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思的《咏史》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咏史诗,而是颇有深意的咏怀诗。所咏之怀包括两个元素:叹穷和言志。诗人从三个雏度抒写困穷处境:对造成困穷处境原因的辩白、对摆脱困穷处境的期待、对身陷困穷处境的超脱;从三个层面表现人生志趣:立功扬名、著书立说、隐居高蹈。叹“穷”和言“志”共同构建了真实的心灵史,因而使诗歌不仅有对“穷”的不平之气,更有一种壮逸之气,而这种壮逸之气不仅包括立功扬名、著书立说的雄壮之气,也包括隐居高蹈的超逸之气。由于巧妙地运用赋、议论、对比等艺术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自读、指导、练习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这可以说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似乎没有多谈的必要。但是,对此恰恰未能形成共识,以致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诸多失误。主要表现为三个“满”:一是“满堂灌”,教师讲得太多,挤掉了学生读书和做课堂练习的时间;二是“满堂问”,课上不断提问,问者不得要领,答者穷于应付,靡费时间,收效甚微;三是“满堂练”,上课以练代讲,东一本练习册,西一套试题集,练得学生昏昏然。因此,正确认识“读”“导”  相似文献   

3.
现当代诗歌的鉴赏 ,主要是理解诗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构思、词语和语言特点。通过朗诵、默想和品味 ,以加深对诗的理解和赏析 ,诗化自己的感情。鉴赏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诗的艺术手法 ,诗的美 ,有些可以讲出来 ,有些是讲不出来的 ,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真正意会到诗的优美的意境。高考文学鉴赏的测试内容有两条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这一条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现当代诗歌、古代诗、词、曲 )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言的。要求主要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进行赏析。《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全国普通…  相似文献   

4.
元代诗序研究尚处于发轫阶段。元人诗序解题大体可分为解物与解人两类,其"新变"表现在:突破了常规解题的结构安排,在行文布局中采取分散式解题方式,出现了以设问句式逐字解题和主客问答式解题的新形制;元人诗序的类比手法从类比对象的结构关系上分析,可分为两相作比、叠合作比与连类作比三种情形,其中连类作比最具典型性:一组连类作比的类比对象不少于三个,类比对象之间"以类相从,环环相扣,递相作比"。  相似文献   

5.
元代诗序研究尚处于发韧阶段。元人诗序解题大体可分为解物与解人两类,其"新变"表现在:突破了常规解题的结构安排,在行文布局中,采取分散式解题方式,出现了以设问句式逐字解题和主客问答式解题的新形制;元人诗序的类比手法从类比对象的结构关系上分析,可分为两相作比、叠合作比与连类作比三种情形,其中连类作比最具典型性:一组连类作比的类比对象不少于三个,类比对象之间"以类相从,环环相扣,递相作比"。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典抒情诗是很讲究含蓄的。北宋诗人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诗应“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曾子固说:诗当“语尽而意不穷。”南宋词家姜白石也说:诗“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这都是说,作诗要注意含蓄。含蓄能使作品显得蕴藉深厚,“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古人如此重视,是有道理的。他们在这方面表现了高度的技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巴金,作为闻名于世的一位现代语言艺术大师,在小说创作上,其突出特点之一是擅长第一人称手法的运用。他运用这一具有特殊艺术属性的创作手法,写就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小说佳品,包括长、中、短篇在内,总数超过80部(篇)之多。在这些小说中,有的是一个“我”一贯到底,有的则是第一个“我”又引出第二个“我”、第三个“我”……形成  相似文献   

8.
《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这首诗采集于民间歌谣,虽经文人修饰过,但仍保留了其原来的艺术风格。本诗旨在歌颂罗敷的勤劳、坚贞与敏慧,鞭挞使君的邪恶、卑劣和愚蠢。本诗的艺术特色在于:一是现实主义手法与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二是正面刻画和侧面刻画相结合;三是把夸张、铺陈、衬托、对话等手法加以综合运用,使罗敷之美更美,使君之丑更丑。  相似文献   

9.
在物理教学中 ,精讲精练是一个成功的物理教师所必须具有的素质 .“讲”有方法 ,有艺术 ,而“练”有选择 ,有目的 ,更有技巧 .笔者认为“练”有三个目的 :一是对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检验 ;二是完善、巩固新知识 ,使之及时消化、吸收 ;三是检验吸收的同时促进智力发展 ,形成能力 .三者之中 ,前者是手段 ,后者是目的 .怎样通过最简单的手段达到最好的目的呢 ?笔者认为 ,在平时习题训练中要培养学生这样的习惯 :解题之后要三思 .一思 :相关知识内容习题的编拟和解答 ,都要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教师容易注意到在解题之前 ,仔细分析题意和解题…  相似文献   

10.
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提到的“中的”的概念 ,是从诗歌语言运用的角度提出的一种较为全面和丰满的诗歌理论。它有三方面的主要内涵 :“中的”的艺术目的是诗之意味 ;艺术表现为含蓄和情真 ;艺术手段为因情造文。  相似文献   

