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在发生灾难的同时谣言四起,人们把碘盐同碘片混为一谈,认为碘盐可以有效地预防核辐射。基于这种态度,我国一些地方爆发了大规模的食盐抢购。此次谣言事件中"碘盐防辐射"这一信息始终围绕着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条路线展开,这两种传播方式对谣言的传播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徐丹芬 《今传媒》2013,(1):86-87
本文以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作为评判标准,以《柴静: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和《柴静:对话李永波》两期节目为例,分析电视专访节目中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3.
吴雁 《青年记者》2013,(8):23-24
符号互动理论的内涵符号互动理论产生于美国,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社会的社会学理论派别。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库利、托马斯、米德等人。与早期符号互动理论重点强调"符号"不同的是,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关  相似文献   

4.
赵雪  丁晓晓 《现代传播》2013,35(1):65-68
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情景语境是传者与受众交流的言语环境,它包括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种语境。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情景语境,具有大众传播语境背景下的人际传播、以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创造语境的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5.
肖浩 《传媒》2022,(8):29-32
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传播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媒体环境下的一对多方式转化为现代传播环境下的一对一模式,人际传播成为重要的传播方式。传播方式的变化,决定了传统媒体需要从“用户至上”、“地球村”、“家国天下”的角度考虑“原材料”的制作,从源头上建立和用户的关联性。本文试图从人、事、情、境、理、史六个方面建立关联性,来探索共情的达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符号互动理论探讨食品行业品牌塑造与传播的成功经验和一般规律,以冷饮食品的营销典型——甄稀冰淇淋为主要剖析对象,从人物符号、内容符号、情境符号3个互动维度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甄稀冰淇淋通过明星演员等人物符号的多维能指,精准塑造了品牌符号的高端消费定位,并通过文字文本、图形影像、声音口语等内容符号的多层表达,传递了品牌符号的"细腻"价值特性,最后通过微视频、直播和综艺节目等情境符号多维构建出的符号交织系统,在线上线下的社交互动中成功完成了品牌符号的社会化传播。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视节目的发展,主持人在直播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已成为大众传播中人际传播化的重要工具和事件本身的参与者,成为受众的延伸。近年来,在我国电视节目中,科技、探索、发现类直播节目逐渐增多。与其他类节目直播要求不同,科技类新闻事件的直播有其特殊的传播规律和特点,因此,对节目的主持人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语言表达:既要严密准确,又要轻松活泼在科技类节目现场直播这一特定传播情景中,要求主持人能够运用综合语言能力对事态发展做出严密准确的报道与评论,然而直播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现场信息低谷,此时除采用片断直播外,通过主…  相似文献   

8.
李湘麓 《中国广播》2012,(12):45-48
大众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日益丰富,但基于大众媒体平台所产生的受众之间的良性交流在当前广播节目中并不多见。本文从《京城帮帮团》节目的实践入手,分析基于大众传播平台所产生的受众间人际传播对广播节目的影响。大众媒体和受众的互动以及受众之间的互动,将使受众既能被动接收信息又能主动传播信息,使受众和受众能直接联系,将其应用在生活服务类广播节目将会增加节目的信息量、增强信息可信度、强化节目的公信力,方便快速地解决听众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当今电视节目声像结合的特质,使之成为最具媒体艺术的传播亮点。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作为沟通节目与观众的中介,其语言艺术是节目最大的关注点。本文以柴静在节目中的采访语言和主持语言为例,分析电视新闻采访中媒介与公众、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互动的语言艺术,寻求最佳的新闻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魏梦月 《今传媒》2010,(1):98-99
从传播学角度讲,非语言符号主要指的是除语言文字之外的,各种作用于人类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标志或记号。①在人际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递功能是语言符号必不可少的补充。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的分析,人际交往中传递的信息量,7%凭借语调,38%出自声音,55%来自表情。如果说"声音"指的主要是音节语言的话(其实还包括辅助语言),其他两项相加就占量的60%以上。②  相似文献   

