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到汉字形体的发展阶段,很多人自然就认为是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顺序发展。其实汉字的发展演变不是线性的单一序列。笔者从汉字字形演化的角度对隶书的起源、小篆的性质、篆隶之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重新描述古汉字发展演变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2.
秦始皇在建国之初,鉴于当时文字使用混乱的状况,颁布了文字改革的政策,对文字进行了巨大改革。废除了六国古文,在秦文字的基础上整理形成了统一的官方字体,即小篆。在小篆被当作官方字体使用的同时,在民间又出现了由小篆草写形成的另一种字体,即隶书。两种字体的形成和发展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秦始皇的文字政策对后世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观点认为秦刻石的文字和铭文内容为李斯所作,但从史料来看,李斯作小篆和李斯作刻石都是一个逐渐附会的过程,李斯作为秦刻石作者的身份,应当为后人建构而成。秦刻石真正的作者或为秦朝儒生博士官。秦刻石所体现出来的浓厚的儒家思想痕迹,是战国秦汉变革之际的文化整合在秦朝统治思想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说文解字》在语言文字方面的重要贡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说文》是对汉字作了进一步的整理,但不是汉字的第一次统一和定型.许慎总结了前人关于六书的理论,使之成为比较科学的系统理论,《说文》以偏旁为部首编排汉字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它以形音义相结合全面解释汉字,为研究汉字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泰山刻石安国藏百六十五字本准秦文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秦泰山对石小篆,最佳拓本是明安国藏本.存字百六十五。其文字内容与《史记》所载秦泰山刻石颂词及二世诏书摊校,有十余处似异而实同,其小篆构成百余字与可捡秦文相对照,基本吻合。所以得出结论:安国藏本的小篆与秦文相符,是秦文字或准秦文字。  相似文献   

6.
秦泰山刻石颂词与二世诏,共二百二十二字,安国藏本百六十五字,缺五十七字,朱复戡根据安国本及其他秦文资料,为之补齐,本文通过字形的比较,考证,得出结论:朱氏所补阙文字,符合秦小篆文字构成规律,当为准秦文。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对汉字隶变的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从笔势和结构两方面探讨了隶书系统对小篆系统的继承与发展。在笔势方面,隶书系统用笔画代替了小篆系统中匀圆均称弯曲的线条,隶书系统在小篆系统没有勾挑的情况下凭空加弯,隶书系统出现波势。在结构方面,从小篆系统到隶书系统出现了四种变化,分别是省变、转变、讹变和突变。  相似文献   

8.
篆书篆书分大篆、小篆。据段玉裁引注《说文·竹部》载,大篆为周代史籀所创,笔画雄强而凝重,风格典丽而峻奇。小篆则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  相似文献   

9.
秦始皇在位37年,为了完善统一大业,执行法家学术思想,而锐意改革.但是,由于各诸侯国文字异形,语言有碍,故统一文字是第一要务,是重中之重.因此,秦始皇五次出巡,七次立石,最终以小篆为标准文字,第一次实现了文字统一.秦文字的统一促进与发展了秦国的伟大统一,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汉字发展的历史来看,汉字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其字体经历了陶文、甲骨文、籀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阶段.其中小篆的产生,宣告了汉字古文字阶段的结束,而这份功劳就归属于秦相李斯.本文试从个人生平、书同文字及书法成就方面对李斯对中国汉字发展作出的贡献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三、笔法小篆的用笔,一般是首尾藏锋,中锋运笔。篆书的用笔虽然没有隶书、楷书那样复杂,但在每一笔之中同样存在着起笔、行笔、收笔这样三个过程。而且必须认真严格地对待,使之笔笔中锋,才能收到预期效果。起笔:起笔必须逆锋也就是藏锋,不能尖锋  相似文献   

12.
唐人及稍后文献载书法家褚遂良"尤工隶书"并无不妥,唐时"隶书"就是今天"楷书"之意,而唐时"八分"才专指今天的"隶书".真、隶密切的亲缘关系是唐时二者意同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由于汉字字体演变的继承性和复杂性 ,在古代书论中 ,八分、隶书、楷书三者之间有时有“含混”的现象 ,往往导致字体称谓上的误解。其中八分、隶书之间的关系历来就有许多见解。楷书与上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却较少有人论及 ,或论述不甚明了。本文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 ,在三者之间作较为清晰的界定。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处于急剧壮大和急剧变化之中,并且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由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可知,楚、秦两国都在春秋初年形成了较完备的阶级结构并出现了士阶层,但因两国的地理条件、人文生态和发展路线等诸多不同,两国士阶层的人员构成、人口数量、经济状况、文化素质也有别,对本国乃至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大不一样。楚士人多才高、用于晋而事于秦,为楚国经济文化的繁荣、秦王朝的统一和统一而稳固、强盛而昌明的汉帝国的创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汉字在书写和认读两个矛盾统一的过程中发展演进,具有结构属性和书写属性,所以汉字的研究分为字形结构和字体风格两端,二者密不可分,但是在汉字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汉字构形的发展和字体的演变之间的关系也是发展变化的。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过渡主要原因是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成熟。而今文字阶段字体的发展演变破坏了汉字的构形理据,影响了构形系统的平衡,使构形系统不断地进行调整以实现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月照秦长城     
徐怀亮 《新读写》2008,(2):30-32
面对一处没有任何修饰、未加丝毫包装的历史古迹,我们想到的是什么?是岁月的沧桑?是历史的凝重?是怀古的幽情?抑或是无奈的寻觅?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战乱纷争,诸子争鸣,勘称我国历史上一大乱世。在这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的背景下,秦国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引领时代的健儿。秦国在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上萌发出来的大一统的文化思潮及独具匠心的文化格局成为其统一中国的重要因素。这些最终促使秦人走在历史的前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修筑直道是秦王朝拓边活动的重要步骤.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的结果来看,秦直道可能不是秦王朝全新开辟,而是通过对前人道路的拓宽和改造而成.修筑长城和直道主要依靠蒙恬的三十万军队.秦长城和直道工程规模浩大,而劳役人员不足、工期过于紧张为长城和直道的修筑造成困难.这也从侧面证明秦直道是重修前人道路而成的.  相似文献   

19.
修筑直道是秦王朝拓边活动的重要步骤。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的结果来看,秦直道可能不是秦王朝全新开辟,而是通过对前人道路的拓宽和改造而成。修筑长城和直道主要依靠蒙恬的三十万军队。秦长城和直道工程规模浩大,而劳役人员不足、工期过于紧张为长城和直道的修筑造成困难。这也从侧面证明秦直道是重修前人道路而成的。  相似文献   

20.
西周衰败之后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而秦国实现统一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秦穆公而下的几代国君注重人才 ,贤能之士的才能得以发挥。用贤任能是秦国对古代人才文明的继承和发扬 ,从而绵延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我们应积极借鉴这一宝贵的历史经验 ,善于发现人才 ,尊重人才 ,任用贤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