11.
苏轼说:“味摩诰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两句评语精辟地道出了“诗画同源”的艺术真谛。其实,不少文学创作手法也是从绘画技巧中借鉴过来的,初中教材俯拾即是,一些常见的画法经方家的巧妙移植,便让文学作品焕发出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中三大高峰.曲居三座高峰之末,却在诗歌发展史中有着特殊地位,首先它完全摆脱了封建思维的惯性;更强调诗人的本源回归;“曲”是一种诗体式,但也可以说它是以曲折表达的艺术手法写成的一个诗品种;从形式艺术方面来说,曲较之诗词,音乐性的要求更多.  相似文献   

13.
张学松 《天中学刊》2001,16(Z1):36-36
《诗经·东山》是一首反映周代兵役之苦的著名诗篇。诗篇的情景交融,委婉、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几千年来一直被人视为表现战争题材的名篇,给后世作家的创作诸多启迪和借鉴。而我认为这首诗在艺术上更为成功之处是它的巧妙构思。 《东山》的整体构思可以三个字概括,图示为:“雨→行→想”,即诗人(诗中主人公,解甲返乡的征夫)在濛濛细雨中,从“东山”行进在返乡途中,由此回忆过去,推测未来,从而表现诗篇的主题。在这三字的构思中,重心是最后一个“想”字,“想”的内容构成了诗篇的主要内容,揭示了…  相似文献   

14.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为送别诗。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朗读·赏析·比较三个环节。朗读训练是感受语言的有效途径。在范读之前。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指导朗读的要点:诗的节拍,停顿,重音,感情。例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全诗四句,一二句语调有轻有重,语速平缓;第三句语调略为高昂,突出“更尽”一词;第四句“无故人”语调渐低缓慢。前二句用清音,后二句用浊音。这时的朗读是一种流动的形象,诗中  相似文献   

15.
曹植作为“建安之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成就的取得和他对以前文学的接受分不开。从曹植对诗骚继承和创新这一文学接受角度,分析了曹植诗歌在创作中对诗骚的继承和创新。这种继承和创新主要包括:曹植诗骚创作精神的继承;曹植对《诗经》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创新;曹植对楚辞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创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谁是穷骑士?     
在一个岛上住着以下几种人:穷骑士、富骑士和无赖。骑士只讲真话,无赖只讲假话。有位姑娘只爱穷骑士,要求这三种人每人只能说一句话,姑娘根据他们所说的话判定谁是穷骑士。姑娘作了如下一番推理:如果这句话是“我是骑士”,则不能将三种人区别开来:如果这句话是“我不是骑士”,则三  相似文献   

17.
清初王士祯标举神韵,通过细读其论诗之语,可以将其“神韵说”的要义提炼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诗之美”是“传神”与“余韵”的结合,第二个层面是“诗之境”是“禅境”与“诗境”的融通,第三个层面是“诗之作”是“兴会”与“性情”的共鸣。由此可以为“神韵说”建立一个包括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这四要素在内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的哲学与社会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知识经济的哲学普列汉诺夫讲 ,学者之成为学者 ,那就是能旁征转引 ,思想丰富具体。我想加上一条 :学者之成为学者 ,还要善于咬文嚼字 ,概念准确。因此我就认为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知识经济”的概念。当然我讲的是一家之言。什么是知识 ?英文是 knowledge,know就是知道。汉文是“知识”,由“知”和“识”两个单字构成。“知”就是“知道”,“识”就是对“知”道的东西“识”别。“识”也是“知”,是“知”道得更明晰、更准确、更具体。在物质和精神这一对矛盾中 ,知识属于精神的范畴。这里有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教材中所选的诗全是名家名篇。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这里且不谈艺术表现手法的高妙,我只想讲一点:不要字字抠得太死,要讲得活脱,要诱导儿童领会诗中意味。有人就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问我:“碧空是无边无际的…怎么会尽?”有人说:“碧空无边,不尽:人的眼力有限,会尽。”恕我直言,这两位同志都不懂“诗家语”。这一句“碧空”应提前,作为背景。上有澄澄碧空,下有浩浩江水,水上飘一叶(孤)木舟,扬帆东去。背景如此开  相似文献   

20.
棋有棋眼,诗有诗眼。棋有眼则活起来,诗有眼则更具有艺术表现力,使诗歌意象染上诗人的情感色彩。在书法作品中,我认为也存在“眼”,它包含两个方面:对单字结构则存在字之“眼”;对于整篇章法则存在书之“眼”。以下试作一些初步探讨。象“诗眼”是最能显示诗歌内涵真谛的最关键之字句的意义那样,“字眼”可以认为是一个字中最能反映书家艺术个性的最神彩的一笔,“书眼”则为一幅字中意境、神采最佳的部分。先就字眼而论。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书家都力图使每个字都能写出反映自己的笔画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