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着一把吉他,在城市随心所欲地流浪,然后在合拍的地方与时候,或忧伤或高亢地唱上一首适合表达心情的歌……很多人的印象里,"流浪歌手"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文艺范"。这样无拘无束、独立自我的生活,从来都是藏在青春里不曾醒过的梦。更何况,还有庞龙、陈楚生、西单女孩、旭日阳刚这样的歌手示范,他们都曾有过流浪歌手的经历。做一名流浪歌手,是许多喜欢音乐的"文青"都想选择的一种生活,包括很多"90后"。就如一句话说的一样:"生活可以很文艺,文艺却不一定是生活。"在文艺、流浪、唱歌、生活之中,他们的真实状态,又有多少是想象的模样。"螳螂"、"何必"、"卑微"和"下辈子见",是4名"90  相似文献   

2.
1你有没有想过去流浪? 哪怕在一本书里,你流浪到一个句子上,坐一坐,坐成一个最美的词; 在一首古诗里,你流浪到一座桥上,走一走,走成最美的韵脚; 或者干脆就从你每天经过的街道出发,坐上一列叫《诗经》的火车,去更远更远的地方看一看,途经《宋词》《唐诗》,再美也别停,一直坐下去……  相似文献   

3.
被生活绑架     
有位驴友,他每年的生活基本上是这样的:上半年打工,下半年"流浪",或者是一年工作,一年"流浪"。越来越多知道他底细的老板不愿聘用他,父母埋怨他,兄弟姐妹规劝他,朋友试图说服他,都三十四岁了,还从来没有一个女人喜欢他。没有人知道他活得很好,自由自在,充分享受生活的每一天。他的快乐是脱离"主流社会"的快乐,是率性而为、不亏待自己的快乐。大家看他,觉得可悲;而他看大家,觉得可怜。他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虽然你内心偶尔会有这样的梦想。因为你总是在想,从这个"主流社会"挣脱  相似文献   

4.
安诺 《高中生之友》2014,(12):25-26
“但愿来年光景,犹如一往情深的恋人,曾经放下未来付出,留住自己重回内心,时光荏苒中问询南来北往的客,宛如平常一段歌,恩怨忘却,再相伴在万家灯火。”这是该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最初我们在尘世间忙碌地生活,最后都会在夜色中回归最初的生活状态。一路上会遇到很多的人和事,会有炊笑、泪水,过程中无论是怎样一种状态,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唯有如此,有些人和事才变得更加珍贵。我想,这是作者想要表达告诉大家的。  相似文献   

5.
流浪是文学中的传统母题,而在现代作家笔下,流浪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孙频近几年的创作出现了“流浪者”族群,与传统的流浪小说不同的是,孙频小说中的流浪行为是主人公遭遇个体精神困境后的主动选择,是个体主动接近自然并追寻个人生命的自由状态。孙频的流浪书写打破了既定文学样式之间的界限,使文本呈现复调的审美特质,并借助语言的张力来营造亦真亦幻的意境。  相似文献   

6.
张立宪 《华章》2011,(11):50-51
那年头,海子可以从南走到北,又从白走到黑——在自杀前的流浪岁月中,他可以身上没有一分钱,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相似文献   

7.
棉花糖不甘心平凡和寂寞,总想凭自己的洁白和甜美过上更好的生活。一天,它趁主人打开盒盖的机会跳了出来,在外面过起了流浪的日子。走呀走,天色晚了,棉花糖想找个歇脚的地方。它溜进了一间一团漆黑的小屋,屋里不时传来一阵又一阵老鼠的嘈杂声。棉花糖有点儿害怕,刚想离开,一只大老鼠咬住了棉花糖的脚,说:“今天算你走运,我们兄弟都吃饱了,就饶了你,滚吧!”棉花糖离开小屋,到了一棵大树下,躺在树  相似文献   

8.
张效林 《陕西教育》2005,(12):26-28
作为一名从小娇生惯养的学生.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在街头流浪,直到有一天。生活将我逼到了流浪的街口,太多的茫然与惶恐让我不知所措![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我这样一种人,你还来照什么!你这是对我的侮辱!""对不起,爷爷,我只想让更多人了解你们的生活状态,对不起!"在家的附近,见到了一个很"奇怪"的流浪汉。奇怪的是因为他在看书,但仔细一想,又不觉奇怪了——流浪的人难道就没有权利看书了吗?  相似文献   

