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必须重视心理教育与发展咨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从无到有,从略为人知到广泛流行,其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尤其在大学里,这项工作蓬勃开展,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同志曾说:对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应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心理教育,健康的心理是接受任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的前提;第二个层次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第三个层次是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可见,如果忽视心理教育,其它教育目标实施也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教育,业已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指教师将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和心理教育进行巧妙的融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品质。让他们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了满足尚未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观心理倾向和客观实际状况。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三大层面""三个层次"有机统一的层次结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层次理论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与需要层次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层次理论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优化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一般而言,平均主义是指“要求人人均等地享有社会物质财富的心理欲求、思想主张、理论原则及其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领域,教育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是制约教育健康发展的桎梏.  相似文献   

5.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概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先天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其二是可能素质,是指“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即主体的发展潜能或发展潜力。其三是现实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这一层次上的素质是主体可能和先天素质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通过内化后成为主体的一种稳定的现实品质。 教育中的素质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6.
让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是德育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基础。把心理咨询引入德育,分层次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设计教育内容和方式,能使德育工作真正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李斌 《中国德育》2004,(9):25-27
主体性德育是指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主体的自主性活动为基本特征的;以提高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它是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它要求教育者深入研究教育对象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注重他们对道德内涵的“顺应”和  相似文献   

8.
让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是德育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基础。把心理咨询引入德育,分层次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设计教育内容和方式,能使德育工作真正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笔者认为,心理位置互换是最佳方式。“心理位置互换”是指教育者设想处在教育对象的境地和心理位置上,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推测出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即我国俗语中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这种方式的益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启迪心灵教育是我校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具体体现。“启迪”指开导、启发,是外因,即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规劝、激励等手段,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学生的心理沿着健康的态势发展;“心灵”指内心、精神、思想,是内因,即教师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重视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以及不同年龄、特征和个性,因人而异,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打开学生的心  相似文献   

11.
李斌 《中国德育》2005,(6):25-26
主体性德育是指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主体的自主性活动为基本特征的、以提高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它是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它要求教育者深入研究教育对象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注重他们对道德内涵的“顺应”和“同化”,引导和激励他们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实践,实现自我超越,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深化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的原则既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一种方法论。由此也产生了与我国国情、社会需要、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并协调发展的“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思想。从“增强体质”到“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思想的新发展,突破了以往以单一学科观点制定学校体育思想的局限,以系统的观点,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维度重新审视学校体育。  相似文献   

13.
论职业素质教育的三大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劳动者素质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关系素质指人的素养、品质。现代素质概念的内涵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遗传素质,指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第二个层次是可能素质,指人的发展潜能;第三个层次是现实素质,“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我国自古以来就认为人的素养、品质与教育密切相关:“教以济养,养以行教,教者养也,养者教也。”(颜元:《存治篇》)“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健康”规定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它还包括另一个重要内容——心理健康,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初二部分)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使他们懂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运用“心理位置互换”的思考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武兴元我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运用“心理位置互换”的思考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心理位署互换”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O指的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那...  相似文献   

16.
心理伤害是指外界的因素对人的心理方面造成暂时或永久的消极影响 ,心理伤害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心理学家艾吉兰教授指出 :“在心理上受过伤害的儿童在其成长中所接受的思想和心理阻滞 ,甚至比在肉体上受过伤害的儿童更大 ,因为心理的伤害是对儿童自尊的破坏。”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遵循儿童身心发育规律 ,培养健康的心理 ,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关键。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对幼儿园教育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谈一点自己的见解。一、教学内…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人的个体和群体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注重人文关怀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文章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功能的含义,具体分析了基于个体、群体心理疏导功能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提出从在交往与对话中“唤醒”人格认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彰显人文关怀,引导教育对象自觉主动地接受心理疏导;干预社会心态失衡,培育健康和谐社会心态等三个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功能。  相似文献   

18.
老子道德思想是其全部思想的核心,包括“道”和“德”两个范畴。老子的“道”主要是指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的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源,是客观事物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自然天性和客观规律,“道法自然”揭示了“道”的本质所在。老子的“德”即“得也”,他认为无所得才是真正有德。老子的“有德”指的是“善”与“信”、“慈”与“俭”、“弱”与“不争”。老子的道德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诸多启示:“道法自然”强调的是尊重自然规律,不以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所主张的是榜样的力量、以身作责和自我修养;应当注重道德修养的层次,应该从最基础自我道德修养做起;“抱怨以德”所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9.
顾德美 《考试周刊》2011,(85):218-219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学生才能完善自我.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才能健全发展,才能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心理,是每一个教育者要面对的课题。作者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寻找良策.把“爱满天下”“五大解放”“教人做人”“生活教育”等思想与现代的心理分析、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方法,并且把它们贯穿在教育实践中.收到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20.
所谓精神教育,从广义上理解,是一个与身体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具体来讲,是指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的总称。重视精神教育是当代西方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探讨并实施精神教育对我国的现代化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精神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不是”和“是”两方面来把握。“不是”即它与别的教育活动的区别:精神教育不是功利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实用教育。精神教育的“是”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第二层次,是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第三层次,是审美教育、理想教育。我认为,倡导精神教育,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到当代所应该关注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