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从先秦时代的构词意义进行考察,便可知其时的诸侯国也就是国家。“国”字在卜辞中已经出现。《说文》: “国,邦也。从口从或。”在解释“邦”时,则用“国”。邦、国互训是合乎先秦典籍所载的。《书·大诰》云“……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曰:‘予复’,反鄙我周邦……”“我国”和“我周邦”并用。按《说文》国从口从或,《说文》“或”字条曰:“或,邦也。从口,戈以守一,地也。”段玉裁注曰:“邑部曰,邦者国也,或、国在周时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既乃复制国字。”刘师培说:“国字从一者,以其象土地之形也。加口于一字之上者,一以象城廓之形,一以象营垒之形。其加以戈字者,则古人城郭营垒之外,皆以兵守之,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许多文史专著(如郭沫若《屈原研究》、游国恩《屈原》等)、通俗读物和文艺作品中,都习称屈原为“爱国主义”诗人,似已约定俗成。然而,这个问题是颇值得商榷的。先从古代所谓“国家”、“中国”的概念谈起。“国”的本意,据《说文解字》:“国,邦也。”即诸侯的封地。“国”字,在甲骨文中原是写作“或”。到了周朝,“或”字才加上了“口”。就是说从那时起,“国”才开始有了固定确切的疆界。《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赵岐注:  相似文献   

3.
我们读古书时,经常碰到“中国”与“天下”两个概念。“中国”一词早在先秦时代就在书中出现。《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郑玄笺:“京师者,诸夏之根本。”意思是说:如果对京城的人民仁爱柔和,  相似文献   

4.
国都即一国之首都。先秦文献中,国都常简称为“国”。如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此句中的“国”即指楚国国都“郢”。  相似文献   

5.
提倡国字     
【说文解字】汉字实际上可以称为中国的国字。"國"这个字出现得很早,造字之初没有这个字,因为那时没有形成国家,氏族群居还没有国家这个概念,当然也就没有这个字。《说文解字》:"国,邦也,从□,从或。"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国,邦也,从□或声。□其  相似文献   

6.
阅读文言文,会碰到“重器”、“神器”、“大器”、“庙器”、“庙堂之器”之类名称。如:岂人主之子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抉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卖柑者言》)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管子·小匡》)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它们都用“器”字构成,又都是借代说法,其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先说神器、重器。神器、重器,都是指宝器,但不是一般的“珍贵的器物”,而是帝王的宝器,大抵以宗庙祭祀的钟、鼎、圭、璧等礼器为“神器”,以朝廷符墨为“重器”。先秦时代,不仅天子有宗庙,诸侯、大  相似文献   

7.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中国”一词。《诗经·大雅·民劳》中写道:“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意思是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中国”这个词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  相似文献   

8.
谭虎 《家庭教育》2014,(7):89-89
中国传统道德十分注重“忠”“信”“笃”“敬”教育。据《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孔子的学生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孔子回答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意思是说: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即使到了别的国家,也处处行得通;言语欺诈虚伪,行为轻浮狂妄,就是在本乡本土,恐怕也会处处碰壁。换言之,就是心存道义可以走遍天下,道义失守就会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9.
在五帝时代,天下有许许多多的“邦”,统称为“万邦”或“万国”。这个“国”并非今天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性质的族群。在这个“族邦”天下五帝时代的黄帝时期有122个族群,颛顼时新增加27个族群,帝喾新增加了42个族群,尧舜时期新增加了61个族群,合计252个族群,加上《山海经》等书记载100个族群,总共为352个族群。这种族群态势不仅说明五帝时代并不是空穴来风,还是汉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春秋》不过是孔子编写的东周时期一段历史大事记,有什么值得这么神秘地“一瞥”呢?因为《春秋》本身有莫测之涵容。如范宁在《春秋谷梁传》中说:“成天下之事业,定天下之邪正,莫善于《春秋》。”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岂不神秘么?正因为《春秋》如此高  相似文献   

11.
《原君》,是《明夷待诗录》里面的第一篇论文.文章从为君的职分出发,揭露君主专制制度的罪恶,表示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全文可分为五段.第一段(有生之初……亦犹夫人之情也):从君主的起源说明国君的职分是“为天下兴利除害”,是异常劳苦的.这一段又可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有生之初……而使天下释其害):从君主的起源说明国君的职分.这一层中,“有生之福……有公害而莫或除之”几句,写君主出现之前的上古原始社会情况: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这里的“自私”“自利”,是指只管自己的  相似文献   

12.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他还非常注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其主要论述有以下几点: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篇》) 孔子所谓“性”,是指人的本性,也是告子所说的“生之谓性”的“天性”(《孟子·告子篇》)。孔子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命题中,既承认人的“天性”,又重视人  相似文献   

13.
吴锦 《文教资料》2006,(33):1-2
《论语·先进》篇有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简称《侍坐》。这是《论语》标题的惯例,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词为题。这段文字也有以“论志”为题的。这是根据内容命题。但细想一下,“论志”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因为《论语·公冶长》就有孔子与颜渊、子路的“论志”。这次子路还反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另外,《韩诗外传》中还记载了两次孔子与弟子论志之事。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言者何期愿,丘将启汝”。于是各言其志…  相似文献   

14.
孔子德治思想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对此,孔子以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恩想.孔子德治思想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本文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廉政思想廉政思想是孔子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这是孔子针对统治阶级的国家管理者集团阐发的.他认为,要管理好国家,政治必须清正贤明.为此,孔子希望统治者必须做好两方面的事.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China     
《海外英语》2012,(12):54-54
《汉语大词典》解释:“中国”的“中”是“中间、当中”的意思。远古时代,华夏民族居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周代《诗经》,《大雅·民劳》中有“惠此中国”一说,但此中“中国”实为“国中”,不是真正指国家。国家的“中国”一词见于《孟子·滕文公上》“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相似文献   

16.
知人论世     
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原则。语见《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原意是谈交友方法与修身原则,但由于涉及读书、颂诗与知人、论世的关系,遂被后世视为传统的文艺批评原则而不断加以运用。“知其人”指批评家在评论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  相似文献   

17.
邸永君 《甘肃教育》2011,(18):75-75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尚书·梓材》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封国也。其本义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后来随着所指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天子所在的都城,即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有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苌注日:“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即京畿。  相似文献   

18.
宫《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先秦时代,宫和室是同义词。《鱼我所欲也》:“为宫室之美,妻室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这里的“宫”和“室”一样,指房屋、住宅,无贵贱之分。泰汉以后,只有皇帝的房屋、宫殿,才称为宫。秦汉以来,宫的建筑规模都很大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人们的名字一般是三个字或两个字。一般情况下,第一个字为姓,后面的字为名,如陈X、张XX等。但对古人来说,尤其是先秦时期,这就不太适用了。试举几例:1.孔子并非姓孔。《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司马迁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但是《史记》也并非完美无缺,他说孔子“姓孔氏”,其实并非如此。在先秦时代,姓和氏是有...  相似文献   

20.
一、“和而不同”的历史源流和理论基础 (一)“和而不同”的历史源流 在中国文化史上,“和而不同”的完整表述最早见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具体内涵指以下四个方面:①“中和之道”。孔子称之为中庸,程子的解释是:“不偏之渭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为合情合理,不走极端;是稳步改良,避免躁进:是兼顾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