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香港TVB电视剧《新孟丽君传奇》改编自清代才女陈端生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剧中围绕孟丽君、皇甫少华及铁穆尔的"三角恋"展开,最后以孟丽君离开朝廷跟皇甫少华结连理为大结局。  相似文献   

2.
电视剧《再生缘之孟丽君传》,系根据乾隆年间杭州女作家陈端生的长篇弹词《再生缘》改编,剧中塑造出来的孟丽君是一个侠骨柔肠的痴情奇女,已不完全等同于陈端生笔下那位女扮男装后连中三元,为官作宰,并坚决拒绝复位的奇女子孟丽君。在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钳制下的封建末世,带有强烈叛逆色彩的孟丽君的出现具有振聋发聩的突破性意义。但是如此刚烈叛逆的孟丽君只是陈端生寄托理想的梦幻人物,在当时的土壤中是不太可能生存的。相对于原著中目无丈夫,目无兄长,目无父母,目无君主的形象,《再生缘之孟丽君传》中阳刚与阴柔之美兼具、一片深情的孟丽君可能更易为当今观众所接受与欣赏。  相似文献   

3.
香港TVB电视剧《新孟丽君传奇》改编自清代才女陈端生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剧中围绕孟丽君、皇甫少华及铁穆尔的"三角恋"展开,最后以孟丽君离开朝廷跟皇甫少华结连理为大结局。  相似文献   

4.
《再生缘》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追求个人价值的孟丽君和追求婚姻幸福的苏映雪对立统一、并协互补,都是作者陈端生的影子。自寓一己,在作品中离而为二,壮志如同孟丽君,至情当如苏映雪,体现了她对传统女性价值的叛逆与复归。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的余响给我们研究清代弹词作品提供了新思路。《再生缘》是明末清初众多女性弹词作品中最为优秀的作品,作者陈端生以自身为原型创作出一个自尊、自立、自由的女性形象孟丽君。孟丽君打破父权制下性别角色的被动安排,追求政治理想放弃契约婚姻,实现了对父权制的解构,但其身上也存在着社会性别与生物性别无法调和的矛盾,同时代三位女性作家对《再生缘》再创作的女德立场和批判态度体现出封建父权社会女性意识解放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6.
弹词小说是盛行于明清闺阁之间的长篇小说,《再生缘》是其中的佼佼者。女主角孟丽君不但有自强自立之言行,还有自信自尊之心态。女作家陈端生通过塑造一个栩栩如生、与众不同的“女状元”孟丽君表达了自己强烈的女性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7.
陈端生《半生缘》主人公孟丽君女性意识的觉醒,具体表现在对男权秩序的叛离。受明清理学、反礼教、妇女解放启蒙思想的影响,这种觉醒的女性意识,体现的是时代的呼声。同时,陈端生在反抗男权的同时,却又不自觉地陷入到对男权的崇拜之中,她将孟丽君推上男性轨道,却忽视了女性自身的特征,这注定了孟丽君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孟丽君,是清代女作家陈端生的讲唱文学作品《再生缘》中的女主人公,她是元代龙图阁大学士盂士元的女儿。十六岁时,因婚变被迫女扮男装出逃,改名郦君玉,字明堂。凭着才学和机敏胆识,应考中了状元,十八岁又官至宰相之位。但她最终在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规范的重压下而复现女身,同封建社会所有的妇女一样,成为家庭妇女,从而才华无从展露。陈瑞生用其生花之笔,以迭宕起伏、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热情赞扬了在封建意识压抑下孟丽君的才识和胆略,大胆歌颂了孟丽君敢于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和行动,使孟丽  相似文献   