10.
内心和谐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价值观念。内心和谐与否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外部的社会环境。人的内心和谐是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当代社会中,存在的许多现象暴露出人们内心的不和谐。要想达到内心和谐就需要注重自身修养,进行良好的自制和调节。  相似文献   

11.
你想一边学习一边旅行,还不用费神费力地四处奔波吗?告诉你一个特大惊喜,明天,一座到处流浪的城市将会经过我们学校。如果你能敲开流浪城市的大门,就能入住这座城市,实现既能安静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12.
内心和谐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价值观念。内心和谐与否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外部的社会环境。人的内心和谐是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当代社会中,存在的许多现象暴露出人们内心的不和谐。要想达到内心和谐就需要注重自身修养,进行良好的自制和调节。  相似文献   

13.
随风流浪     
不相信,这一切到了最后,你决定,全身而退地走……这是一个不该发生的故事。一切的开始,一切的原因,是某一天Sale在“公共邮筒”里拿了一封只写着“与诗有缘的朋友收”的信。信是一个叫流浪的男孩写的,从苍劲的字迹灵动的才情中,Sale确定流浪是一个人如其名诗一般的男生。信的内容是想通过这  相似文献   

14.
作为写作现象的“流浪”,大体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指游历行为本身,另一种表达叫“行万里路”,二是指一种失“根”后的习理状态,对于写作来说可称之为“流浪意识”;三是指一种逃避方式,本质上即是、自我放逐”,远离主流化中心,走向生活边缘,也正是这些内涵将诗悬置于现实生活之上,使诗人游离于常态人生之外,流浪成为诗与诗人最具特征的外在形式,诗人因流浪而获得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赋予作品以苦难和勇毅双重品格,诗人在黑暗中摸索,坚定而执着,最终凝聚为永恒的诗魂,这就是诗和诗人的神圣力量。  相似文献   

15.
李响 《家长》2009,(11):12-13
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必须做真实的自己。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第一步。只有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状态,才能获得生活的幸福、心灵的安宁和内心的丰富。自我实现意味着发现自己、超越自己;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全神贯注地体验属于自己的生活;自我实现意味着知道自己人生的取舍。正如一首诗:  相似文献   

16.
不知为什么年轻人离家出走了,可能是家里的原因吧! 年轻人独自流浪天涯,他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几个月后,他的钱花完了,几乎每天挨着饿,他总想回家,但有一股力量使他不能回家,毫不客气地让他继续流浪。 一天下午,他在路上走着,突然看见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两个大字“帮助”,下面内容是:有  相似文献   

17.
“年老的流浪显得可怜,年轻的流浪呈现壮阔。我们流浪,因为年轻;我们年轻,所以流浪。”偶然在书店里看到了《因为年轻,所以流浪》,作者是美籍华人作家、教育家刘墉。一刹那,从文字里,我走近了一个在外漂泊人的内心,看到了字里行间那满溢的乡愁,更有那浓浓的对家乡的眷恋。因为“野姜花”“流浪”  相似文献   

18.
流浪汉小说中的流浪模式基本有两种:生活流浪和精神流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为了寻找精神家园进行了痛苦的精神流浪。他的精神流浪经历了从模糊到明朗化的颇为曲折的变化过程,而且他的精神流浪具有自我放逐的意味,是一种个性的张扬和对生活的反抗。  相似文献   

19.
《小读者》2008,(10)
塞尔维亚非政府组织"青年联合中心"和贝尔格莱德市政府为救助流浪孩子开设了一家青少年"旅店"。青少年"旅店",顾名思义,就是可以不常住,想来就来,想走就  相似文献   

20.
很多年来,也许是从读三毛开始,我们热衷于使用“流浪”这个词。外地人走在京城青砖绿瓦的老街上,总有自诩为流浪的体验。北大燕园的草坪上,也常有人抱着吉它弹唱:“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但歌者严格来说有流浪之心而无流浪之行。而在不远处,真正的流浪者淡淡一笑,起身而去。每个城市都有或多或少的流浪者,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燕园的流浪者则有些不同,简单地说,他们的流浪是为了栖息。他们没有工作,有的靠偶尔打工来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有的我们则根本无法得知他们的生活来源。他们都是有文化的人,甚至学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