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的“四川学者的经学研究”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1月23-24日在台北召开。会议由林庆彰、杨晋龙教授等主持。来自中国大陆、台、港、澳的专家学者刘述先、钟彩钧教授等4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认为,清代学术可分为三期,前期承明代  相似文献   

2.
"斗彩"一词,成名于清代《南窑笔记》;"斗彩"工艺,始于成化时期;其名有两种传说:因"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彩瓷工艺,即先于坯胎用青料画花鸟等图案后,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在留出的空白处再用低温彩料添绘、拼斗,复入窑烘烤而成;另有说法,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争奇斗艳,  相似文献   

3.
近读张玉春先生《史记版本研究》,发现其引用《玉海》一则材料时,没有正确理解所引内容.误以为材料中的“七史”包括《史记》在内,实则是指“嘉祐七史”。众所周知,“嘉祐七史”指《宋书》一百卷、《南齐书》五十九卷、《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六卷、《魏书》一百一十四卷、《后周书》五十卷、《北齐书》五十卷.与《史记》毫无瓜葛。由此可见.引用古籍不可不慎。  相似文献   

4.
<法宝联璧>是一部卷帙浩繁的佛教类书,由陆罩、庾肩吾、徐摛、刘孝威等三十余人奉梁简文帝萧纲敕进行编纂,至梁代中大通六年(534)纂成.其书今佚,惟萧绎所作<法宝联璧序>尚存.笔者试从<法宝联璧>一书的编纂背景、编纂时间、编纂地点和机构、编纂者姓名、书名、卷数和篇数、内容和性质等角度入手,对此书的编纂情况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5.
姜德明 《寻根》2000,(2):88-91
在喜好收藏旧时期刊的人当中,有专门搜求“创刊号”,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期刊数量很大,若想齐备简商是不可能的,独收“创刊号”亦是无奈中的一种办法。但,我从来不想专门访求“创刊号”。我保存的“创刊号”,是属于  相似文献   

6.
黄杰 《寻根》2008,(2):85-92
罗敷是谁?以《汉语大辞典》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罗敷:古代美女名。晋·崔豹《古今注·音乐》:‘《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壬家令……罗敷乃弹筝作《陌上歌》以自明焉。…或谓“罗敷”为女子常用之名,不必实有其人。如《孔雀东南飞》即有“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然“罗敷”这个名字,究竟有些别样,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李莉 《华夏文化》2012,(2):34-36
“对待”一词,常见于易家书籍。“阴阳对待”的概念,是指阴阳相反而并立,相比较而并存。朱熹对此有过解释,他说:“是两物相对待在这里,故有文;若相离去不相干,便不成文矣。卦中有阴爻,又有阳爻相间错,则为文。若有阴无阳,有阳无阴,如何得有文?”(《语类》卷七十六《易》十二《系辞》下,林学履问周易时所记)此处的“两物”是指阴阳两物。朱熹认为阴阳相对,又同时并立,  相似文献   

8.
喻静 《中国文化》2012,(1):79-87
一刘秉忠行状:道人抑或宰相? 刘秉忠的传记资料主要见于《藏春集》卷六《附录》所收之同朝人张文谦撰《行状》、王磐撰《神道碑铭》、单公履撰《墓志铭》、姚枢撰《祭文》。《元史》系"刘秉忠"条于卷一五七之"列传第四十四",《元诗選》初集亦有传略。内典则见于南宋志磐《佛祖统记》和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等,多从《藏春集》中摘编。杨曾文在《宋元禅宗史》中为刘秉忠作了简明小传。本文所论和刘秉忠生平甚为相关,故再为立传并有意凸显相关处。  相似文献   

9.
“角”是何物?就是古代军旅中使用的号角。因最初都是用兽角做成,故以“角”来命名。有关它的记载,不见于汉以前的文献,从东汉末起,典籍中屡见不鲜。最早提及者是公孙瓒的《告子读书》,内有“袁氏之攻,状若鬼神,梯冲舞台楼上,鼓角鸣于地中”(《后汉书》本传)数语。其次是《三国志》,其中《陆逊传》《吴贺齐传》《虞翻传》诸篇,均说到它。  相似文献   

