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作为一种小说类型,"故事新编"体小说不仅得到许多作家的青睐,而且被读者广泛接受。随着学界对香港文学的日渐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当代香港"故事新编"体小说。目前,对当代香港"故事新编"体小说多集中在个案研究,进行系统研究的则比较少,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独特风采也会进一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3.
我作为“2009~2010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与协作计划”全国语文组的一名交流老师,亲历了香港老师们的“《鹬蚌相争》故事新编”“小写作”教学的全过程。他们的创意教学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4.
《故事新编》与"故事新编体"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但“故事新编体”小说却是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存在。它在《故事新编》问世前后都一直存在。从《故事新编》的文体特点来看,它实际上是与“故事新编体”小说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对鲁迅《故事新编》的八篇小说的喜剧特色的解析,使人们对中国传统中的神话英雄(从女娲到后羿、夏禹)与对圣人们(从孔子到庄子、老子、墨子,以及伯夷、叙齐)作了一次全新的审视。在《故事新编》中,作把这些英雄和圣人从神圣的高台上拉回到日常生活中,抹去了他们头上绕之不去的神光,还以常人、凡人的本相揭示了他们身上的矛盾和遭遇的尴尬与挫折,以及他们的欢乐与痛苦。展示出鲁迅无羁的艺术创造活力,从而彰显出《故事新编》之于当代学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7.
综观已有《故事新编》的研究成果以及这部小说集本身,《故事新编》具有若干欧洲“梅尼普体”学的主要特征。二能够在不同历史时空达成内在相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二所处的历史化语境均具有狂欢化特征;二是鲁迅可能从他所喜爱的梅尼普体小说中得到艺术启示。  相似文献   

8.
超越时空的契合——《故事新编》与新历史主义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所创造的跨越时空.杂陈古今的独特的历史叙事模式与“新历史主义”小说古今杂糅杂陈、寓庄于谐的历史叙事之间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契合。或说,《故事新编》确实内在的影响了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的整体思维流向,无论新历史主义本人承认与否,在他们的血管中。流淌着鲁迅的血脉,他们的小说本中。骨子里仍有《故事新编》的遗传基因。  相似文献   

9.
陶然主编的《香港文学》选集系列,从宏观的层面而言,是对于一个地区文学创作与编辑状态的原生态"留影";而从微观的层面而言,则类似于为"这一个"刊物刻绘"年轮"——那几乎是同步的回顾与总结。它既是作者、编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也是读者了解、追踪香港文学的触角,亦于此可见主其事者对香港文学一片挚爱的内心。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的顶层设计、课标编写组专家的高端引领,与一线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缺乏可操作性的中间带;充实中间带,需要真正理解革命文化与其载体(革命传统作品)的关系,并有能力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一线的教育教学行为。革命传统作品从研究领域到教材转换,再到进入课堂,要开发出具体的专题学习(如《故事新编》),以支撑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专题学习要给出故事原型,梳理新编的人物与情节,真正理解庸众形象的意义,深入挖掘鲁迅式结尾的意蕴,找到革命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传承与再创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故事新编”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写作样式。所谓。故事新编”是指将原有“故事”在赋予新意后重组情节,写成新的故事。新老两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应是同一的,人物性格和活动场景也有某种承继关系。但是两个。故事”的主旨却必须是不同的,人物活动、人物性格也必须有重大发展或重要变化。。新编”不同于“改编”。“改编”保留原有故事的基本情节,而新编故事是以原有故事为起点的合乎逻辑发展的新的故事写作。  相似文献   

12.
区别于其他海外华文文学和内地文学的特质。《香港文学》期刊创刊21年,已成为香港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者不可不看的一本重要的文学杂志。本文利用期刊研究的方法(如专辑分类分析、抽样分析、内容分析等)就2000年9月改版5年来出版的《香港文学》期刊进行研究,发现改版后的《香港文学》栏目设置更加合理,编辑理念上更加关注文学作品本身,文字编排和版式设计更具现代感,适应了世界华文文学发展的需要,体现了《香港文学》的“世界性”特征。从内容分析中透视出新世纪香港文学“本土性、现代性、都市性”色彩浓重,文学作品形式上追求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已逐渐受到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视。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方面,《香港文学》期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鲁迅对“牺牲”的话题有着高度敏感和深切体认,这是鲁迅思想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牺牲”主题,塑造了许多牺牲者的形象。在《故事新编》中,作者通过对古代神话、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与“加工”表达了对于牺牲者命运的思考、体认:即牺牲者的被背弃、被包围。其中《补天》《奔月》《理水》《非攻》在表现这一主题上显示出递进、延续的关系,如果说前两篇表现的是牺牲者陷入被背弃、被包围的困境无法自拔的话,那么在后两篇中,鲁迅则塑造了两个力图从中挣脱出来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故事新编》中民间叙事策略的现代开掘入手,从民间叙事角度观照下的历史选材和民间故事叙事结构的大胆扬弃两方面具体分析鲁迅在创作中对传统民间叙事艺术的灵活运用及超越创新的表现,侧重探讨民间精神和民间文化对鲁迅人生观及艺术创作观的积极影响,探寻鲁迅先生以民间叙事艺术为策略建构历史题材小说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素材与题材的性质区别、创作方法的具体表现手段与"油滑"的关系、文本单义与复义阐释方法的差异等多个视角,对《故事新编》的文类性质、创作方法和意义阐释提出了新的看法,并以《奔月》为案例,提出了《新编》回归文学本体阐释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故事新编》文体文类的复杂性,与鲁迅自觉追求荒诞感的营造是分不开的。其荒诞感主要通过古今杂糅的时空塑造,否定式的小说情节、结构模式,“油滑”的笔法表现出来,我们从《起死》篇的个案分析中,可以见出荒诞书写的深层意蕴:对庄子“无是非观”思想的解构式审视;指刺现实并加以批判;对启蒙的反省和追问。  相似文献   

17.
八月十四晚上,吴用筹划公开招聘人才的事,刚从公司回到家,捶了捶酸疼的胳膊,打开电子邮箱,忽然,一封邮件令他眼睛为之一亮: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故事新编》实乃一种互文体,它采用引用、重复、参考和戏仿的互文手法,从而呈现出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的戏剧效果。文本通过对《故事新编》互文手法的解析来准确识别其文本中互异的成分,分析文本深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桃花源的故事,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那一片世外桃源的宁静,多少年来都是人们梦中的理想国。我们总是在追寻着属于自己的理想国,有时难免失望,心中却依然有着向往。好像向往着,向往着,理想就会近一点,再近一点,好让追逐中疲惫的身心有个歇脚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文本互涉和新历史主义角度来探寻作为历史重写方式之一的“故事新编”中的主体创造性 ,作者从异彩纷呈的中国书写方式中撷取了三个点 :即以鲁迅、刘以鬯、陶然的相关文本为个案进行比较分析 ,梳理其重写中叙事模式和意义阐释层面的独创性 (含不足 ) ,概括出其重写的主要特点———鲁迅 :“点染”历史 ;刘以鬯 :“复活”历史 ;陶然 :断裂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