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舆论价值的偏离与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颖 《新闻界》2009,(1):59-61
网络舆论价值存在于网络舆论的效果之中,由于网络的自由和开放使得网络舆论的效果具有双重性.只有有效发挥网络舆论应有的功能使其价值"归位"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7·5"暴力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特点及引导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7·5"暴力事件中,疆独分子直接利用互联网实施舆论煽动,增加了暴力事件的隐蔽性、突发性和不可控性,给我们实施舆论引导带来了困难:一是网络管理者难以同步过滤并监控所有的网络信息,使得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舆论煽动有机可乘;二是网络舆论煽动的隐蔽性和突发性,使得网络管理者往往丧失最佳舆论反制与反击机会.为了争取抑制暴力事件恶化的网络舆论主导权,必须根据暴力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分别进行网络舆论预防、网络舆论反制和网络舆论反击.  相似文献   

3.
网络推手及网络信任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者按: 网络舆论往往被人们认为是无序、芜杂和自发的草根表达,在许多人心目中像是一个"童话王国"的嬉笑怒骂.然而,随着络绎不绝的网络话题、网络事件、网络人物遁现社会现实,这才开始刮目相看网络舆论场的"中国特色". 事实上.很少有人察觉到这个平台和数据库的混合体的背后,蛰伏着各种"隐身"的网络控制力量,把一个看似"乌托邦"的网络舆论场搅得风生水起.这就是所谓的"网络推手".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网络舆论产生、形成、传播的场所与环境,归纳了网络舆论场理论的演变过程,力图通过大众传播学中"议程设置"、"舆论波"和"蝴蝶效应"等理论对网络舆论场中舆论的形成、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政府和行业相关部门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凭借其交流的自主、匿名以及快速传播等特性,已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社会事务和政治生活的一个主要舆论平台.然而,非理性和偏激的网络舆论也会给客体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影响公众认识和政府决策.本文试图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汶川地震"捐款门"事件中网络舆论的表现探索构建和谐网络舆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论衍生于互联网,网络舆论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其产生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本文以"4·1"沪县太伏中学事件为例,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传播这一角度来研究,并探讨从传播主体、意见领袖、传播媒介、法律法规四个方面来促进网络舆论良性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究网络舆论对伊朗突发新闻的关注热点,进而透过社交媒体分析网络舆论对国际热点事件的关注倾向.以含有关键词"伊朗少将遇袭"、"伊朗导弹袭击"和"伊朗"的所有微博作为研究数据,基于词频统计和LDA主题模型提取主题,从文本特征角度分析网络舆论对伊朗局势的关注热点.本研究对基于新浪微博数据检索到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网络...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网络舆论波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在实验室中通过对一群大学生网络测试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考察"11·15"特大火灾的舆论演化过程.研究发现:本次事件中的舆论关注点得到多维度、全方位的立体呈现,舆论关注点的信息来源与数量分布呈典型的长尾特征,测试群体受意见领袖的影响较强.在研究中还发现新的舆论波类型--"舆论汇流"及...  相似文献   

9.
