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整个冷战时代,美国对东南亚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到遏制共产主义全球战略的影响。冷战后,东盟国家将中国、日本和印度的崛起视为对东南亚地区的潜在威胁,通过分析沃尔特的"威胁平衡"理论,解释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也"是该地区一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平衡力量和稳定器"。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越来越认识到东南亚地区在其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意义。美国通过与东南亚国家加强反恐军演合作的方式,试图恢复并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从而加速"重返"东南亚的战略历程。  相似文献   

3.
在印度后冷战时期的外交战略部署中,大国关系是印度首先关注的焦点,美国、俄罗斯与中国则是其关键对象。印度主要通过军事防务的互动和经济贸易的合作来完成其东进政策以及与东南亚关系的构建。而中国在印度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被印度视为假想敌和拦路虎。因此自推出东进政策以来,印度已明显拉近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互动联系,在可见的未来,印度与东南亚之间的双边关系应仍将朝向正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明朝后期中国同东南亚地区贸易迅猛发展。产生这一历史现象有国内、国外两方面原因。国内原因是:贸易形式的转变;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闽粤地区拥有大批高素质、富于冒险和开创精神的对外贸易人才;郑和下西洋打通了往东南亚各地的海上通道;中国急需白银的刺激;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先进等。国外原因是:东南亚和欧美人民对中国商品的喜爱;东南亚地区优惠贸易政策的吸引;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初步形成,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间架起一座贸易桥梁等。  相似文献   

5.
1948—1950年。处于转变期的美国远东政策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命题,“太平洋公约”构想的提出和浮沉就是理解这一命题的重要窗口。对中共新政权的政策不甚清晰、日本的战略支轴地位尚未稳固以及东南亚新老殖民势力交错.都对美国在亚太地区构筑类似于北约的军事防御体系构成了限制。本文选取李承晚与“太平洋公约”之关系为个案,通过分析美国对这一构想的反应及对策,管窥关国朝鲜战争前的远东政策。  相似文献   

6.
NSC5405、NSC5612/1、NSC5809和NSC6012号文件是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指导纲领。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南亚政策的目标核心是"将东南亚地区作为防止共产主义势力扩展的重要防御阵地"。这个时期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向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扶植和培养当地的反共势力,避免与共产党国家发生正面军事冲突。  相似文献   

