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史诗到小说、从戏剧到影视,艺术家无不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性格,从而为人类提供一面人性的镜子。如果说本事、故事、情节,是分析故事情节或“人的行动”的三个基本概念,那么原型、类型、典型,则是分析人物性格或“行动中的人”的三个重要范畴。一般地说,原型与类型和典型,标示创作素材与艺术形象的区别,类型和典型,是指艺术形象的两种历史形态和审美形态。在现代文艺学中,这三个概念又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本事、故事和情节 ,是叙事作品分析中经常遇到的三个互相关联又性质不同的概念。一般地说 ,本事与故事、情节较易分清 ,故事与情节常混而不分。现代文艺学为深化叙事作品的艺术分析 ,吸取现代叙事学理论成果 ,对三个概念作了明确区分。简言之 ,本事是指作品的故事情节所依据的原本的真实事迹 ;故事是指对本事艺术加工后按时间顺序存在而有待进入作品的事件 ,或可从作品本文中抽取出来按时间顺序叙述的事件 ;情节则是在精心设计的文本结构中按艺术逻辑叙述的故事或事件过程 ,情节往往打乱事件的时间顺序 ,更强调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叙事技巧。从…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语言艺术”这一命题应作这样理解:它是以“艺术语言”创造的“语言艺术”。前者强调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用语的艺术性,后者强调文学作品不同于其它艺术种类的特殊性。诗、书、画、音乐、舞蹈、雕塑,媒介各不相同,各自的特征比较容易见出,文学语言与日常用语的清晰区分并 相似文献
4.
普遍人性与永恒主题是作品主题分析和价值评价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看待曾被视为理论禁区的“普遍人性”与“永恒主题”问题?经过历史的反复拷问,现代文艺学坚定地回答:艺术是人性的审美显现,对普遍人性和永恒主题的深刻表现是衡量作品伟大性的决定性标准,也是艺术作品具有不朽魅力的根本保证。德国学者菲·巴生格在《黑格尔的美学和普遍人性》(宗白华译)中明确表示: “我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课堂到专业刊物,对小说戏剧人物的评论,常会见到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做法:把纯然虚构、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文学人物,视为具有自然生命、真实存在的现实人物或历史人物,然后把人物的命运遭遇直接归结为人物自身的生理或心理的、道德或观念的因素;进而,对正面人物的分析变成对其高洁品格或忠贞爱情的热烈歌颂,对反面人物的分 相似文献
6.
陈珈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10):165-166
本文通过探究文学理论中“游戏说”和“模仿说”的深刻含义,获得对语文教学“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启发,提出“游戏”是语文教学的兴趣培养模式、“模仿”是语文教学的知识积累模式的看法。并以李白《静夜思》一诗的教学为例子来证明和践行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但学生时代的目的却是做题。针对化学学科,利用单元过关考试,在高中三年。我带学生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解题.到按照题意准确表达。训练学生的思维。下面。我把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相似文献
8.
程青山 《山西教育(综合版)》2000,(20)
分组分解法适用于项数有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它首先把多项式分成若干个组 ,每个组内可以利用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或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有的组可以把自己看作是因式 ,然后在各组之间利用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或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最终要达到把原多项式分解因式的目的。如果分组后不能达到从总体上分解因式的目的 ,那就意味着分组失败 ,必须重新分组。所以 ,分组是手段 ,把多项式分解因式才是解题的目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 ,我们要围绕解题目标采取适当的分组方法 ,当然 ,有时还需要一些特殊的技巧。例 1.分解因式 … 相似文献
9.
10.
11.
纯粹的单一教学,脱离其它科学的协助几乎是不存在的。中学生物学教学也是如此。例如,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难懂的名词、古怪的汉字,教师如忽略剖析,学生不断累积疑点,就会对整个学科产生厌烦。不妨利用下列手段:1辨别字义对于难以理解的一些名词,可与语文知识相联系.并逐字逐句加以解释,不仅使学生有种新鲜感,还可加强知识的识记。如在“芽的发育”一书教学中,“叶原基”与“芽原基”的名词学生费解。可让学生查字典或用古文知识,解释“原”、“基”的字义,说明“原”是最初的.开始的意思,“基”是基础,那末“叶原基”… 相似文献
12.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下列功能:1.检查学生对特定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研究教学目标所达到的水平;2.了解对某一学习任务的准备情况,诊断学生的学习能力;3.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维;4.激励学生参与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作出贡献;5.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调节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气氛。因此,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有效教学的深入开展,阅读教学的"常规武器"——课堂提问的形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学生对文本的反映是多元的,有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不深刻的,甚或是错误的。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巧妙地诱导学生回答问题,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教师诱导学生答问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六个提问技巧提供已知,探究感悟;增设同例,引导类化;弹性处理,意在蓄势;捕捉偶然,归纳引申;就势归谬,逼其反推;回扣原文,启发答问。 相似文献
14.
课常提问在教学中具有下列功能:[1]检查学生对特定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研究教学目标所达到的水平:②了解对某一学习任务的准备情况,诊断学生的学习能力;③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维;④激励学生参与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作出贡献;⑤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调节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气氛.因此,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话用来形容四十五分钟的语文课,尤为恰当。一般地讲,学生对每一节课,都怀着一种期待心理和新鲜的感觉.但是,这种心理和感觉能否持久,主要取决于我们的教师能否有个良好的开端,因势利导。如果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就会使这个瞬间热情转化为一种教学目的所需要的情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同一轨道上运行。因此,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设计好导语,这一节讲读课的重要环节,一定不能少。比如,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可叙述中国人民八年抗战胜利时,举国上下,一片狂欢的情景,来和杜诗印证。教李大钊的《口占一绝》时,可以从他常写的“铁肩担 相似文献
16.
金云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87,(3)
最近,翻阅了一下按照香港教育司署新颁课程标准编订的,由香港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印行的《新编中国语文》(下称香港本)第五册中《岳阳楼记》一文的注释和练习,对照国内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下称人教本)第五册中同一课文的注释和思考与练习,很有感触。 相似文献
17.
18.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教育的改革说到底就是一句话,要现代化。”借助电教这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沟通教与学的双边联系,对于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传统语文教学中一块黑板,一本书,僵化地传授知识。现代多媒体进入语文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课堂听、说、读、写与多媒体有机结合,推动了语文教改。(一)用多媒体手段化解语文课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多媒体把抽象的文学符号所塑造的形象、揭示的内涵转换成可欣赏的画面,同时配上解说,把语言与画面、视觉与听觉、感知与理解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0.
复述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手段,是极好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形式。在课堂中适时有效地使用复述,既能够培养学生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动创造性思维能力,又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推动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进而实现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等一系列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