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月亮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多少年来,给人们带来多彩多姿的幻想、憧憬和各种情感,例如借月思乡就是。自古至今,人们总是以月为载体,表达对故乡的思恋之情。李白思乡,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在安史之乱流亡颠沛之时,  相似文献   

2.
《家教世界》2011,(3):48-48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诗人借寂静的月夜表达了思乡之情。可是诗歌中的“床”宁,却引起了大家的争论:躺在床上怎么可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呢?  相似文献   

3.
乡愁四韵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家书谁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思"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思乡诗句汨汨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暮春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都牵动着诗人对故土的思念,挥洒自己的诗情。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是秋夜明月。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诗人不禁"举"头望月、"低"头思乡。由"望"而"思",俯仰之间尽显愁思。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诗人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让我们想象吧。  相似文献   

4.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诗人借寂静的月夜表达了思乡之情。可是诗歌中的“床’’字,却引起了大家的争论:躺在床上怎么可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呢?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  相似文献   

5.
月在古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诗人常常把它当作感情的截体.亲情、乡情、友情,爱情都可以借月抒发。或思乡怀远、渴盼团圆,如“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被思落谁家”;或是寄托友情,表示祝愿,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或抒写男女之情,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歌月”。殊不知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另一作用;夸古长存的明月,更常常成为由今溯古的桥梁。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的前四句“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相似文献   

6.
步入中国古代文学的世界,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景观中,我们总是能够清晰地看到一道独特的风景——思乡之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类令人心颤的深情吟唱不绝如缕.在那些因游学、仕宦或避难等原因而离乡远适的古代作家心灵空间之间中始终弥漫着浓厚的思乡之情,出门上路,有“回首望家山”之举与“乡音已渐稀”之感;人在旅途,则有“关山无处寄乡心”之叹与“心逐片帆还”之念;独居异地,更是乡愁满怀,触物便发:望晴空丽日,“光景却添乡思苦”“年年春日异乡悲”的痛苦体验油然而生;对秋风冷月,则更难免产生“露以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遐想以及“风紧月凄凄,乡心向此迷”的哀伤.凡此种种,使我们有理由断言,思乡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恒常主题,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深处,普遍郁积着强烈的“思乡情结”,从而构成了区别于西方文学的一大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7.
“思乡”是中国古代文人自古以来经久不衰的研究与吟唱对象。天涯羁旅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勉励.无数的诗歌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而殷切之情。柳永这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深的才子.他的思乡词道出的是怎样的情怀呢?  相似文献   

8.
寓民族精神于语言文化之中,是古诗的固有特色。无论是借景抒情、咏物状景的名篇,还是托物言志、叙事明理的精品,无一不是诗人情深意浓的喷涌之作;之所以能世代流传,千古不衰,感动人的,不外乎是诗人的情真意切。普天之下,人们看到的只能是同一个月亮,而一旦融入杜甫依恋家乡的情怀,景随情至,便道出了“月是故乡明”的惊人佳句。孤身异乡的李白,四句短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知勾引起多少游子的爱国心、思乡情。李绅笔下的《悯农二首》寓义于情,主题深远,足以唤醒世人的同情与思索,可以说…  相似文献   

9.
<正>游子思乡是古诗中常见的话题,许多作品叙写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这些作品中有的写触景生情,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的写闻曲思乡,如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有的写逢节思亲,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有的写思乡成梦,如温庭筠的“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有的写书信传乡情,如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有的写感时思归,如杜甫的“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的将思亲之情转为报国之情,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  相似文献   

10.
月亮作为一种自然景物,常常被我国古代诗人当做寄情之物。小学语文课本里编选的古诗,有不少描写月亮。诗人的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呢?一、表达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亮的月光照在井床前,诗人还以为是白霜洒落地上。当他抬头遥望天空明月的时候,不禁低头思念起自己的故乡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此处离我故乡钟山很近了,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南岸,明亮的月亮呵,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去呢?诗人王…  相似文献   

11.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吐辉播明,似冰雕玉琢,留给人们无限情思。历代文人墨客面对中秋月更是吟诵不已,写下了很多名篇佳作。李白一生把明月当成自己亲密无间的朋友,经常“邀明月”为伴,开怀畅饮。他在《把酒问月》中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人生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可明月却与天地长存,永放光辉。每逢佳节倍思亲,独在异乡的游子,仰望明月,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表现了望明月而思乡的情感。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相似文献   

12.
一.名言导入 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古人有许多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乡情已积淀为生命的血肉精魂,感人肺腑。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相似文献   

13.
一.名言导入 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古人有许多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乡情已积淀为生命的血肉精魂,感人肺腑。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相似文献   

14.
一、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的《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相似文献   

15.
王英 《阅读与鉴赏》2008,(12):28-28,18
在古人笔下思乡念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背井离乡.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生活多年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泊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当他们想归家时却是千里迢迢、路途遥遥。但这却隔不断他们那“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这时候他们便用诗歌来表达出这种感情。这些感情的表达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直白,也有“村桥原树似吾乡”的含蓄.而更有一种是不说自己如何思乡念亲而说亲人如何思念自己.让情从对面飞来的内蕴。  相似文献   

16.
李白乐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谓家喻户晓,远离故乡的人们,在这月白如昼的夜晚,望着明月,无不引起思乡之情。许多人都会以为,诗人是躺在  相似文献   

17.
10月4日 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首歌呤明月思乡的诗,在中秋节时,在家家户户的人们不禁想起。因为它正是中秋月景的写照!  相似文献   

18.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流传最广的唐诗。一般的解释说,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李白睡不着觉,躺在床上,看着地上的月光,产生思乡之情。收藏家马未都认为此解中有一大谬:诗中的“床”不是我们理解的床,而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  相似文献   

19.
《招生考试通讯》2009,(4):I0003-I0004
命题 NO.07 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每个人对家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古今中外的诗词歌曲中。歌颂家乡的占相当大一部分,什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什么“青春作伴好还乡”,无不表达着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是的,家乡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美好的。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种浓浓的思乡情绪。请以“思乡”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常见的文学意象,“月亮”在历代文人骚客笔下早已被吟咏千年:不论是抒情达意式的写景状物,还是寄托愁思般的咏物感怀,月亮总是能在中国作家的意气才情中呈现出氤氲朦胧的古典之美。然而自五四新文学以来,随着国人心灵的现代性裂变,那种唯美优雅的“秦时明月”已不复见于今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