10.
王洁 《华夏文化》2009,(1):29-30
关于“猞猁狲”一词,不同语文辞书的处理不尽一致。《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辞海》(1999年版)均未列“猞猁狲”词条,前者在训释“猞猁”时也未提及“猞猁狲”,后者在“猞猁”的释义中说。明“别称‘猞猁狲”’。《辞源》(修订本,1988年版)、《汉语大词典》(1992年版)则把“猞猁狲”列为主条目,前者未设“猞猁”词条,后者将“猞猁”设为参见条目,用“(猞猁狲)又称猞猁”将两条目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1.
说“婴”     
修订本《辞源·女部》“婴”字条的第一个义项是:“初生的女孩。《玉篇》引《仓颉篇》:‘男曰儿,女曰婴。’”也就是说《辞源》的编者认为“婴”的最早义项是“初生的女孩”,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此释义有误。古多称初生儿为嫛婗,《释名·释长幼》:“人始生曰婴儿??或曰嫛婗。”唐·张谔《三日岐王宅》诗:“玉女贵妃生,嫛婗始发声。”  相似文献   

12.
去年少雄同志主持《巴蜀文化通史》编纂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时,就计划要开一次编纂工作的理论研讨会。经过大半年时间,在对《通史》各卷提纲反复审议之后,就剩下《通论卷》提纲尚待定稿,我们商量把编纂理念和《通论卷》提纲这两件相关的事放到一起,扩大范围,请各卷主笔的学者和一部分编委、专家共同来研讨,以期对这部书基本的编纂思想和《通论卷》主要的观点集思广益,形成明晰的共识,然后才动手撰写各卷文稿,可能会少走些弯路。编纂《巴蜀文化通史》,我们都是“大姑娘坐轿”,究竟该有哪些编纂理念,我同样心头没有底,要听各位专家的意见。但…  相似文献   

13.
<正> 《关雎》为《诗经》305篇之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又为《关雎》首章之始,其中的"河"如何解释,《毛传》以后各种《诗经》注本、当今诸家通俗读物及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要么解释为"黄河",要么不出注。不出注者,实际也默许为黄河。实际上,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河"解释为黄河,是有待商榷的。首先,并非所有《诗经》中的"河"都专指  相似文献   

14.
赵标 《华夏文化》2008,(4):16-18
追求智慧,成为智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理想。早在《书》、《诗》中即有“哲”、“哲王”、“哲人”、“哲夫”、“哲妇”、“既明且哲”、“知人则哲”、“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等言辞,而“哲”却“明智”之义。可见,古人很早就已表露出摒弃愚昧、崇尚智慧的美好愿望。不过,这止导尚“智”之辞多为一鳞半爪,不成体系。真正开始对智慧与智者进行初步系统而精辟论述的要数孔子。  相似文献   

15.
“雅学”考     
“雅学”.是训诂学的一个分支.是小学家中常用的一个词。然而,一般辞书均不把它作为一个“词条”收入.即使像《辞海》、《辞源》之类的大型工具书,也难觅其踪迹.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汉语大词典》才予收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雅学”作以探究。  相似文献   

16.
《上海文化年鉴》2012,(1):110-111
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于11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新闻界庆祝第12届中国记者节大会上接受表彰。在第21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上海共有8件作品获奖。其中,《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联合采写的系列报道《上海世博会纪略》,《解放日报》新闻名专栏“解放分析”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人写书,不求速效,惟愿恒久,故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说法。披阅中西文化交流史料时,我突发灵感:如果《永乐大典》未湮灭于帝王的陵寝,未焚毁于内外兵火,而是突破语言与时空的阻隔终于"传之"海外,犹如1585年门多萨神父编纂的《中华大帝国史》在罗马出  相似文献   

18.
李佳 《华夏文化》2011,(3):33-33
蕨是我们熟知的一种古老的草本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类群,已存在了四亿多年。它卷曲的嫩叶是供食用的“蕨菜”,根茎可制成美味的“蕨粉”,亦可入药。据《本草纲目》载:“蕨,处处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状如小儿拳,长则展开如凤尾,高三四尺。其茎嫩时采取,以灰汤煮去涎滑,晒干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其根紫色,皮内有白...  相似文献   

19.
彭亮 《寻根》2013,(4):15-17
"温故而知新"见于《论语·为政》,又见于《中庸》。历代以来,对"温"字的注解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以汉代郑玄为代表,他以"温寻"释"温",以为"温故"就是"故学之孰矣,后‘时习之’",也就是现代汉语中"温习""复习"——"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巩固"(《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按照这种解释,"温故"其实与"学而时习之"相近。  相似文献   

20.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林传甲和黄人分别在京师大学堂和东吴大学同时开始了《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工作。他们或许没有想到,这一编写活动竟会引发百年来文学史编写的热潮,各种类型的文学史已多至近两千部,几乎以每年二十部的速度高速产出,正式形成一门中国文学史学科。这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