张洪忠  王鑫 《传媒》2015,(21):18-19
随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普及, "民间舆论场"也成为一个热词,与之相对应的是以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传播平台的"官方舆论场",两者被诸多文章定义为一种互不兼容的对抗性关系.具体来说, "民间舆论场"指的是大众运用微博、论坛、QQ、博客等渠道议论时事而形成的网络舆论场.将"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作为二元对立关系论述的一个误区是假定网络上的"民间舆论场"是整齐划一的铁板一块,但真的是这样吗?本文从网络舆论场中网民类型与分布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同时,考察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同类型网民对信息的辨别力,以及网民的接触渠道对其信息辨别的影响,采用网络调查方式,通过全景调研助手从样本库中随机抽取了北京、上海、四川、广东四地网络样本3696份.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论既是网民表达理性诉求的"公共领域",同时也是以盲动性为特征的"乌合之众"群氓狂欢的舞台。现代社会网络舆论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需要加强规制。在此时代背景下,考察网络舆论规制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着"二重性"特征。这里仅从网络舆论规制的价值取向、网络舆论规制的方式、网络舆论规制的实效三个维度对网络舆论规制的"二重性"问题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论正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面对新形势,作为地方主流媒体,<温州都市报>积极探索报网互动传播机制,主动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更好地引导一方舆论.2009年下半年开始启动建设"温都论坛"(www.wzdsb.net)以来,不断从实际出发,全力构建以报纸与网络互动为主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把以往新闻简单的单向传递,变为多向传播互动方式,形成舆论统一、步调一致的引导合力,对读者、网民的社会舆论引导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乔俊杰  刘迎 《东南传播》2018,(6):110-111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和观点的平台,相应地,舆论暴力事件也在增加.搜索引擎的引导、舆论暴力的成本降低、更多的触及舆论的敏感点、网民更易受群体感染以及真正意义上的意见领袖角色的缺失成为新媒体语境下舆论暴力事件发生的特点.新媒体语境下,网友实现从"静观"到"变通"的转变、培育一批高质量的意见领袖、实现传统媒体引导的主体多元化、加强网络舆论监测能力和完善执行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事件本身的发展和解决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本文以"郭美美事件"为例,着重分析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网民在舆论形成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状态,继而探究网络舆论对事件和社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在信息传播、观点表达等方面彰显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今年的"两会"上,"互联网"、"网络民意"、"网络舆论"等都成为耀眼的词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通过网络富集民意反映群众呼声,网络舆论的声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民意的顺畅表达极大地增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政治生活民主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姜楠 《东南传播》2018,(8):78-80
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最鲜活而显著的表征便是网络舆论的不断涌现.互联网络搭建并给予了公众实时互动交流的平台,在web2.0技术支撑下快速集成的"观点的自由市场"既可以推动政治建设与社会稳定,又可能引发网络暴力,危及社会安定.网络舆论的演进是一个以层次为中心的传播过程,而"认知失调"、"信息不对称"、"价值累加"是影响网络舆论走向的关键节点,成为推动网络舆情演进的结构性与系统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构筑了一个拟像世界,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通过对网络舆论传播的描述与分析,指出网络舆论在传播中产生复杂性理论的"蝴蝶效应"现象,即个别的、偶然的网络舆论,演变成巨大的舆论势场,对现实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从而彰显网络舆论的传播特性。针对网络舆论传播所显现的复杂性理论的"蝴蝶效应",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应对启示:①现实问题是网络镜像世界的根源,任何网络舆论根本上是人们对现实诉求的网络表达。②舆论传播中的"蝴蝶效应"促使管理部门积极地面对舆论传播中的不确定性,培育对网络舆论的敏感性、开放性和包容性。③尊重并关注网络舆论中网民弱小又强大的"蝴蝶力量",促使"蝴蝶力量"的良性显现,捍卫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形态,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社会舆论的一部分,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网络舆论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把握这个规律,实现"立体化"引导,是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石慧敏 《青年记者》2016,(32):23-24
如今,网络"正能量"谣言披着真实的外衣,打着"正能量"的旗号,以颇为隐蔽的方式大肆蔓延和扩散.这不仅是对舆论秩序的干扰,更侵蚀和破坏媒体公信力、社会总体信任感和社会风气.作为畸变的舆论形态,网络"正能量"谣言的负面影响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普及与民主法治社会的建设,使公众关注参与社会公共事件讨论的热情日益高涨,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的舆论形式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如今,网络舆论发展迅速,在其推动下得到解决的社会问题与日俱增,它正发挥着不可低估的力量.因此,本文以"红黄蓝幼儿园虐待儿童事件"所引起的网络舆论为案例,分析网络舆论的特性,并从意见领袖的作用和议程设置理论以及传统媒体的效用出发分析如何进行舆论导向.只有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才有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秩序,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洪潭  吴月娥 《新闻界》2012,(11):38-40,51
"网络水军"的大量潜伏,使网络议程被"蓄意"设置,网络舆论被"人为"操控,网络营造的"媒介环境"已经严重偏离了"客观环境"。本文拟从网络水军操控舆论的网络环境和具体路径入手,探析虚假舆论的形成过程与客观舆论的引导策略。本文认为:政府应尝试推行"后台"实名制规范信息发布、网络媒体应设置内部"把关人"过滤不良信息、网民应提高媒介素养自我把关,三体联动齐力杜绝虚假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