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基于新疆哈萨克族与汉族杂居地区的田野调查,在了解当地民族关系状况的基础上,探析该地区和谐民族关系的成因,认为哈萨克族牧民的定居是哈汉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密切的经济往来是哈汉民族和谐关系的保证,文化多样性及民族间婚育观念开明与宽容是哈汉民族关系和谐的基础,民族间的互尊互助是哈汉民族间关系和谐的润滑剂。  相似文献   

2.
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民族关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少数民族人民群众涌入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族际交流、民族成员之间的交往空前增多,这种现象使城市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城市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也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通过研究城市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找出城市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我国民族关系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作出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
李亚 《考试周刊》2011,(84):239-240
湖北回族乡的回汉民族关系是和谐、互助的。回汉民族混合杂居,有利于民族间的交往;民族通婚增多,有利于回汉民族的相互了解。学校教育是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回族的宗教信仰得到尊重;经济发展,回汉差距缩小,是回汉民族关系和谐的基础。与此同时,政府要关注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营造回汉关系的长久和谐。  相似文献   

4.
汉族和瑶族是桂东北的两大民族,自隋唐以来,两族就毗邻或交错杂居,经济文化上有着密切联系,民国时期两族交往进一步加深.从探析桂东北瑶汉民族的来源及分布出发,概述了民国时期两族的经济关系,认为桂东北瑶汉民族有着广泛的经济交往和频繁的商贸活动,这对两族尤其是瑶族的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对增进瑶汉民族间的了解,加强瑶汉民族团结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族际接触理论和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文化自觉"理论是研究民族关系的两种重要指导理论。通过对湖南桑植白族"连理会"文本的文化解读,指出散杂居与聚居有明显区别。对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研究应与对聚居民族的研究有所不同,应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倡导共生互补的理念,以务实的态度认识和处理当前我国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各民族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散杂居的弱势性、忽视性决定了散杂居民族关系成为新时期民族问题的焦点。而农村散杂居少数民族更是被人文关怀遗忘的角落。散杂居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平稳形态与其他地区快速发展形成显著对比。经济发展下的农村劳动力二维流动,影响着农村散杂居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值得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比分析维汉两族比喻喻体涵义的基础上,以两族比喻喻体为切入点探析了两族在文化渊源、宗教信仰、生产活动等方面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以期对促进维汉两族文化差异研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以社会调查为基础,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从社会学、体育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新形势下吉林省散杂居区朝鲜族社会体育的开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寻找吉林省散杂居区朝鲜族社会体育发展的最佳途径,力求为制定吉林省散杂居区朝鲜族社会体育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论敦煌文明的多民族贡献──兼及民族关系汪泛舟历史上的敦煌,是多民族的杂居地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先后既有大月氏、塞种胡、乌孙、羌戎、匈奴等族生息和繁衍,也有汉与鲜卑、退浑(吐谷浑)、吐蕃、回纥(鹃)、党项、蒙古等族经营与统治。自汉以降,由于丝路贸易...  相似文献   

10.
新疆区内初中班(以下简称“内初班”)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种办学模式,主要吸收疆内农牧地区少数民族为主、品学兼优的小学毕业生赴经济条件较好的疆内城市中学就读初中。以北疆1所城市中学为案例学校,以该校1个内初班的各民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追踪研究,历时1年,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探索该班级学生的族际接触和族际交往过程。研究发现,内初班各族学生持积极的族际接触态度,在族际交往中可以形成跨民族的亲密关系、冲突关系和其他关系。随着交往程度的不断深入,族际交往性质由基于能力、品格等的认知性交往发展为基于陪伴、分享等的情感性交往。高质量族际关系的形成以超越认知的情感联结为标志,族际友谊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民汉混合编班形式为学生族际交往提供了认知接纳环境,混合住宿环境为学生族际交往创造了情感联结机会。  相似文献   

11.
明清以来,通过政府强制性移民和老百姓自发性移民,大量内地汉族迁徙到宁夏南部地区,为当地的农业开发、工商业发展以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大量汉族移民的迁入促进了宁夏南部回汉群众的文化融合并形成了当前回汉民族杂居的居住格局,为当地和谐的民族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三都县的地理位置和语言概况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辖三合镇和三合、大河、普安、中和、周覃、九阡六个乡镇.境内分别有水、市依、苗、瑶、汉等民族聚居或杂居.共有人口二十六万四千八百多人.聚居民族的日常生活交往.多采用各自的民族语言.在各民族的交往中,多采用汉语三都方言.汉语三都方言是这地区的族际语.本文对汉语三都方言部分特殊词汇作例释.  相似文献   

13.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彝汉杂居地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且文盲比例较大,男女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也非常不均衡,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彝族和汉族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本文将通过随机调查的方法,对以教育观念落后、经济发展薄弱、地理环境恶劣的小凉山为代表,对彝汉杂居地区的教育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呼吁政府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重视学校的教育情况,以此来改变彝汉杂居地区受教育程度偏低的这种现状.  相似文献   

14.
宁夏是回族主要聚居区,回族与汉族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宁夏社会进步与稳定的基础。宁夏城市化使回汉民族人口出现双向和多向流动,回汉聚居社区的民族交往、民族态度、民族关系以及居民生活满意度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回族聚居社区的回汉民族关系的调查,分析了回汉民族关系的基本状况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回汉民族关系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语言和谐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研究民族杂居地区的语言和谐问题,有助于深入认识民族杂居地区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有助于促进民族杂居地区社会和谐发展;有助于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喀什第二中学发放的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得出两个方面的重要结论:一方面,在汉语学习方面,维吾尔族学生汉语学习积极性很高,但学前汉语水平较低,初中阶段合班学生汉语对话能力没有随着书写能力的提高而同步提高;另一方面,从促进维—汉跨族空间融合意愿的角度看,汉语的口语沟通能力比汉语书写能力更重要,并且两个民族的交往经历对相互间的跨族交往意愿产生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襄阳市是典型的回族散杂居地区,在对襄阳市友谊街回族社区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散杂居回族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权益保障、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少数民族散居化进程的加快,散杂居民族问题成为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议题。通过对大理州Z村这个多民族散杂居村庄的民族学考察,围绕在经济、政治、文化、政策四个方面构建和谐家园的实践,分析了该村还面临和谐家园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家园和谐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保护不足三个新挑战,提出了促进和谐家园民族经济的科学发展、消除潜在因素对和谐家园的外在影响、守护民族和谐家园的文化多样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作物的传播往往会对人类社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清代以来玉米在凉山彝族地区的引种与传播,除推动当地作物结构与经济类型产生变迁,还为日常食物获取提供了新的来源,缓解了人们对于其他粮食作物的补给依赖。随着社会生活中剩余产品的累积,玉米更被作为农业特产投入到市场交换当中,互通有无的经济联系发展成为族际交往中的和谐部分,促进了彝汉两族在饮食生活、社会生产方面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以近代土默川地区蒙汉民族关系为例,通过对民族关系主体构成、经济形态与蒙汉民族关系、蒙汉民族文化的相融与发展等问题的分析,认为本地区民族关系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既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受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所影响。这种历史的积淀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甚至将来,都将成为本地区各民族和谐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