11.
唐英 《视听》2018,(11):129-130
网络以多元的方式汇集不同身份的个体,搭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网络群体传播结构。集合行为中的个体,在网络情境模拟的文化制度空间进行非角色、匿名性的间接互动,若群体未遵循现实社会的隐形规则,随着互动活跃程度的提升,群体的盲从性、屈从性、服从性也将被放大。但网络作为一个不断进化的开放系统,对群体互动的规范完善和综合协作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柴静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她在采访中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试图结合央视专题节目《看见》中的案例,从尊重采访对象和注重情感交流这两个方面,分析柴静在《看见》节目中的采访特点。  相似文献   

13.
李劲尧 《东南传播》2012,(7):140-141
电视新闻互动话题,出现至今已经成为民生新闻节目吸引受众眼球的一项法宝,它是针对当天或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或焦点话题而设置的特定调查,它能通过议程设置而实现电视媒介与受众的互动,从而起到引导舆论、增强媒体影响力的作用。本文试图从新闻互动话题的传播特性出发,探讨电视新闻互动话题的设置原则及其扩大传播效果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潘陈青 《东南传播》2012,(3):126-128
本文结合近期媒体对李阳家暴事件的报道,分析新的媒介生态下记者对新闻客观性的把握程度,从主、客观两个层面探析导致新闻客观性缺失的原因,认为作为规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应始终为媒介机构及其从业者所恪守,而其实现形式则可以从报道时是否中立地呈现观点、本真地投入其中、平衡地宣扬善恶和逐步地揭示全貌等多个维度上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15.
从叛逆作家到被时代杂志评选为"青年领袖",韩寒不同于一般偶像明星,他的出现始终伴随着青年网友与精英阶层的互动,而"战场"则是成为环境的大众媒介。基于符号学的视角考察,韩寒是流行文化语境中的形象符号。它的所指超出韩寒个体的范畴,并折射出青年亚文化群体与媒体的互动。符号由媒介生产,而作为接受者的青年群体则围绕着符号参与表达、争议与否定,渐进地完成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所谓广告,就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形式,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一种宣传手段。广告中有各种符号及由各种符号构成的文本,根据跨文化传播学的分类,我们把符号分为语言型符号及非语言型符号,其中语言型的符号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非语言符号则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声音、图像以及背景音乐等。从跨文化传播学角度来说,语言型符号是主流,但是非语言符号也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本文以广告中的非符号语言为例,对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构成节目的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叙述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电视新闻评论相对报纸新闻评论更具有优势条件,它可以运用更形象的符号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的传播方式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传播主体是主持人和嘉宾,而最佳的传播渠道就是通过谈话来表达观点。为了克服以往新闻评论节目中的严肃、呆板和生硬的节目形式,很多电视新闻节目采取聊天和谈话的形式来进行,谈话类新闻评论节目的核心就是通过共同探讨和讨论问题,来营造出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谈话场",从而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笔者通过对《锵锵三人行》这一档时事谈话类新闻评论节目的案例分析,并结合人际传播的理论,来探究谈话类新闻评论节目的特色以及谈话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文本已经成为播客创作的主流表达形式之一.播客创作者借用传统媒体的影像文本作为新的文本载体。通过对这些影像文本符号的二度创作,完成了对互文性文本符号的重新排列与组合,而在互文性播客文本的再创作中对传统媒体的社会意义则进行了颠覆性的再造,进而实现了表达新的社会意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孙莉 《新闻世界》2011,(2):37-38
《面对面》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人物专访节目,以人物解读新闻,在我国电视新闻人物专访中具有旗帜地位。本文试以2009年12月27日《面对面》的柴静专访卢安克这一期为例,从真实再现人物生活情境、选择恰当采访方式、电视叙事编辑技巧等方面论述其是如何做到对节目的恰当把握的,同时指出电视专访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思考。  相似文献   

20.
张秀清 《东南传播》2010,(12):102-103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从师生作为生命主体的存在形式及其发展需求来看,课堂传播有赖于以师生共为主体的精神互动为基础的体验性教学。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知识要素为课堂传播中师生主体的精神互动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资源,通过教师的激情讲授,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打造传播平台;课堂教学传播目的的实现,有赖于教师主体的潜能的充分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