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育是一种高素质的教育 近年来,在各种媒体和日常生活中。有关“人”的词汇,人们用得越来越多,比如人精神、人素质、人教育、人关怀等。大家都觉得“人”和与“人”搭界的这些词汇,是一种层次、品位较高的东西。但什么是人呢?简单地说,人就是重视人的化。而人教育是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不断健全的教育,是叫人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按北京大学季羡林老先生的话说,就是教人“怎样做人和怎样做事”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而不是要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目前,我们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特别是公开课教学适应的不是学生,而是为适应学生本人以外的东西。我们许多教师在公开课上玩花样、作秀、做假,使原本适应学生的公开课教学成了“目中无人”的教学,学生在公开课上不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有生命的个体,  相似文献   

3.
大凡站过讲台的,没有不对公开课“敬畏三分”的。俗话说得好,“人有脸,树有皮。”要想出类拔萃,脱颖而出,那么,“公开课”是一条不错的捷径!客观地说,一堂成功的公开课应当是对先进教育理念的有效传播,应当反映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地区的教育教学新动向,应当成为广大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的路标和灯塔。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您好!我是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小学校长。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种名目的公开课比比皆是。但很多公开课上成了表演课,老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教案成了“剧本”。公开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教学研究需要,在公开场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课  相似文献   

5.
公开课本来是为促进课程的有效实践,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而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的课型演示活动,正如自然科学研究必然进行实验一样,属于教育科研的范畴。可近来,人们往往对公开课活动冠以“秀”字,称之为“做秀”,对那些善于经营公开课并因之而声名鹊起的人,谓之“公开课秀”,这就不能不考虑到当前的公开课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已偏离本真而趋之变味了。  相似文献   

6.
沈军英 《现代教学》2007,(7):111-111
为了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两纲教育”,学校在开学初进行了“学科教学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自己报名参加,原则上保证一个备课组推出一位教师上公开课。  相似文献   

7.
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善”的。为了这个“完善”,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善”,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形式的“精雕细琢”;为了这个“完善”,公开课就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这些都是必须彻底解决的弊端。  相似文献   

8.
红兵:来信谈到对公开课的看法,我深有同感。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对语文教育倡导的"人文精神"的真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教育要倡导“人精神”,语是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这是语教育工作的共识。但现实教育中,语教育倡导的“人精神”已经走调、变味,如何正确倡导“人精神”,使之恢复其本来的活泼与真实,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初三后期的一堂作文评讲课实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在这次公开课前】称这次公开课为“刀尖上的一次舞蹈”,原因有一:一是这段日子正是公开课遭受“诟病”的多事之秋,大大小小的语报刊们似乎正联合起来炮轰“公开课”。青年教师“一课成名”自然早被抨击得一无是处.甚至连教学大师们的“示范课…研究课”等等也正遭受质疑。但中国的现实向来如此,不管理论如何肆无忌惮漫天飞舞,老百姓们还得自过自的柴米油盐的普通日子。就像中国的校园,虽然无数血气方刚的“改革”们哇啦哇啦叫嚷着在西方发达国家根本没有“公开课”一说,但中国的校长们是不会搭理这些前卫喧嚣的时髦理论的。我敢说,公开课、竞赛课、示范课、研究课绝不会淡出中国校园。这是理论不能支配而必须靠国情来决定的中国教育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1.
“生本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曾著文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实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公开课病”:“许多所谓的公开课都是预演过的课。这样的课必然是没有学生的实际参与的,学生这时候成了演戏者,成了学校或教师的绿叶。”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开设之初没有太多的经验借鉴,因而以公开课为切入点就成了研讨教学、推动课程向纵深挺进的最佳途径之一.但因种种原因公开课出现了不少病症,失去了“可看、可学、可用”的价值.“做时间的主人”公开课中的一节“常态课”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引发了我们重新审视公开课、理性回归常态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人是一种价值存在。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物质明和精神明的发展这一“永无止境”的过程中,人精神和人关怀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现代教育发展观念,坚持教育公正和教育人道主义,强化教育崇善和民主意识,增强教师自身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4.
曾闻一位教研员同志说:我们常听公开课,但多数象是吃“桌菜”,叫人吃腻了,最好能多点“家常菜”。公开课竟有“桌菜”和“家常菜”之别,似觉新鲜,但细一玩味,此话不无原因。 这公开课或曰研究课或曰观摩课,是经常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一。公开课,由一人执教,众人评议,能起到研究教材、探讨教法、交流经验,以及了解师生教学情况的作用。 可是,有些学校的领导却把一次公开课的好坏,视作教师教学质量好坏(除升学率以外)的重要标志。某教师的一次公开课得到肯定、赞扬或否定、批评,竟成了褒贬他的依据;而对几个教师的公开课质量的评定,又成了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尺码。于是,公开课便开得分外热闹了:  相似文献   

15.
成旭梅 《师道》2010,(12):23-25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快速流通的实现与课改的大力推行,公开课成为教育沟通与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流行方式。而作为一种公众品鉴的对象,公开课之“公开”成为了热议的焦点:公开课到底要“公开”什么?怎么公开才不悖离教育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6.
从黑板的“靠边站”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起黑板、粉笔、讲台,无论哪个行业,哪个知识层次的人,都会将它们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确实,黑板作为传统教育媒体中的重要一员,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如今,黑板的重要地位正逐渐被幻灯、投影、多媒体等现代教育媒体所替代。尤其是在公开课上,黑板“靠边站”的现象极为普遍,甚至被大屏幕挡得严严实实,成了完全多余的东西。现代教育媒体有着传统教育媒体不可企及的众多优势,这是一个毋需多言的事实。但我们也常看到有的教师为了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一味地追求媒体的先进,却只不过是将黑板换样,“穿新鞋,…  相似文献   

17.
每当我自己讲公开课或者听别人讲公开课时,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从中悟出了几点粗浅的体会,我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公开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美”的特点,即:一、新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念新———即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围绕“一切为…  相似文献   

18.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基石在师德。师德和师德教育的重要性从来就不容置疑,但师德内涵和师德教育方法却是人们不断探索的开放命题。长期以来,主流观点将师德定格为理想道德的化身.学校在师德教育实践中经常采用的也主要是三种方法:一是崇尚“红烛”精神的人生观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便是其写照。二是学习先进事迹的师德报告会。三是宣誓、承诺、演讲、征文等主题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在面对教育有话要说的今天,“公开课”是一个跨越学术边界,但却引人关注的话题。近些年来,对于公开课的质疑、非议乃至批判不时见诸报端,至今还在延续。但是,公开课不以人们的好恶而存亡,只要有教育,公开课就不会“谢幕”;只要有公开课,人们就会对它有话要说,过去,因为公开课存在“做秀”、“造假”现象,所以人们对公开课情绪化的责难多于理性的呵护。[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对人精神中生命意识的漠视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愈来愈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教育原本应该给人以“如沐春风”的温暖感受,使受教育因“教”而有“知”,因“育”而成“人”。然而令人痛心的是:长久以来,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教育过程只当作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而忽视了受教育的主体意识。教育努力把自己装扮成“先知”,力图让学生对他们产生“神”的崇拜。不是坐而论道,平等交流,而是师道尊严,一言九鼎。于是教育异化为被动地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