9.
《再生缘》是清代女作家陈端生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弹词作品,作品中塑造了孟丽君等多位女性形象,在她们的身上体现出了很多与传统观念不同的女性意识。为反抗压迫而易装的孟丽君、卫永蛾,表现出渴望与男性一样平等的女性意识。闺阁侍女为追求自由的爱情婚姻,做了一系列的抗争,表现了闺阁侍女追求自身自由的价值。《再生缘》中女性意识就对传统观念的挑战突破等几个方面来论述,探讨女性性别意识觉醒后的重新审视以及相应带来的种种困惑。从而管中窥豹的了解中国女性意识的发端及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再生缘》是清代弹词小说的代表作。小说的一个重要成就是塑造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孟丽君形象。她女扮男装考取状元、位极人臣的经历反映了古代女性对从政的幻想,是古代女性政治梦的典型。作者以大量笔墨描写了孟丽君的内心矛盾,比较真实地展示了女性在政治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孟丽君的传奇经历不仅冲击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表达了女性的愿望,因而成为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1.
王蒙的《神鸟》是一则关于现代艺术的深刻寓言。它以荒诞、离奇的笔法,以象征、隐喻的形式,诉说现代文明的内在荒谬:我们需要"神鸟"却又迫害"神鸟"的悖论。"神鸟"就是艺术"神圣"与天才"灵感"的隐喻。艺术家之死与神鸟之死的合而为一,隐喻了现代艺术被技术主义与功利主义遮蔽的沉沦,隐喻了现代艺术因原真生命遮蔽而致灵肉分离的"痛苦"。孟迪对"神鸟"的寻找,实际是对艺术神圣性的追寻。死亡同时意味着复活,"鸟"的死亡唤醒了浸没在世俗颂歌中的艺术家的复活,艺术家的死亡唤醒了被世俗遮蔽的艺术精神的复活。  相似文献   

12.
蒙培元思想被概括为“情感儒学”,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如果说,熊十力一牟宗三一系可称为“心性派”,那么,冯友兰一蒙培元一系就可称为“情理派”。后者的关键词是“存在、情感、境界”,情感是其枢纽所在。这意味着当代思想的“存在论转向”在当前儒学复兴运动中体现为“生活情感论转向”,黄玉顺的“生活儒学”就是因自觉地顺应这个转向而阐发的。  相似文献   

13.
论“勐”     
以"勐"字冠首的地名出现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泰-傣民族的地名之中,而"勐"文化对生活在这一流域人民的信仰崇拜、性格特点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勐"的最初之意为"水渠","勐"字由水而来,"勐"文化依水而生,其实就是"水"文化。  相似文献   

14.
在张丽军先生新近出版的文集《对话与争鸣》中,"对话"不仅体现为一种文本组织形式,更以一种研究方法的姿态出现,这对于促进当前文学文化热点问题的探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柳荫记》《上天台》《三世缘》《解石钟》《孟丽君》等几部记述"女扮男装"故事的黄梅戏,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建构话语角色,塑造了一批敢于走出闺阁争取自由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女扮男装"者最终恢复了女儿身,回归家庭,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性别文化意识。"女扮男装"故事的大团圆结局,符合平民百姓的审美趣味,反映出黄梅戏的民间性和平民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招魂》中关于帝、巫问答之辞一节的解说历来争论较多。笔者以为导致各家观点出现偏差的原因,排除原文有脱讹外,主要是对"掌梦"和"谢"字的理解不同。其实,文中巫阳所提到的"掌梦"强调的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显然不同于上帝所言的"筮予之"。"谢"字也未必如历来诸家所认定的"谢去"或"徂谢"意,而是作为一种巫术用语,指占卜的结果不灵验。  相似文献   

17.
以缠绵清绝的《秋梦庵词钞》成为独秀一时的词坛“春兰”、将岭南诗的雄直之气与浙西词派的审美观念融合为自成一格的词学趣尚、以承上启下的词学交游活动推动近世广东词坛的去边缘化进程,是构成叶衍兰词学贡献紧密相连的三个方面。有效推动近世广东词坛的去边缘化进程是叶衍兰最主要的词学贡献,也是其词学贡献文化意义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历代注家对《孟子》“乃若其情”章之释意不尽相同,其关键在于对其中“情”字之解释.文章通过疏证孟学注释史上最有影响力之三家——汉代之赵岐、南宋之朱熹和清代之焦循——对“乃若其情”章之解释,在支持蒙培元将此处之“情”释为“感情”意之基础上,对学界在此章研究中遗留下的“情”与“性”为何可以等意替换之问题,作一发微.孟子思想体系中的“情”不单纯是感性情感,也具有理智的客观.  相似文献   

19.
苏轼评价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历来认为是对孟浩然诗歌创作不足的批评。其实,苏轼的这一评价,是在高度肯定前提下而指出其不足。因为“韵高”是苏轼论诗的一个很高艺术境界。关于孟氏“才短”,向来解说纷纭,但多与苏轼的本意不符。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苏轼所谓“才”,主要指作家内在道德素养和诗歌创作表现有机结合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以“学养”为核心的诗学批评概念,持此以衡量孟浩然的生活与诗作,是有所欠缺的。因此,苏轼对盂浩然的评价,是深刻而客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