7.
“多米诺骨牌”理论是冷战时期美国遏制理论的一次具体运用,是艾森豪威尔在阐述印度支那对美国的战略重要性时提出来的.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使美国当时的反共情绪,对共产主义势力的担忧,对苏联政策的误解,加强自身团结的策略即对绥靖政策教训的错误吸取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出现给美国带来了重要影响,最终使美国卷入了越战.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初东南亚地区主义发展受挫原因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60年代初,东南亚先后成立了两个地区合作组织——“东南亚联盟”和“马菲印多”,这标志着东南亚地区主义的产生。然而,好景不长,东南亚地区主义幼苗很快因这两个组织的解体而夭折。本从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经济利益、领导人行为四个方面对“东南亚联盟”和“马菲印多”解体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总结出当时制约东南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9.
一、课标解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二节“东南亚”一课的课标要求是: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形图说明东南亚地区城市分布特点,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举例分析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活动建议: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美国在菲律宾建立起殖民统治,与东南亚有了初步联系。不过,至20世纪初美国对东南亚并无更大的野心与更多的介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确立了新的“东南亚观”。这个“东南亚观”不仅推动了美国战时介入东南亚事务,而且为美国战后制定东南亚政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伊始,随着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亚太,文化外交成为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因主要在于对文化外交重要性的再认识及东南亚地区战略地位的提升。美国对东南亚文化外交表现出四大特点:扩大传统项目开展规模,拓展传统项目影响范围,升级传统项目开展形式,创制新型文化外交项目。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善美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加速东南亚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并强化其与美国的双边关系、对中国产生负面影响三个方面。但美国文化外交的扩张主义本质、不同对外政策手段间的内在矛盾、国内治理问题的"对冲"效应、东南亚国家在国际关系上相对中立的传统都对其影响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制约。对于美国在周边地区的文化攻势,中国应有充分的认知和相应的对策,做到防范与借鉴相结合,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2.
二战期间,以武力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把日本引向不归路,惨败的日本战后在保守派首相吉田茂的率领下,自主选择了“日美基轴和经济外交”战略,在亚太经济政策上主张:追随和依靠美国,以美日同盟为基轴,复兴日本经济;以“战争赔偿”重新进入东南亚市场;服从美国冷战战略,对中国实行“政经分离”原则,维持以贸易为主的事实上的关系。吉田茂的亚太经济政策为日本经济在战后十年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但过分依赖美国,使日本不得不面对“半独立”、“半媾和”等日美关系问题,也延缓了对苏、中、东南亚政策问题解决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面对共同的敌人,美国迅速同中国建立了同盟关系,并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与支持。战争初期严峻的军事形势和美国“先欧后亚”的军事战略,决定了在战争前期“打击日本”这个军事目标是美国决策者对华政策的重心。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军事、经济、政治与外交上的政策与实践都体现了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太平洋战争前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是成功的,取得了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的发展有着多重背景:伊斯兰教很早就传入这一地区并迅速发展,后来西方国家在此的殖民统治加深了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矛盾,宗教极端势力得以发展。后冷战时期,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冲突中的作用上升,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宗教极端势力相结合使东南亚地区的恐怖主义呈现复杂化趋势。基地组织对东南亚地区伊斯兰极端派的援助助长了恐怖主义在这一地区的蔓延,而美国出于国家利益在全球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推广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更加深了伊斯兰极端主义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矛盾,这也成为东南亚恐怖势力对西方人聚集地发动恐怖袭击的动因。  相似文献   

15.
谈世界经济衰长必离不开美国、欧洲和曰本这三大经济体,因为实力是最具说服力的。以美国为龙头老大的世界经济,就像一张晴雨表,美国阴天,世界就有可能下雨。但今天这种局面正在逐步改变,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整个东南亚经济的增长。世界越来越不能忽视中国的发展。无论是中国“崩溃论”还是“依赖论”,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正在发展强大,这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肯尼迪政府上台之后,在冷战的大背景下,调整了美国的南越政策。提出了“国家建设”战略,试图通过双方的努力使吴庭艳政府进行必要的政治、社会与经济改革,以赢得民众对南越政府的支持,进而巩固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利益,并最终赢得冷战在东南亚的胜利。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一战略在南越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7.
“9·11”恐怖袭击事件,无论对美国还是对全世界所造成的震撼和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这不仅已经体现在军事和经济领域,而且正向政治、思想观念领域和对外政策层面扩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广泛的领域就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政策源流进行了探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目的在于揭示日本对外政策的特点、实质与内在张力;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考察日本对东南亚殖民政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日本对中国在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由开始的疑虑到近年来的逐渐信任与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新海丝”)作为倡议的重点内容通过东南亚进行实施,给东南亚国家带去了极大利益,大力促进东南亚地区发展,日本对此是担心和恐惧的。因此日本就通过政治经济和安全手段积极介入东南亚,达到其遏制中国、主导东亚一体化进程、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和夺取地区政治经济主导权的目的。遏制中国方式之一就是通过阻碍“新海丝”在东南亚的衔接。  相似文献   

20.
美国对日本政策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有特殊的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1951),美国从遏制苏联的需要出发,对日本实施了长达6年之久的单独军事占领。1947年美苏冷战局面拉开后,美国开始调整它的亚洲战略和对日政策,完成对日政策从“限制和削弱”到“扶持和利用”的转变。中国由美国的“亚洲盟友”变成“亚洲首敌”;而日本则由美国的潜在敌手变成助手,终于形成了美国对日单独媾和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