曹营,用火击退曹操八十万大军。一日周瑜眺望对…  相似文献   

15.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周瑜和诸葛亮性格、语言各具特点这一截然不同的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剖析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领悟.  相似文献   

16.
一、巧设比较式问题,激起思维波澜。“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设计比较式问题能刺激求知欲望,激起思维波澜,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用意。探索方式有横向比、前后比、新旧比和增删调换比等。如《草船借箭》用前后比以激兴趣。初读时,出示一组句子:①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②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处。为什么开头讲周瑜心里“妒忌”,而结尾却长叹“比不上”呢?是什么原因使他会如此变化呢?学生必然急知其中缘故。二、巧设争论式问题,开启思…  相似文献   

17.
《草船借箭》一课是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企图为难和暗算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而取胜。全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教学时,可先从整体入手,审题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按事情发  相似文献   

18.
我要发明一样诸葛亮没发明过的东西!周瑜老是不能忍受诸葛亮比他聪明。谁这样乱放箭?想要刺杀我吗!对不起,我把箭射偏了。且慢,也许我可以发明一种使敌人叛变的箭?我信任你,你把它射到蜀兵屁股上。遵命!但小兵的眼神太差,怕射不中,只好去同张飞商量。张将军,请把裤子脱下来,让我完成任务。轻轻地扎一下,不疼的。那不是张飞吗?让他叛变过来,我可立了大功了!吴国和蜀国的边界……张飞把小兵抓去见军师。这是我们的军事机密,脑袋掉了也不能告诉你!你为什么要用箭扎他?诸葛先生,我告诉你,这是周瑜那家伙发明的叛变箭……小兵叛变了!诸葛亮用叛变…  相似文献   

19.
幸运包子     
鲁肃今天上班迟到了。他想悄悄混进文官武将的行列,却被大都督周瑜发现了。“子敬,出来!”鲁肃只得尴尬(gān gà)地出列。他嘴里咀嚼着什么,手里还拿着一个没来得及咀嚼的食品。周瑜说:“子敬,我很生气!你知道我为什么生气吗?”鲁肃惭愧地说:“我应该早一点起床,早一点吃早点。”周瑜说:“早点早点,就是提醒你早点吃它!——不过我今天生气主要不是为了你迟到的事。”“那为了什么呢?”“你明明知道我对诸葛亮反感,因此对他发明的馒头也反感,你为什么偏偏要在我面前吃馒头呢?”鲁肃辩解道:“我没有吃馒头!”周瑜说:“你手里圆圆的那个,不是…  相似文献   

20.
课堂上,在讨论《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请鲁肃来帮他做事的原因时,一位学生说:“因为诸葛亮觉得鲁肃是个老实忠厚的人,所以才请他帮忙。”这时,另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他尽忠于诸葛亮,必然背叛周瑜。况且,周瑜这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能说忠厚老实呢?”一些学生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周瑜对鲁肃很好,鲁肃怎能这样对待周瑜?我想不通。”“诸葛亮请鲁肃这样的人做事,看来诸葛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